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节课《五角星》教案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 曾伟
教学目标:
1、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法、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蔑编、碳条、铅笔和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碳条或蜡笔,表面有凹凸感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
展示拓印后的效果图。
提问:这种方法同学们尝试过吗?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方法?
(拓印,此方法由来已久,操作方法简单、便易。)
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探究阶段
(一)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一:牛 仔 —— 皮 毛 —— 丝 绸
观察比较二:玻 璃 —— 岩 石 —— 不锈钢
(二)交流感受
物 体 肌 理、质 感 感 受
牛 仔—— 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 粗犷、奔放
1 皮 毛—— 蓬松、有光泽、柔软、光 滑 温暖、高贵
丝 绸—— 细腻、有光泽、柔软、光 滑 华丽、典雅
玻 璃—— 坚硬、透 明、光滑、能反光 晶莹、纯净
2 岩 石—— 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 朴实、原始
不锈钢—— 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 冰冷、现代
由此得出
(三)基本概念
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
(一)《五角星》 油画 冷军
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碎铁皮)
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二)《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三)《父亲》 油画 罗中立
思考:由父亲的脸我们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形象?(老树皮、干旱的土地)
该作品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四)思考
提问一: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四、提高阶段
(一)介绍几种制造肌理的方法
1、拓印 —— 用纸、笔在物体上擦、印。
2、压印 —— 用涂墨或者色彩压印在纸上。
3、喷洒 —— 将颜料调制成适当的浓度,喷、洒或倾倒在平面上。
4、擦刮 —— 在着色的平面上,用利器摩擦或刮刻。
5、熏灸 —— 通过火焰的熏灸。
6、渍染 —— 在具有吸水性的表面上或渍或染。
(二)活动
请同学们寻找不同质感的材料,用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
推荐材料:表面有凹凸感、纹理清晰的——簸箕、钥匙、藤椅、瓶盖、梳子、窗纱、木板、树叶、等
学生拓印,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料纹理的清晰度用墨多少等问题。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肌理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谈谈制作与加工肌理效果的感受。
2、对材料选择有新意、方法运用恰当、拓印效果清晰的同学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拓印作品,思考:
拓印的方法在绘画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可以直接运用于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五、总结阶段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体系——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节课《五角星》教案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 曾伟
教学目标:
1、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法、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蔑编、碳条、铅笔和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碳条或蜡笔,表面有凹凸感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
展示拓印后的效果图。
提问:这种方法同学们尝试过吗?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方法?
(拓印,此方法由来已久,操作方法简单、便易。)
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探究阶段
(一)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一:牛 仔 —— 皮 毛 —— 丝 绸
观察比较二:玻 璃 —— 岩 石 —— 不锈钢
(二)交流感受
物 体 肌 理、质 感 感 受
牛 仔—— 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 粗犷、奔放
1 皮 毛—— 蓬松、有光泽、柔软、光 滑 温暖、高贵
丝 绸—— 细腻、有光泽、柔软、光 滑 华丽、典雅
玻 璃—— 坚硬、透 明、光滑、能反光 晶莹、纯净
2 岩 石—— 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 朴实、原始
不锈钢—— 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 冰冷、现代
由此得出
(三)基本概念
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
(一)《五角星》 油画 冷军
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碎铁皮)
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二)《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三)《父亲》 油画 罗中立
思考:由父亲的脸我们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形象?(老树皮、干旱的土地)
该作品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四)思考
提问一: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四、提高阶段
(一)介绍几种制造肌理的方法
1、拓印 —— 用纸、笔在物体上擦、印。
2、压印 —— 用涂墨或者色彩压印在纸上。
3、喷洒 —— 将颜料调制成适当的浓度,喷、洒或倾倒在平面上。
4、擦刮 —— 在着色的平面上,用利器摩擦或刮刻。
5、熏灸 —— 通过火焰的熏灸。
6、渍染 —— 在具有吸水性的表面上或渍或染。
(二)活动
请同学们寻找不同质感的材料,用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
推荐材料:表面有凹凸感、纹理清晰的——簸箕、钥匙、藤椅、瓶盖、梳子、窗纱、木板、树叶、等
学生拓印,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料纹理的清晰度用墨多少等问题。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肌理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谈谈制作与加工肌理效果的感受。
2、对材料选择有新意、方法运用恰当、拓印效果清晰的同学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拓印作品,思考:
拓印的方法在绘画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可以直接运用于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五、总结阶段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体系——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