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科研 >> 校本研究 >> 校本研究指导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以朴素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以朴素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 作者:浙江省教研室 柯孔标 | 转贴自:浙江信达 | 点击数:1727 | 更新时间:2007-4-2 | 文章录入:邓成林 ]

 

以朴素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摘选)

 

浙江省教研室  柯孔标

 

 

一、准确把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实际上我国中小学历来重视教研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科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为开展校本教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人认为,校本教研不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而是学校教科研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的深化与发展。那么校本教研和过去的学校教科研、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究竟有何区别呢?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教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变化。过去的学校教科研往往从一个理念出发,通过研究和实验,试图构建新的理论和新的模式。虽然也考虑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但实践的素材和效果是为证明理论和模式的正确性服务的。校本教研是一种以行动研究为主,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的学校教研新模式。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逐步解决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完全着眼于学校自身,看是否实现了学校德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目标,是否提高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研究方法和组织模式的变化。研究方法从实验论证为主转到以教学反思为主:从强调“验证性”探索到更强调“自我经验”的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的表达;从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转变为更多地提倡教育研究的“人文范式”;从执着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变为更看重教育研究的“日常叙事”。与此同时学校教研活动组织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近阶段有关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文献已经很多,多数写的是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而不是研究方法。本人把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有行动跟进的教学反思,着重解决如何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问题,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第二层面,有深度研讨的同事交流,着重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群体素养的问题,如教学沙龙、集体备课、教学论坛等。第三层面,有学校个性的校际联动,着重解决学校之间教研资源共享的问题,如城乡联动、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 

(三)教学研究参与对象的变化。过去的学校教科研往往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情,其他教师极少参与,甚至完全不知情。校本教研强调全体教师的参与,强调教师之间的交往、合作和共享。一个经常争议的问题是,为什么教学研究可以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本人认为,理由之一是,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教师基本职责是通过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工作过程中随时要对知识的产生、成型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随时要对活生生的教育对象进行观察和体悟,不会终身学习,不研究学生,就做不好教育工作。理由之二,我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学是一门不很成熟的学科,教育科学还是准科学,目前的教学研究似乎还处在医学研究的“土郎中时代”。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搞研究,人人都可能成为比较出色的研究者。近期强调教育研究多元化,理论界重新发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和“现场研究”的价值,教师们完全可以带着淡淡的激情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为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真谛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四)教学研究终极目标的变化。曾几何时,教科研成了学校的“招牌”和“门面”,教学研究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校本教研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形成多少种理论,构建多少个模式,也不在于让学校出名,让校长脸上有“光”,而是让学校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型组织,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的教研文化,让读书感悟、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存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特质和职业尊严。 

总之,校本教研是一种活动、一种方法、一种制度,更是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有人把校本教研的发展概括为3个阶段:活动化阶段、制度化阶段、文化重建阶段。文化重建“无形而有形”,“无为而有为”,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校本教研“任重而道远”。 

二、注意克服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不良倾向

    校本教研既然是一种教学研究,也会犯目前其他教学研究形式同样的错误。尽管校本教研提出的时间不长,有些不良倾向已经开始出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一)防止形式主义倾向。前段时间不少报刊批评教育课题研究形式主义严重,实践效果不佳,把某些无效的课题研究形象地称为“阶梯工程”、“门面工程”、“公鸡工程”、“塑料花工程”、“鸡肋工程”等等。校本教研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本人把它概括为四“重”四“轻”:一是重形式轻内容。研究形式很新,研究问题陈旧,缺少新颖性和针对性。套用一句俗语,校本教研“研究什么问题比怎样研究更重要”。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动辄对教师提出“每周几个一”、“每月几个一”“每年几个一”的要求,项目很多,教师忙于应付,研究缺少深度。三是重文本轻行动。在研究效果的呈现上,看重教师的论文、案例、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等文本材料,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重视不够。四是重模式轻效果。在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时,这个模式,那个模式,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至于实践效果如何,往往缺少实证性研究。形式主义的最大弊端是做表面文章,劳民伤财。如果校本教研陷入了这个怪圈,最终将被教师所抛弃。 

(二)防止“泛化”和“窄化”。传统的二元思维方式经常在教学研究中出现,研究者容易犯“对比过度”的毛病,认为新的一定都是好的,旧的立刻变得一无是处。校本教研出现后,有人认为课题研究不必搞了,传统教研活动也可以取消了;也有人把学校内一切有效的活动都划入校本教研的范畴,学习是教研,例行会议是教研,常规管理是教研,进修培训也是教研,教研的内涵被无限“泛化”,让校本教研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把校本教研有意“窄化”,把它局限在课堂教学甚至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的口号没有错,但校本教研不能只研究课堂教学,德育问题、课程问题、评价问题等,也应该成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 

(三)防止经验主义倾向。校本教研重视教师个人经验,重视学校办学特色,重视教育教学现场的叙事研究,这不等于校本教研不讲究规范,不需要教师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本人认为,在教育科学不很成熟的情况下,如何使校本研究走向规范、走向科学(人文科学也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个体研究多、团队合作少”、“孤军奋战多,校际交流少”、“封闭研究多,学习借鉴少”的现象。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和学校如果不重视学习理论,不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集中力量合作攻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层次重复研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后果。教学研究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必须在研究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盲目蛮干,夜郎自大,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上一篇文章:校本教研指导“十法”
下一篇文章:“三环节”校本教研让教研更有针对性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3]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5]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0]
· 2012年度重庆市中学数学专…[293]
· 2012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科…[118]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5]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39]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0]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2]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1]
 
· 关于领取重庆市教育学会学…[445]
· 万州教研信息2012第3期(总…[307]
· 关于下达万州区教育科学“…[256]
· 万州教研信息2012第2期(总…[304]
· 万州教研信息2012第1期(总…[11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