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学会 >> 学术成果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趣点探求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趣点探求
[ 作者:万州第三中学 黄 小梅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332 | 更新时间:2016-1-15 | 文章录入:蒋毅 ]

 

万州区教育学会一等奖作品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及趣点探求

 

 

万州第三中学 黄小梅

 

 

摘要: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学生不喜欢学、教师不喜欢教的现象较为普遍。文语文教学的学情和教情都处于一定的困境。其原因是文言文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用对诵合诵、对联、情感曲线、对抗赛等方法来探求文言文的趣点,从而改变无趣的文言文课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情 教情 趣点探求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占比重多达2/5。然而,文言文在初中课本中却是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课文。学生抱怨文言文课堂枯燥无趣,教师埋怨文言文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一、文言文学情与教情的困境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文本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这样阐述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按常理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达成目标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可是在学习文言文的现实中,笔者觉得达成目标很难。那么,师生对文言文的不喜欢到了什么程度?笔者对此选取了万州三中初中部三个年级各4个班进行了调查。在学生方面,共发放调查表600份,实收590份,其中有效问卷584份。在学情方面,对学生就文言文、现代文的兴趣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数据为约数,保留整数)

                      1 学生学习兴趣情况调查表

              年级 类型 

初一

初二

初三

现代文

87%

85%

84%

文言文

13%

15%

16%

在上表中,三个年级的学生都侧重于现代文,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造成这一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现代文离学生们生活的时代很近,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贴近现实社会,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而文言文因为距今时间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古人的思想。并且一些文言文比如《大道之行也》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深奥,学生们不大懂。

在教师方面,笔者特选取了万州三中初中部三个年级共21位语文老师作为问卷对象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1份,实收21份,其中有效卷21份。调查表明,很多老师都偏爱现代文。

                  2 教师教学兴趣情况调查表

              年级

 类型     

初一

初二

初三

现代文

78%

77%

76%

文言文

22%

23%

24%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对文言文的兴趣比学生稍高,但总体偏低。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都要先疏通文意,领着学生翻译全文。在教法上鲜少看见有教师能够打破这个常规套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文言文,教师的厌倦程度可想而知。

文言文教学不易引起师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从自身做起改善这种局面。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趣施教,以趣导学”的话,就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

二、文言文趣点探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在把握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方法来推动学生的兴趣阅读、兴趣学习。

(一)对诵合诵品读文言

     韩军呼吁语文教育要回归“诵读”之本:“配乐读,分角读,独诵,齐诵,赛诵,演诵,接龙诵……花样多多,情趣多多,比看教师大拆七宝楼台、焚琴煮鹤,有情趣千百倍!”笔者提倡文言文课堂上的对诵与合诵,正如我们常欣赏到的舞台上诗文朗诵的对诵与合诵,情以引声,声以引情,魅力无穷,兴趣无穷。

   比如《答谢中书书》,文字精炼,字字珠玑,对仗工整,音律和谐,非常适合对诵合诵。

(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男)高峰入云,(女)清流见底。(男)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女)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男)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合)实是欲界之仙都。(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在对诵、合诵的过程中凸显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在男生女生对诵的过程中,作者俯仰之间、远望近观的山川景色的色彩美、动静结合的美像画卷一般徐徐出现在我们眼前。在对诵合诵的韵律声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有趣有效的方式。对诵与合诵要立足文本,从句段篇的角度理解文本,触摸文章的灵魂。对诵、合诵铺设学生和作者的对话道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趣味比赛翻译文章

     教师上文言文有两种情况:一是平时上课,教师会花1/2或者2/3的时间翻译全文,然后课下让学生记忆。而是上公开课,教师会花很少的时间(不到8分钟甚至一两分钟带过)来进行字词句的翻译。这样的文言文公开课教学并没有从学生基本的认知开始,是建的空中楼阁。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言是必须的环节,也是需要扎扎实实落实的基础知识,但更是让学生厌倦的内容。平时上课翻译花的时间长了,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精力不能集中,效率低下。公开课翻译的时间很短暂,学生弄不懂文章的意思,无法做到和作者流畅对话,更不能真正理解后面的“文”。

 要实现文言文翻译的高效,教师不仅需要把握好翻译用的时间还需要运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采用比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笔者通常会采用小组对抗赛和男女生抢答的方式来落实“言”的教学。

 小组对抗赛就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圈点勾画出重要字词,然后运用翻译方法(翻译六字法、追本溯源法、纵横交织法等常用方法)理清字词句的意思,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时候,一个组向另一个组提问,如果另一个组回答正确,就由另一组向发问的小组提问,如果另一小组没有回答正确,那么,发问的小组可以继续向另一小组发问。如此循环,直到提问结束,赢的组可以获得奖励,输的组会得到惩罚。这样,学习、对抗赛的过程就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精力非常集中,兴致高昂。

 男生女生抢答就是教师用PPT展示重要的字词句,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弄懂字词句的意思,最后分成男生组、女生组进行抢答。赢的有奖,输的有罚。

在对抗赛和抢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满满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致和斗志,在学生无法精确理解意思的时候,给予引导提示,还有就是当一个公正的裁判。

不管是抢答还是对抗赛,教师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学习,充分激发了兴趣。

(三)巧对对联梳理情节

“对子(对联)是我们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对子(对联)”是一种传统的经典的文字游戏,也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训练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马利云老师在教学《狼》这一课的情节梳理环节时就用到了对对联的方法。在故事开端的时候,马老师展示上联“晚归肉已尽”,学生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理清情节,对出了下联“缀行意在屠”。在故事发展、高潮、结局部分,都是采用对对联的方式。对对联为情节梳理提供了新鲜的语言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画情感曲线感悟情怀

     张中行说过:“富有精华,这是文言的另一种积极价值。”我国现代的语文教材,课文历来是选“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再加上文言文作品本身的特点,能够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经典。比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文言的经典性不仅在于语言美、画面美还在于作者曲折变化的情绪美。下面,笔者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进行细致讲解。

     因为《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的感情微妙复杂,学生很难感受、理解。因为难度较大,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鉴于此,笔者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画心理曲线图。在画图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译文揣摩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体会苏轼发出感叹时的复杂情感,品味景语背后的情语。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苏轼情感的微妙变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没有可以交谈游乐的人,感到寂寞、伤感,总之情绪低落。

遂、寻:想到还有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张怀民,感到庆幸、得到安慰。

亦: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步:漫步的悠闲。

盖:恍然大悟的惊喜。

闲人: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尽在其中。

 

 

 


 

          欣然———念———遂、寻———亦———步———盖———闲人

        (欣喜) (失落)  (欣慰)   (喜悦) (悠闲)(惊喜) (有喜有悲)

   

1 苏轼心情变化图

      在完成心理曲线图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仔细品读文本,并且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得到新的收获,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激烈辩论明确主题

     辩论也是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的有效法宝。以《陋室铭》为例,教师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理解主题(借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就可以改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刘禹锡居住的房子“陋”还是“不陋”?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就会据理力争,引用课内、课外的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房子陋的一方就会说到房屋本身很小,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会说到房屋因为潮湿、年代久远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比较破旧。说房屋不陋的一方就会说到刘禹锡的生活情趣高雅、品德高尚,交往的人学识渊博以及刘禹锡自况仙、龙、杨子云、诸葛亮有豪气等方面来论证。

    在论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当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去认真思考的时候,他们的兴趣自然就有了。

(六)音乐图画视频享受课堂

     在文言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的插入契合文章内容的音乐、图画或者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灵动有趣起来。

比如笔者在教授秋月冬雪两轴画之一的《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就在课前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学生在聆听或跟唱的时候就能把心收回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也有兴致上课了。

笔者在教授《爱莲说》外在美的时候,就随机播放几幅关于莲生长环境、体态风韵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的时候十分专注、十分有兴趣。在教授《伤仲永》的时候,笔者播放了一个简短的视频。这个视频形象地展示了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过程、原因。学生在津津有味观看的同时理解了情节、原因,也获得了启示。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利用音乐、图画、视频等方式可以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效率。

     综上所述,文言文本身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趣味盎然的。关键在于作为主导的教师如何去发现趣点。如果在教学文言文的实践中,教师能够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就得到破解了。

参考文献

[1] 殷秀德.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B):30-33

[2] 王海军.对诵合诵览胜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4,(9B):47-48

[3] 李慧娟.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06

[4] 钱梦龙.改进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设想和试验[J].语文学习,1980,(3):12-17

[5] 蒋超.当前中学文言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彭蔚兰.中学文言文教学困境思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上一篇文章:语文课改中的几点突出问题分析与补正方案
下一篇文章:语文阅读课“趣点”的发掘及片段教学设计研究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6]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59]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62]
· 做一名研究中考题的数学教…[53]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81]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31]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8]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8]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7]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5]
 
· 智慧教研促发展  提升质量…[12]
· 初中室对万州二中初中毕业…[5]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66]
· 城乡帮扶践行教育均衡 智慧…[59]
· 聚焦课堂  积极行动[45]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