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特色文化励志导行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谢定来 覃跃武
红光小学是三峡库区第一所整体移民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用“三自”教育特色文化浸润师生,引领师生智慧求索。
“三自教育”特色文化的内涵及传承
红光小学曾因山体滑坡而校舍垮塌,学校教师不顾自家安危,奋战三天三夜,并在一年多里,往来于临时的8 个教学点之间,在极端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坚持搞好教育教学。教职工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团结和谐、勇创佳绩”的精神,被上级领导和社会誉为“红光精神”。
1997 年移民新校建成时,周围还是一片荒坡,社区居民主要是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移民,平均文化程度不高,有固定工作的居民约占20%。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群众和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渴望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但是,他们忙于生计,关心孩子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意识不到位,态度不积极。加之移民孩子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他们的学习程度、个性心理差异较大,这些都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面对如此学情,学校就如何提高办学的品质,让移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结合本校实际,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在潜力入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思路。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构建学校的文化特色。1999 年我们申报了重庆市级课题“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的研究,(简称“三自教育”)。课题于2003 年结题,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地发展!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了“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从一所薄弱学校逐步成为重庆市有影响的示范性小学。“三自教育”传承了学校“艰苦奋斗,团结和谐,勇创佳绩”的“红光精神”,出发点是促进师生的发展,重在强调自我、自能、自主,其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以人为本,让每一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地发展!“三自教育”的内涵包括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其中“自我教育”“自能学习”是手段、是途径,“自主发展”是终极目标。即通过师生的自我教育、自能学习、促进人人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地发展。
我们强调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定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反思,形成信念,净化心灵,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注重自能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达到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让小学教育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
《义务教育法》第34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重在强调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学会自我教育、自能学习。
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10 年来,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三自教育”的探索和实践。2007年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再次选择了创建“三自教育”特色学校的课题,精心打造“三自教育”的学校文化,以此励志导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特色,提高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发挥特色文化的感染力
特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它应该成为全体师生身体力行的标志性理念及文化传统,在不断前进中发扬光大。环境文化是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小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构建“三自教育”特色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建校初期的“红光精神”为基石,在师生心中牢牢扎下自我教育的根。
在红光小学校门口,矗立着“红光精神”大理石碑刻。每学年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开学第一课的内容是,进行学校迁建过程、学校发展历史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了解“红光精神”,理解“红光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弘扬“红光精神”。
为发挥“三自教育”特色文化的感染力和育人功能,我们建立了校训:“自主、博爱”文化墙,精心设计“三自教育”主题雕塑、校徽、校旗;利用教室外长廊瓷砖,开辟班级艺术长廊,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构思作画,每月都有新主题,如:倡导礼貌的、呼吁环保的、畅想科技的、提倡健身的……形成了自我教育的校园环境。
楼道文化建设也是独具匠心。我们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征集“三自经”“三自箴言”,如:“学有时,玩有度;劳和逸,两相顾。”“自我教育助成长,自能学习本领强,自主发展为兴邦,三自教育校兴旺。”“多弯弯腰,校园一片洁净;常开开窗,身心快乐健康。”……用这些优秀“三自经”与名人名言一起,制作成富有童趣的墙体文化,达到校内布局井然有序,墙壁语言静默无声,浸润人心的作用。
班级作为学校的个体单位,教室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此我们把教室文化建设作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安排精心设计。例如,在教室里张贴正、副班主任与全班学生合影的“全家福”;各班主任发动本班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徽、班规、班歌,拟定班级奋斗目标,经民主决策后,制作成班牌张贴上墙;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张嘴说话,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风采图片等,唤起学生向善、向上的欲望;科学合理地使用“激励卡”,在卡片上写上学生的姓名,设“我的闪光点”、“加油站”、“周奋斗目标”等一些小项目,由学生认真填写后统一张贴在课桌的一角,成为一面镜子,提醒学生随时审视自己的言行……
恬静、典雅、富有儿童艺术感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他们的情感时时处处受到的熏陶和感染,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力得到激发和提升。
“三自教育”规范引领师生行为
在红光小学,所有的制度、公约都围绕“三自教育”,由师生民主参与订立,这个过程就是师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作为学校的主人,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全都是在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学校的办学理念、共同愿景以及规章制度,教职工了然于心,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和行为的边界,大大提高了教师执行制度公约的主动性和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为培育良好教风袁我们制定了《教师校本学习制度》《校本培训目标考核制度》《校本教研课题规划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机制,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一整套行为规范模式,引领教师学习、实践。每年暑假,我们给每位教师发慰问信,指导教师在休闲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倡导教师完成“六个一”:读一本教育专著,做一份读书笔记,整理一个教育案例,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自觉学习一种职业专长,向报刊投一篇教育教学体会文章。同时在教师中大力提倡读“万卷书”、“写千字文”,自觉努力践行。“三自教育”的学校文化,争做自主发展的特色教师,逐步形成“敬业、专业、兴业”的特色教风。
“三自教育”学校文化的着眼点是育人。我们认为,让学生参与行为规范的制定,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良好学风的重要步骤。我们充分利用少代会、校长小助理研讨会、班主任小助理培训会,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一起商讨、制定红光小学学生行为系列制度,包括《红光小学学生十项权利》、《红光小学学生十项义务》、《红光小学学生十项良好习惯》、《红光小学课堂常规》等。这些制度为孩子指路,为学生导行,实现自我教育。我们还把《红光小学学生十项权利》《红光小学学生十项义务》等编成通俗易懂的拍手歌、跳皮筋歌,让学生人人会唱,个个会跳,初步形成了“自尊、自理、自强”的良好校风,“乐学、勤学、博学”的良好学风。
红光小学学生十项权利包括:自我教育的权利;自能学习的权利;评价自己的权利;评价老师的权利;获奖的权利;当小干部的权利;当领操员的权利;获得主持人、升旗手、小记者、播音员等更多值得记忆的快乐、幸福的权利;考试的权利;参加各项活动的权利。
红光小学学生十项义务是:尊敬师长,听从师长教诲的义务;遵守纪律,文明行为,不让师长操心的义务;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的义务;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不私自外出校门的义务;做好值日,主动为集体服务的义务;爱护公物,保护各项设施设备的义务;节约水电,爱惜粮食,做环保小卫士的义务;文明上网,收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义务;参与活动,主动为集体争光添彩的义务;学会爱和微笑,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健康心理和生活态度的义务。
用特色课程搭建育人平台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构建让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自能学习”课堂模式。例如:低年级的“语文自能识字”,中年级的“语文自能习作”“数学自能解决问题”等课堂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注重课程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挖掘学科教材中“三自教育”的文化内涵,渗透自我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自我教育日记》《自我教育手册》《小学生习惯养成读本》等“三自教育”的校本教材,增加多样化的育人载体,用特色课程搭建起宽广的育人平台。例如:我们在《自我教育手册》校本课程中设置了“自主规划篇”和“自我教育篇”“自主规划篇”分为“学期发展目标”“自我奋斗格言”章节等引导学生自我设计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积极向上的动力,让自我教育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在“自我教育篇”里,设有本周自我教育目标、已达成目标、未实现目标、心情记录和自我教育评分等,引导学生记录个人成长的脚步,不断反思、矫正自己的言行。我们还在中、高年级学生中,推广写“自我教育日记”,引导学生把“摄影机”,对准社会生活的光明面,随时记录自己所见所闻中崇拜的人、感人的事、喜欢的书、风土人情及所思所想,在“道德长跑”中不断反思、感悟,与心灵对话,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我校还开设“自主10 分钟”活动课程,拓展教育空间。给学生搭建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展示的个性化舞台,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每周星期二至星期五的早晨设立10-15 分钟的自主时间,师生可自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从主题的确立,内容的选择,采用的形式等,完全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师生自主抉择。可以是教育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也可以结合学科进行活动,如,语文学科活动:经典朗诵、佳作欣赏、讲故事、词语接龙、猜谜语、课本剧表演等;音乐学科活动:唱红歌、优秀流行歌曲擂台赛、器乐特长展示、走近音乐明星等。“自主10 分钟”活动犹如一份精神大餐,深深地吸引着全校学生,孩子们在愉悦的活动中,教育自我,感染他人,幸福成长。
传承“三自教育”,积淀学校文化。我们将继续用三自教育特色文化励志导行,引导师生在“自我教育”中智慧求索,朝气蓬勃袁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10年3-4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