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上网络教研高速路
五年的课改,日新月异;五年的磨砺,沙里淘金;五年的感悟,心旷神怡;五年的收成,满载而归。参加课改五年来,我们本着“学习――借鉴――创新――提升――反思”的工作思路,依托“稳中求发展,稳中求提升,稳中求品位”的原则,建立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体系,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更为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架起了金桥。
我们深知,当今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交流、探讨、对话和互动的条件。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出了我校的网络教研模式。
一、网络校本教研的优势是我们研究的动力
1、资源丰富。
网站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们经常在油田教育中心网站资源库中下载课件,利用中心博客平台与同行切磋经验、资源共享,在人教社中查找课例研究,理论引领,专家课例等资源,同时在其他网站上查找教学困惑及经验,这些教学资源,主要以文档的形式挂到网站上,方便老师下载,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备课效率,在分享同行经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的储备,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形成良性循环,为网络教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穿越时空。
网络的最大优势能使世界各地互相交流,如同居住在一个村子一样,拉近了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使大家同在一个网站上交流学习。我校在教育人网站上申请了校本教研博客,我们的教研网站已经在学校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校内的教研活动,这样加大了教研的力度,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比如,本学期学校开展的以“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为专题的校本教研主题,授课教师可以提前把课例挂在网上,使全体教师提前了解授课教师的设计思路,这样避免了过去听课教师盲目听一节课,见不到实效。现在,我们利用博客平台,解决了这一现象,真正达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目的。
二、详细的制度建设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本教研跟游戏一样,也要讲究规则。
1、健全组织。
为了保证工作能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网络教研小组,形成备课管理与研究网络。即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各教研组长协助管理,各备课组教师积极参与的教研流程。
2、制度保证。
为了保证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如:领导参与网络教研制度、校本教研的“资源共享”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等。当然,校本教研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有学校的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是简单形成条款和内容上的增、添、删、改,而是在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和举措。
三、教师的个体知识是网络校本教研的条件
我们深感,作为实践者的教师,教师个体知识的储备、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尤为重要。他们拥有着专业理论研究者不曾具备的来自于经验积累的实践性知识,占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条件,教师可以研究出的“名堂”恰是专业理论研究者无法完成的。比如我校参加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小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过程中,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和研究资料,他们撰写的研究报告、经验总结、经验材料等有15篇分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教师们毫不保留地将成果挂在网上供大家分享。同时,教师随时将撰写的鲜活案例,教学中的点滴收获,问题突破办法,学习体会等撰写成文稿也挂在网上,同行们学习起来方便,运用起来快捷,这样做,使我们形成了从知识修养到专业智慧的日臻完善、日渐成熟的一支强大的教师群体。
四、形式多样的研究模式是网络校本教研的精髓
我们在以往“互动交流”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教研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了几种活动模式。
1、“自修提升”学习模式。
模式主旨是倡导教师网上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典型课例等。我们尝试了几种学习模式:
走进专家。比如魏书生、于永正、冯恩洪、余文森等专家,我们在网上搜集他们典型的事迹、教学实录,带领教师学习、探讨。2006年3月29日晚7:30-9:30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核心成员、课堂教学网首席专家余文森教授携课堂教学网工作团队在线与网友们进行交流。我们的教师第一次参与其中,着实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网络教研氛围的浓厚。专家们和教师的思维在空中碰撞,解答了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化解了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许多困惑。人教网上崔峦老师的讲座“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观看,与专家零距离接触。教师们带着困惑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教师结合崔峦老师的讲座,联系教学实际,查找不足,寻求改进策略。同时学校根据学习情况,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师结合小课题,走进文本,研究解决,设计解决方案,再把个人的设想挂在网上,与同行探讨。
理论引领。网络学习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驰骋,因此我们在教研博客模板“我的分类”中设立了“理论引领”栏目,为教师转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教学中易发问题,定期更换,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教师需要时随时点击,既方便又快捷。比如,学校领导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明确,我们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知识,组织教师学习,做学习笔记,再结合自身教学,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今,我们的教师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的欲望很强烈。现在,学校有了浓厚的研究、学习氛围,教师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记录,教师在自修中提升,在引领中成长。“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只有这样,我们的校本教研才能一步步走向繁荣。
2、“大聚小散式”互动模式。
“大聚”指学校单周组织网络教研集体活动一次,教师借助博客平台互动教研。每次活动学校提出研究问题,主讲教师根据主题撰写案例,教师积极参与,互动点评,主讲教师反思,学校领导讲座,最后在互动空间里布置教师探究的问题。
“小散”指学校的三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综合教研组)间周统一活动,每个小组都有安排活动、监督活动、组织活动的教研组长。学校领导分别参与小组教研活动,活动步骤分五步:准备(教师自主探究、研究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说课(介绍设计思路);互评(组内教师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备课教师答疑);讲课(备课教师上汇报课,组内人员听课);反思(个人反思、组内评课)。教研组按照活动要求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回到博客交流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落实。这种互动教研活动,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的模式。
3、“友情链接式”听课模式。
在新课改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都是活动的主人。所以在我们的校本教研中,通过同伴间彼此听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的老师经常会遇到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时候,原因是老师们有时候没有准备充分,把听课教师拒之门外。因此,我们采取了“网上留言”、“挂牌制”、“写请柬”、“课例回放”这样几种形式:“网上留言”是指教师提前在博客留言版中写清楚授课者、讲课时间及班级。“挂牌制”指教师制作精美的小卡片挂在班级门上,写清楚授课者、讲课时间及班级,也可以画一个笑脸,代表我欢迎你来听课指导,留下宝贵意见。“写请柬”是请学校领导来班级听课的一种方式。“课例回放”对精彩的课例或公开课学校统一录像,挂在网上,教师随时可以光顾。这几种听课模式深受教师们欢迎,既尊重了听课者,又符合教师身心发展规律,拉近了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有目标、有内容地开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案例透析式”教研模式。
案例分析的内容来源于实践,材料丰富,易于交流;案例分析时通过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受分析,有助于教师领会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运用教育教学原理对自身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案例分析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在不断总结经验、明确方向的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和对教育教学的领悟能力;案例分析时从多角度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解读和研究,有助于把先进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下面以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为例,说说如何进行“案例透析式网络教研”。这次教研活动是我校开展的“如何解决低年级识字、中年级习作、高年级阅读、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的教研课展示活动,高年级阅读课主要探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活动结束后,要求授课教师撰写案例,在网络环境与大家交流。
我们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活动的:重拾思想――透析课例――交流评析――教学反思――学习借鉴――互动空间。“重拾思想”这个环节主要是主持人与授课教师朱老师的对话,对“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播放了崔峦老师的讲座“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的片断,大家积极参与,气氛热烈。“透析课例”这一环节主要是朱老师对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在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整合的重要性都做了充分的阐述。这个环节朱老师制作了演示文稿,剪辑了课堂精彩片断,链接了许多网站,查找了世界各地的风光图片,网络教研的作用在这里体现得恰到好处,达到了在网络中教研、网络中互动的效果。“交流评析”这个环节是主持人、教师对朱老师的课例进行评价,教师之间积极互动主动参与,有的老师能够结合自己的课例进行探讨互动,真正达到了互动交流的目的。“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为授课教师提供提升、借鉴的机会。“学习借鉴”是教学校长针对“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落实解决等理论进行讲座。“互动空间”是指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为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及下步的做法。 总之,这次网络教研活动非常精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空间, 当它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成了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也是教师群体进行团队修炼的平台。我们不但可以获得教师们精心收集到的教学资源,更为宝贵的是,我们还可以感知每位教师最为真实的教学体悟,获得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最为诚挚也是最为专业的褒扬与批判。
教育博客的诞生,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场所,只有把握好了这个机会,教师专业成长才可能有更为美好的前景。只要大家相遇在教育博客中,就意味着我们愿意抛却日常生活中受习俗与权威控制着的交流方式,愿意以平等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去评论他人的思想,去接受他人的评论,这是传统的教育环境所无法企及的。
“采得百花方成蜜,淘尽黄沙始成金”。加大马力,直奔网络校本教研的高速路,相信,经过春的播种,一定会迎来秋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