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学会 >> 学术成果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语文阅读课“趣点”的发掘及片段教学设计研究       
语文阅读课“趣点”的发掘及片段教学设计研究
[ 作者:万州第三中学 李春梅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58 | 更新时间:2016-1-19 | 文章录入:蒋毅 ]

 

万州区教育学会一等奖作品

 

语文阅读课“趣点”的发掘及片段教学设计研究

 

万州第三中学 王春梅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然而,反观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本文旨在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通过解读寻找文本的“趣点”,并以“趣点”发掘为基础组织开展片段教学设计研究,为增强语文阅读课堂的趣味性提供一点新思路。

关键词趣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Abstract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in the students' learning. Now, however, the Chinese reading class, the teacher take "cramming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s low, natural unabl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ents' interes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reading for the text of the "fun", and on the basis of "fun" explore organize fragment teaching design research, to enhance the interest of the Chinese reading class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Interesting poin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design

 

一、“趣点”概念的提出

(一) “趣点”概念提出的现实背景

现在的语文课堂,虽然在新的课程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语文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味同嚼蜡,麻木机械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大多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很多同学对一般老师那种先将课文分段,然后找中心句子,最后逐段分析的套路表示不满。“甚至连诗歌也照此办理,‘简直就是解读的暴力’。再说标准答案不可逾越,‘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都给磨灭了’。有的抱怨‘一节课下来全都是字句细解,等于高度疲劳轰炸,到底能记住多少是个疑问。面对这等上法,不少同学只好睡觉’。甚至‘一看到古诗词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很断裂地考究词语的意思,失去了对整体审美的感觉’。”[①]

中小学生年纪小,可塑性高,大多比较活泼好动、不喜欢被拘束,所以老师要根据其个性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有趣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趣点”教学应运而生。

(二) “趣点”概念提出的理论背景

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或更有意思、更有趣味,这是我们千万次问的问题。崔允漷在他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把“教学”分为了四类:“一是教学即学习,二是教学即教授,三是教学即教学生学,四是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②]那怎样教得更有意思,更有趣味呢?

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在他的《大教学论》(Didactica Magna)中说明自己的目的是:“寻找一种教学方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使学校少一些劳苦,多一点进步。并且他还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兴趣与自发原理。学生是有很自然的求知欲望的,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切的办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采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来强迫他们学习。教师应当让教学变成一种愉悦的事情。”在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的手段主要涉及管理、训育和教学三个部分,其中教学是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学生必须对知识发生强烈的兴趣,才能使知识影响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产生坚强的行动意志。这种兴趣还应该是多方面的和平衡的,道德的培养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既是教学目的,同时又是教学手段。”[③]基于这样的思考,他努力摈弃以往教学中仅仅强调发展学生接受能力的做法,主张给予学生自己活动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除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让儿童进行其他各种活动,利用各种力量和场合对儿童开展趣味教育。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则认为,教学理论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性质;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并且还提出了相应的四条教学原则:一是动机原则,二是结构原则,三是序列原则,四是强化原则。在布鲁纳的发现法中就非常强调内在动机原则,学生的内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如好奇心等。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同时,发现法还能激发学生的胜任动机。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胜任动机,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④]

除了大教育家们为“趣点”教学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人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也为“趣点”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教学活动应该尊重大脑的活动规律。学习的主要承担者是大脑。根据大脑学习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形成“适于脑”的教学而不是“对抗脑”的教学,就能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学是要为大脑创设适于学习的环境的过程。基于脑的教学是一个通过多样选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全方位的学习方式的过程。高效的教学要确保学习环境的挑战性、新异性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丰富环境的途径多种多样,阅读和语言、动作刺激、思维和问题解决、艺术活动、物理环境等条件的创设都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⑤]

二、“趣点”的发掘:通过解读寻找文本的“趣点”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关心理学家表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产生兴奋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探寻。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解读和探究出文本中的“趣点”。那怎样才能寻找出语文课的“趣点”呢?

(一) 通过解读寻找文本的情趣点

情趣的情是情调,情趣就是由情调引起的趣味。情调是一种韵味,是一种磁性。我们说如果某人有情趣,那就是说这个人有底蕴、有趣味。情趣对于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语文是人文的,审美的,开放的,鉴赏的。

笔者以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来欣赏其中的情趣。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在词中,词人将离开汴京与爱人离别时的情感表达得凄婉动人,缠绵悱恻。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离别后的情景。全词画面感强烈,是宋元时期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最美之处在于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为中心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离别图: 日暮长亭,初停骤雨,行人欲上路,黯然伤神之际,加上凄凄惨惨的寒蝉声声鸣叫,让离别人心碎。都门外,帷帐里,哪还有什么心情饮酒,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正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快启程吧!别离之际,终于还是来了,执手分别之际,想到以后烟波江上,游客飘零,前程茫茫,楚天沉沉,相恋的人各在天涯海角,道路阻隔,无法预料何年才能团聚,因此潜然泪下。想要说多保重,想要说照顾好自己,想要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万语千言,千言万语,都凝噎在胸,竟一个字也说不出。只好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别断肠人。情牵我一生心,别负你千行泪。[⑥]

在这里,笔者认为“无语凝噎”非常能打动人,是一个重要的情趣点。想象一下,在这样分别的一个画面,“无语”显然要比互道保重的情感深刻得多,效果要好得多。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形象地刻画出一对爱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神情,很是巧妙。[⑦]

(二) 通过解读寻找文本的理趣点

光有情趣只能说明审美。除了审美,还有审智,与审智相对应的则是另外一种趣味:“智趣”或“理趣”。严格来说,情、趣和感是分不开的,趣味不同于情感,情就是不讲理,超越理才有情。所以无理而妙,大体是说抒情。而理趣则要有一定的道理,一定的思考,讲道理可以没有情感,但你得有趣味。[⑧]

笔者以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为例,来欣赏其中的理趣。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不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亦或叙述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的真意,都既富有情趣,又饶有理趣。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那情景和情理相交于一体的名句不多说,就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这样的诗句,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耐人咀嚼,蕴理隽永,蕴含无穷的理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该算是“名句中的名句”,最具“玄心中的玄心”之作了。[⑨]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镜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妙”就妙在人们能从这样的诗歌意象中体味出陶渊明那种心境上的“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般的自由自在。[⑩] “采菊”这个动作,包含了陶渊明热爱自然,超脱尘世的趣味。假如将“见”改成“望”字,所要表达的诗味效果就不如原文好了。“见”表现出诗人看山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就那么无意之中,山就映入眼帘了。表达出作者陶渊明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恬淡闲适的心境,以及他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生的内心追求,体现了陶渊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历来被人评价为“淡远”、“静穆”的典范,称誉很高。倘若就这么简单地用这种美学境界来评价陶渊明的全部作品,却又是比较偏颇的。实际上,在他的诗文中,不乏表现焦虑乃至愤慨情绪的作品,其浓烈程度不输于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只是因为官场太险恶,世俗太污浊,整个社会太腐败黑暗,所以陶渊明便对那争名逐利的世界采取了冷漠和隔离的态度。

(三) 通过解读寻找文本的谐趣点

谐趣的意思是诙谐有趣,指教学材料本身的内容或语言表达具有诙谐的趣味。孙绍振在《文学性讲演录》里说到,有一类文章属于亚审丑,是以丑为美,以歪为美的,这里就说的是文章中的谐趣。

笔者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来欣赏其中的谐趣。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小时候和长妈妈相处的故事,描画出一位迷信愚昧、而又朴实善良的长妈妈形象。鲁迅对于长妈妈赠送给自己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充满感激之情。《阿长与〈山海经〉》用深情的语言,表达出对这位农村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以及对小时候趣味时光的追忆。文章的谐趣主要是体现在长妈妈的形象上。

长妈妈的身份本是保姆,晚上睡觉时本该照顾小主人鲁迅的,结果她不但没照顾,还睡成一个“大”字,霸占了小主人的床。鲁迅的母亲给她暗示,她也没听懂,反而越加糟糕,还把胳膊放在鲁迅脖子上。这样一对比,就显示出长妈妈谐趣的形象。她还有许许多多的毛病,这是一个不美不雅的形象,也是一个充满谐趣的形象。

还有一件事也说明长妈妈封建迷信,令人可笑却又充满谐趣。长妈妈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慢慢讲来讲去,讲到了“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其实这是当时一种迷信的说法,要破除对方的法术,就要用‘狗血’、‘大粪’之类污秽的东西。当时的长毛也许把放炮当作了一种法术,把妇女当成狗血、大粪之类的破除法术的工具。”[11] 这是多么愚昧可笑,却又有谐趣的事情。

长妈妈的谐趣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可笑处,也体现在她的可爱上。事情的起因是鲁迅渴慕一本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鲁迅很想要,但又一直没有机会得到而心心念念,甚至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这事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不久,斗大的字也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日思夜想而始终无法求得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

我们不难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阿长不认字,关于《山海经》只知道是“有画儿的‘三哼经’。她跑了许多路,问了许多店:“这里有没有画着画儿的‘三哼经’?”这样问,店家会一头雾水,足可以见阿长是经历了多少辛苦才买到的《山海经》。这样来体会一番,阿长对“我”的关爱之深,已不言而喻。[12]这充分表现出阿长可爱而谐趣的形象。

三、以“趣点”发掘为基础组织开展片段教学设计研究

(一)什么是片段教学

有人说:“所谓的片段教学,其实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真实的教学场景中的一个片段。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其实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等教学基本功。”[13]笔者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是一堂课的具体而微,成功的片段教学是以某一个“趣点”为中心来组织和展开的,它应该成为一堂课中最有价值、最有内容的所在;要研究课堂教学,就应该从片段教学的研究来切入;正是着眼于此,笔者才将以“趣点”为中心的片段教学纳入了研究视野。

(二)基于“趣点”的片段教学设计原则

片段教学设计显然不同于平时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为,片段教学设计应注意“三点”,现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 》中“阿长的谐趣形象分析”这个片段教学为例,浅析如何进行片段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要合适

片段教学的时间大概是在1215分钟,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太多,必须聚焦到一个点上,否则就可能因为教学内容过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量的选择教学内容。如围绕《阿长与<>》中“阿长的谐趣形象分析”来进行片段教学设计,就主要来分析三件事情。(1)长妈妈晚上睡成一个“大”字,霸占了哥儿的床。(2)长妈妈给哥儿讲“长毛”的故事。(3)长妈妈给哥儿买“三哼经”。这三件事都比较典型,且最容易突出阿长的谐趣形象。

2.教学目标要明确

片段教学的内容包含在课时教学内容中,所以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片段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片段教学目标是根据所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所以要求更细、更具有针对性,没必要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对于课时目标要进行全面地把握,才能把握好课时目标和片段目标的关系,对于片段知识点所对应的目标要有所侧重,准确地定位片段教学的目标。如《阿长与<> 》的课时目标为:(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2)分析长妈妈的谐趣形象;(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因此,在整个片段教学中,就要围绕“分析长妈妈的谐趣形象”这个目标去实施。

3.教学环节要紧凑

片段教学的时间短,这就要求对教学结构的安排要更紧凑。结构安排要求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层次清晰。[14]如《阿长与<>》这个片段教学,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评说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接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回味阿长的“趣”事,辩证总评阿长的谐趣形象。最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如果长妈妈现在还健在,鲁迅给她读了这篇文章,她会对鲁迅说些什么。

(三)片段教学设计的案例呈现

1.基于情趣点发掘的教学设计及其范例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是师生共同创设的,体现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于师生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中。语文教师想要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非常重要的就是不要“填鸭式”、“一言堂”,而是让学生正确把握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勤思考,多动手。笔者基于情趣点的发掘来设计一堂课中的重点片段教学。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一位教师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片段教学案例,这个片段教学案例非常具有情趣。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一首细腻缠绵,浓郁悠远的名篇。而这种缠绵悠远的情趣是难以名状的,大量的讲解反会削弱词的感情力量。所以,老师在教授这首诗时,采用的是边读边写的方法。在教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时,老师先让学生们想象构图,然后富有感情地吟咏品味,再让学生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出这两句词中的画面。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们就写出了多条诗句。比如有:“千里烟波暮霭重,双眼注满离别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离别情何薄,执手寄相思”、“一寸泪眼,一寸柔情”等。接下来,老师又要求同学们写一两句劝慰人心的话,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里烟波楚天际,人生有别就有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终有缘,相逢有时日”、“大道有歧路,人生终有别”等。学生们竞相发言,你一语,我一言,有些诗句引用得非常贴切。在这样交流讨论中,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氛围,整堂课显得非常具有情趣。[15]

2. 基于理趣点发掘的教学设计及其范例

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便是理趣。如果语文课堂教学流于浅表,缺乏理趣,就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思考研究的价值,更会让学生枯燥学习,一无所得。笔者基于理趣点的发掘来设计一堂课中的重点片段教学。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一位教师的《饮酒·结庐在人境》片段教学案例,这个片段教学案例非常具有理趣。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这首诗,全诗最重要的两句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样引导学生深刻的了解淘渊明? 如何感悟这两句诗的理趣? 老师采用引读诗文、品读悟理来进行学习。老师先引用了两段文字,一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另一段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文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之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6]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体悟,学生们了解到陶渊明不仅有“金刚怒目”的呐喊,还有“田园牧歌”的沉吟。“陶渊明逃离尘世、超然物外,是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碰撞后的嬗变,是对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也是不得已的。这两句诗采用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物我合一, 物与人融为一体,创设出‘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一种境界,生动的展示了陶渊明沉醉在田园生活里的恬淡自然的人生乐趣。”[17]接着,老师还让学生回忆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牡丹、莲、菊的对比,进一步体会陶渊明,进而提高学生们的思辨力和审美力,深刻体会诗句的理趣。

3. 基于谐趣点发掘的教学设计及其范例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人物形象都是具有趣味性,充满谐趣的。笔者基于谐趣点的发掘来设计一堂课中的重点片段教学。以下是笔者整理的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片段教学案例,这个片段教学案例非常具有谐趣。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自由评说阿长人物形象。

1)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引导学生分析阿长睡相的这个“摆”字。这个字非常形象,阿长睡相与“大”字形似,就如同摆出来的造型一样,精心设计的一般,突出阿长睡相极像“大”字,突出阿长的谐趣。)

2) 阿长是一个严肃认真却又迷信可笑的人。(鲁迅听到阿长严肃认真的说如果她们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那用处还得了。这让小时候的鲁迅觉得她真的拥有伟大的神力,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敬意。这也更体现出阿长封建迷信,可笑谐趣的形象。)             

3) 阿长也是一个非常可爱,真心关心鲁迅的人。(理由如下:《山海经》里面有神奇的图画,怪异的传说,这些都深深揪着鲁迅的心;小孩子如果得到了他特别想要的东西,这对他是非常大的震撼。有什么样的震撼呢?请同学们看到第 25 自然段,这里写出了鲁迅得到《山海经》犹如获得至宝,以至于对长妈妈感激涕零;长妈妈不在意鲁迅平日对她的态度,而是真心关爱鲁迅,不怕路程有多遥远,不怕别人有多奚落,不怕辛苦地为鲁迅买来《山海经》;鲁迅对这部“最为心爱的宝书”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部《山海经》也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长妈妈充满感激和怀念之情。[18]

接着,默读课文,回味阿长的趣事,辩证总评阿长的谐趣形象。如:

阿长是一个不拘小节而又礼节烦琐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而又心地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愚昧封建却又真心关爱鲁迅的人。

想像创新,我们假设如果阿长现在还健在,鲁迅给她读了这篇文章,她会对鲁迅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且紧扣课文内容与阿长谐趣的个性特征,给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想象一下长妈妈会说些什么话呢。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然无名无姓,但经你这样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单单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也就罢了,怎么的连颈上的炙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还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那个时候谁不迷信呢?可是你,唉,连我睡相不行这种私事都写出来了?特别是我给你讲的长毛故事,讲的把我们掳去之后,让我们排成排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大炮就放不出来,你连这也照实写了,你不怕笑话,我还怕人家笑话呢!”[19]

综上,上述课例中的片段教学构成了一堂课的高潮和重要内容,既生动有趣,又有效地达成了语文教学目标。

四、基于“趣点”的片段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语文阅读课“趣点”的发掘及片段教学设计研究要求语文教师有较强的素质。

1)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专业素养。“趣点”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能从教材资源中解读出丰富、准确的“趣点”。

2)语文教师要有较好的教案撰写能力。教师把文章中的“趣点”解读出来以后,还得有能力把它撰写成教案,设计成教学内容。

3)语老师要有强有力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把“趣点”撰写成教学内容后,还要拥有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上出一堂出彩的“趣点”课。

 

结语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笔者通过相关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提出“趣点”概念,并且通过解读寻找文本的情趣点、理趣点和谐趣点,并以“趣点”发掘为基础组织开展片段教学设计研究,为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供一点新思路。本文还有不足之处,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改进完善。笔者也期待在今后的“趣点”教学中,探究出更多有利于“趣点”教学的经验与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 傅丽霞. 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谈柳永《雨霖铃》的表现手法[J]. 泰安师专学报, 1995(l).

[6] 李佳梁(学生) 程红兵(教师). 《雨霖铃》的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 2000:5.

[7] 陈怡良. 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涵省察及多面向诠释──兼对“南山”一词新解[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1:3.

[8]王渭清. 哲性的诗学与诗性的哲学──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意蕴新探[J]. 名作欣赏 诗文评鉴.

[9] 肖国芝.《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简述[J]. 河北教育, 2005.

[10] 彭林虹.《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细读[J]. 教研天地, 2006.07.

[11] 张建杰. 语文课堂的趣味何来[J]. 教研天地,2001.

[12] 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陕西大学出版社,2005.

[13]戴智堂 刘伟兴 刘芳 黄发莲 杜芳.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J].创新课堂.

[14] 陈华忠. 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11.11.



[]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

[] 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 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 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 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 傅丽霞. 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谈柳永《雨霖铃》的表现手法[J]. 泰安师专学报, 1995(l).

[] 李佳梁(学生) 程红兵(教师). 《雨霖铃》的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 2000:5·

[]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

[] 陈怡良. 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涵省察及多面向诠释──兼对“南山”一词新解[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1:3.

[] 王渭清. 哲性的诗学与诗性的哲学──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意蕴新探[J]. 名作欣赏 诗文评鉴.

[11] 肖国芝.《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简述[J]. 河北教育, 2005.

[12] 彭林虹.《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细读[J]. 教研天地, 2006.07.

[13] 陈华忠. 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11.11.

[14] 陈华忠. 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11.11.

[15] 张建杰. 语文课堂的趣味何来[J]. 教研天地,2001.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陕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

[17] 张建杰. 语文课堂的趣味何来[J]. 教研天地,2001.

[18] 肖国芝.《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简述[J]. 河北教育, 2005.

[19] 戴智堂 刘伟兴 刘芳 黄发莲 杜芳.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J].创新课堂.

上一篇文章: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趣点探求
下一篇文章:网络环境下中学政治学科教研模式研究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6]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59]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62]
· 做一名研究中考题的数学教…[53]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81]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31]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8]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8]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7]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4]
 
· 初中“学困生”的德育转化…[989]
· 网络环境下中学政治学科教…[857]
·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趣…[331]
· 研究发现领导能力在基因里…[867]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1316]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