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清晨》教学设计
万州黄柏中学袁雪燕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圆雕艺术作品的美,思考圆雕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雕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2)能力目标: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3)情感目标:学会发现雕塑中特有德望美感和生命力,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生活中对各种人、物等形体的把握,要善于扑捉美的形象,树立造型美的观点。
教学难点:掌握艺术的造型原则,使作品在造型上多一点艺术上的自然因素;培养学生的整体感觉,淡化细节的深入刻画。
教学准备
(师)图片、课件、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
(生)泥土、各种制作材料及工具。
第一课时 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每天清晨,当我们背着书包走在上学途中,经常能看到些什么样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动态”。
(展示一组清晨户外的影视片断剪辑)
(开阔学生 的眼界,汲取灵感)
二、 游戏参与
1、请几位同学模仿人们晨练的不同场景动态,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析模仿的同学是否将最具特征的动态表现出来了,并将不太典型的动态进行纠正。
2、教师请几位同学表演统一场景动态,看了谁的动作模仿得最具特点。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基本比例与肢体运动变化的特点。
4、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强化记忆人物特定动态的造型要点。
分析“动态”、抓住“特征”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把握造型动态的能力。)
三、 对比分析
1、展示几件不同材料塑造的人物雕塑,分析不同材料对造型的影响。
2、展示几件不同泥雕作品,对比分析捏制成型的造型特点。
3、对比雕塑家作品与学生作业的造型塑造,提示学生需要把握的基本造型要点。
(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返于生活和艺术之间。)
四、 学习活动
1、活动要求:将你在清晨捕捉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动态捏制成一个简单的泥塑。
2、学生尝试探索与制作,按自己的表现方式进行制作。
3、教师在学生普遍尝试完成后,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深化对泥塑知识与雕塑方法的学习。
4、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修改作业,完善自己的造型。
5、教师积极评价学生中的优秀作业,指出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再次强调基本知识,深化学生对泥塑人物造型的认识。
6、学生加工,整理造型,完成作业。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巩固了新学的理论知识。)
五、展示交流——自主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总结研究课题——讨论圆雕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针对性地评说,进一步巩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欣赏——自我升华
(欣赏环节是为了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并发散思维,巩固新知。)
七、课后反思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泥塑作品的创作需要非常强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为了强化学生对观察力的理解和印象,选取的清晨场景最好接近授课对象的日常生活,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清晨所见可能差别比较大。而第一课时安排的学生表演活动目的是为了锻炼观察后的概括能力。在“活动一”之后可以点明上述欣赏、表演的意义,这样学生将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刻画细节在中学生的泥塑作品创作中不是重点。在学生接触泥塑初期阶段,过分强调细节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注意整体动态的夸张与强调才是塑造的核心。 游戏不是目的。观察生活、表演造型、“玩”泥巴很容易让学生迷失教学本意,所以,所有的游戏、活动最后都要落实到雕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在把握评价方向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核心。
第二课时 学习与再创造
教学过程
一、 课堂连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动态做了一个小泥塑,现在我们选几件有代表性的同学作品欣赏一下。请几位作者介绍他的创作意图和过程,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些意见或建议。
(如此连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二、 评价小结
教师在学生建议的基础上,再分析学生作业,并总结泥塑制作方法与一般技巧。
(考虑了与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社会活动范围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相宜性,
突出整体的造型动态,淡化细节的深入刻画。)
小结知识点:
1、在进行泥塑作品创作时,要力求抓住被表现对象最生动,最具特征的动态来表现。
2、泥塑创作的基本技能包括:贴、搓、捏、接等。
3、在创作时,不要拘泥于具象表现手法,而应根据创作意图大胆运用取舍、夸张等手法来表现特征。
三、 作品欣赏
欣赏雕塑作品,学习雕塑丰富的表现手法。
这些雕塑作品的作者将这些人物的动态和表现塑造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人物分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你能进一步描述一下该场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一件雕塑作品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述。)
小结:在雕塑中,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动态、表情和道具暗示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也可以象征性地、恰当地点缀景物,烘托气氛。
四、 学习活动
制作一件泥塑作品,并根据作品形象尝试添加1——2件景物。(可两位同学合作完成)
(通过添加景物,帮助学生把握特定造型动态与特定背景,道具呼应的关系。)
五、 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策划布置一个课外班级泥塑作品展,要求每件泥塑的作者填写一张介绍自己的小表格(表格附下),并贴在自己作品的傍边。
附展作品表格:
(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开展师生互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
六、 拓展
教师提供了现实生活中舞台布景、演员表演的虚拟动作等,引导学生领会写神、写意的传统美学,延伸到对戏剧等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了解。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拘泥实景、实物,而以神态、情绪、整体效果等为重点,对生活素材进行大胆的夸张、简化与加工,以服务于作品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