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学会 >> 学术成果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初中“学困生”的德育转化研究       
初中“学困生”的德育转化研究
[ 作者:万州区教科所 向诗清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935 | 更新时间:2016-1-19 | 文章录入:蒋毅 ]

 

万州区教育学会一等奖作品

 

初中“学困生”的德育转化研究

万州区教科所    向诗清

 

【摘要】教育新形势下,不同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学困生”,德育教育对转化“学困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做到精细化管理,从“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新”去做“学困生”的德育转化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

关键词:学困生  德育  转化  策略

“学困生”,过去又称“差生”、“后进生”。不管哪种称谓其实质都一样,就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专家对“学困生”界定为: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转化“学困生”是学校必须克难攻坚的课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素质教育时代和建设“卓越课堂”新形势下,关于“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不少,我们研究发现,产生“学困生”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且极其复杂,从哲学角度和教育教学角度分析,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因素,归纳起来,内部原因主要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有效性;依赖心理很强,缺乏自主性。外部原因主要有:小学阶段的基础差;初中阶段教材增多难度增大;社会和家庭的消极因素影响;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等。分析这些原因,不难思考:德育教育对转化“学困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怎样抓好德育教育为突破口,谈谈转化“学困生”问题,抛砖引玉。

一、德育是转化“学困生”永恒的主题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以德育为首。忽视德育和缺少德育的教育,都是不完整、不合格的教育,是对孩子成长的亵渎。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困生”往往被学校老师放弃,更有甚者还挖苦、讽刺、歧视“学困生”,千方百计将“学困生”赶出课堂和学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不作为,是教育的失信于民。其实,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科都会存在“学困生”,关键是如何对待他们,如何转化他们,如果他们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就会使其更没有学好的信心,成绩越来越差,能力也越来越低。其实,知识的差不可悲,可悲的是学生的能力差,尤其是做人的能力差。因此,对“学困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做人的能力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明确确定了学生的发展目标——有用之才。怎样才能培养成有用之才?这是学校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实施的课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下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信息大量涌入,许多思潮纷至沓来,不同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处在成长发展期的青少年经常会产生迷惘和困惑。如何提高他们辨别是非、明善恶、知美丑的能力,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育的本质在育人,育人必先育德”,况且,人生就是做好两件事——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目的正是教人会做人和会做事,而且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会受用终生。因此,学校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品德修养,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能力,这也是每位学生所应接受的最基本、最必要、最合格的教育。因为一个人即使他的学习现在暂时还不领先,他的能力目前尚不突出,但只要他理想远大、情操高尚、品行优秀、意志坚强终究会成就事业。如果学生没有这些能力,即使学习成绩再好又能怎样呢?留美学生卢刚持枪击毙几名教授学者事件、留日学生上海浦东机场刺杀母亲事件、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等,这些事例揭示出我们学校教育当中的缺陷,我们的教育是不均衡的,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还有道德的、法律的、是非的等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培养与教育。

二、当今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学生德育观念的缺失和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当。

 (一)学生德育观念的缺失

由于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如网络、游戏厅等的深刻影响,目前中学生的德育观有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1、信仰与敬畏缺失。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人类思想的高度凝练,若无信仰,便缺乏精神动力,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使人迷失方向,最终碌碌无为。敬畏是人们对自然规律及人类法则的敬重与遵从,若无敬畏感,道德就失去了约束力,法律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很多学生对大自然、对社会不敬畏,结果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环境,对知识、对教师及家长不敬畏,结果亵渎知识、不思进取、忤逆师长。

 2、理想与志向缺失。志向与理想的高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基本素质的体现。胸无大志、追求安逸、贪图享乐、得过且过、怕吃苦怕受累是当今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经受挫折,不能承受压力,稍有不顺就会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与理想,便不会有完美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和精彩的人生。

 3、信任与和谐缺失。相互信任、彼此和睦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也是个人或团体走向成功的重要秘诀。而当今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因父母、长辈的溺爱使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对师长、同学缺乏信任,在班级团队中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总认为“自己永远正确,错误都是别人的”,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当

 1、德育教育内容过于抽象,脱离实际。一是目前的中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经常用思想品德课来代替,学生德育教育任务全压在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头上,似乎与其他学科教师毫不相干,根本不管不问。这就使得中学德育教育只停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宏观层面上,内容过于原则化和理论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德育教育没有充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成龙还是成蛇也就取决于德育教育是否成功、是否到位。德育教育的关键是摒弃抽象空洞而不切实际的内容,给学生以判断是非的能力,教会他们明理做事的为人之道。

 2、德育教育途径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中学德育教育中,长期存在着一种畸形发展的现象,即“形式主义”和“说教”,其方法和形式十分单一。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学校开展的献爱心活动,孩子们为了比赛谁献的次数多,兴高采烈地把金额大的钱换成了小的。这说明目前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的、缺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简单灌输,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学校德育方式的巨大失误。

 3、德育教育目标定位不准,实效不足。素质教育、均衡教育提出这么多年了,可实施效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未能真正贯彻该精神,实际操作中在德育教育方面也采用考分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好坏,如此一来,学生的品德就转化成了分数,分数越高者品德越好,这是何等的荒诞!在这种导向下,教学只是追求分数,学生学习也只是简单的记忆。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了一种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德育教育转化“学困生”的主要策略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如何抓好德育教育功效,达成德育教育目的,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陶行知先生的至理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真人教育”。我认为学校德育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务必加强德育管理和德育教育,从“四会四做”入手,从心灵深处为“学困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让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尊重、公平、平等、信任和集体的温暖,培养他们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的品质,树立理想和信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一)教学生会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

1、教师言传身教。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要教会学生先成人,教师就应该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众所周知,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微笑都是那么的魅力无比,学生多么希望能模仿下来呀,教师的这种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很深远的,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学困生”有他们自身的一些弱点,但不能以偏概全,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只怕没被教师发现罢了。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事实上,“学困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孩子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一点,多关心他一点而已,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正确加以引导,发挥他们之所长,使其走上人生的正规,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找准机会,循循善诱。“学困生”的转化非一日半载能取得显著效果,需要教师有耐性。与“学困生”沟通的方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诚恳劝导,切忌简单急躁,急于求成,不要怕麻烦,象绵绵细雨、要循循善诱去接触问题,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由远而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地谈;对性情耿直爽快的,可直接了当把涉及问题点透,不转弯子,不兜圈子;对觉悟较低、性格独特的学生要善于从对方的内心情绪和要求谈起,从侧面迂回曲折地引导。

(二)教学生会学习,做一个真心的人

1、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师教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学困生”更是如此。如何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快乐中获得真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般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只有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经验告诉我们:变化是客观生活的规律,只是在不断的更新,学生只有“会学”,才能产生应变能力,才能在人生中立于不败之地。

2、锤炼教学艺术和方法。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永不停滞的泉水。”只有泉水才是新鲜的,教学就是这样,不断更新自已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学生才有新鲜感,才激发起学习兴趣。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是位学者,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坚定不移地探索。作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取水”,并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都有“吸水”的本领,他们会阅读、会推断、会分析、会表达,自然就不喜欢教师的讲课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境界,一味的教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生会生活,做一个真诚的人

一个不会生活的孩子,他就不可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如果把学生的生活单单理解为学习、吃饭、睡觉,那就大错特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感觉到社会的多变和繁杂,就会出现诸如青春期困惑、游戏厅网吧的诱惑及社会其它不良思想影响等。学生来到学校就是大家庭的一份子,教师对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照管和日常行为的规范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应该有“生活处处皆课堂”的理念,能用睿智的头脑引导学生,聪慧的双眼观察学生,灵敏的耳朵聆听学生。及时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

(四)教学生会创新,做一个真实的人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介绍了西方科技先进的国家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好奇心和兴趣,品味、直觉和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这些“创新品质”呢?

1、培养学生创新的欲望。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

2、动手实践,让学生会创新。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注重差异,分层引导。不同的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有差异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层次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创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要求,分别指导,正确把握“讲深讲透”与“留有余地”以及“循序渐进”与“渗透跳跃”等的创新教育过程。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同时“学困生”转化也是学校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在“会做人,做好人”的坚实基础上才能有“学困生”的终生发展,也才会有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否则,教育只能是不均衡的教育,发展也只能是不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文章:网络环境下中学政治学科教研模式研究
下一篇文章:让学生“活”起来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高2017级“一诊”考…[214]
· 2016年度万州区教育学会论…[234]
· 新教材 新思考 新探索[200]
· 智慧引领 百花齐放[175]
· 教学竞赛显身手   变革课堂…[186]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060]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046]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155]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19]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552]
 
· 成功举办初中语文部编新教…[87]
· 加强城乡交流   促进教育均…[95]
· 紧盯教学常规 构建智慧课堂…[125]
· 坚持课堂变革理念,提高物…[155]
·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研讨暨…[283]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