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学科课程,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电报路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初见成效
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于2008年2月申报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开放学科课程,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开放的课程体系,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理想发展”的办学理念,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明确了课程开放的意义
开放课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目前的课程改革,个性化是我们要坚持追求的一大目标。当前,实施开放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开放课程的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特点鲜明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开放课程还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可选择性结合起来,使不同特色的学校甚至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独立地、自由地 、不受干扰地对各种课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选择。
(二)营造了开放的育人环境
学校将书架摆在教室外的长廊上,实验教室没有墙,艺术教室不上锁……营造了一个现代开放和谐的文化氛围,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了开放式学校文化环境为重点,以发展主体性、弘扬个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宗旨,以创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为目标,促进科学与人文整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协同发展的开放式现代学校文化体系,初步实现了创办现代化、开放式、文化型学校的目标。
(三)确立了开放的课程体系
1、开放课程门类
一是《我与世界》语文综合实践课程;二是《动感英语》英语活动课程;三是《精彩十分钟》与《经典诵读》德育课程;四是《探究性学习》创新思维课程;五是《大课间体育》快乐健身课程:六是《学海指津》网络拓展课程。
2.创新课程设置
1)选择型课程
全校各班每周均有两节选修课,每生至少在体育类选两个项目,在艺术类、科技类各选一个项目;每生每周均能分别参加一次阅读类、数学实践类兴趣活动。每周星期二三四下午第二节统一作为兴趣活动选修课时间。课时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中。
2)学科联动课程
校本课程——“语数英三科联动”、“经典诗文吟诵与艺体联动”等的课程目标就是“通过整合跨学科课程,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学生需要的不同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
3)多种开放式课型
如语文学科的“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小组式”课型。这些课型在操作程序上有一定的区别,如质疑式的基本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大组讨论——解疑释疑;讨论式的基本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教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各种课型的操作切入及过程展开虽有差异,但目标一致;各课型有交叉相通之处,实施时应既有侧重又综合运用,而不刻意追求课型形式。
3.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向课前开放
传统封闭式教学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是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放教学则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则处在相当的起点,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学习过程中学生时时处在主动探究的境界。
2)课堂向课后开放
传统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3)课堂向其他学科开放
传统封闭式教学是把各学科的界限分得很清,“井水不犯河水”,开放教学则提倡学科的整合,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挥整体效益。
4)课堂向家庭开放
传统封闭式教学人为地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为封闭互为割裂,开放教学提倡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5)课堂向社会开放
开放教学提倡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强调“小课堂”与“大课堂”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4.确立开放的评价体系
确立了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实践,关注学生努力,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的功能。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促进了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如, (1)学生成长档案袋法(2)小组评议法(3)学生组织参与评价法(4)访谈法(5)分层次考核评价法等。 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掌握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不断总结,才能逐步完善评价方法,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了课程开放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