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集体备课要效益
目前,中小学校为了适应新课改,都推行了集体备课这样一种备课新形式。与原来的个人备课形式相比,集体备课打破了教师独立作业的教学形态,实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便于教师在备课中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然而,如何让集体备课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有几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
一、摆脱依赖:审视集体备课中的教参地位
集体备课倡导教师分工合作,倡导教师根据文本、学情提出适宜的教学分析和建议,如果备课的结果是教参的翻版,那么集体备课的意义全无。教参是专家对教材的典范解读,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但在复杂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不同学力、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灵动多变的课堂教学流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自我解读,然后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倾听他人之见(包括教参),独立思考判断,依据文本提出合理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参只是教师集体备课中的另一种对话者角色,它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一种参考性的教学建议,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鉴别、取舍、补充。
二、追求个性:集体操作下的多元建设
集体备课强调集体成员的同商共谋,强调协作配合,但这决不意味着抹杀成员的个性,相反更强调集体成员追求个性,体现个性。许多学校要求集体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练习、统一评价标准,仿佛这些“统一”才是集体备课的目的。其实不然,一刀切的集体备课要求,不仅不符合教学实际,也背离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新课程的实施,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发掘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发挥自主性,献疑献策,并在集体交流和思想碰撞中表达理念,增长见识。集体备课中没有话语霸权,没有统一标尺,有的只是对真理的尊重以及达成个性化的共识。
集体备课不仅要尊重教师个性,而且要发扬教师个性。例如同是备教一篇课文,有的教师擅长朗读,他可以从品读语言人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有的教师长于形式分析,他可以将文章结构手法作为教学的切人点有的教师长于比较阅读,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赏析课文。集体备课应鼓励教师的这些多样化尝试,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种创新思路。
三、跨越学科:实现多学科的综合
集体备课的主体不应总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随着课程综台化趋势的加快,集体备课也应实现跨学科的互动。如各学科实践活动课的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指导等都需要在集体备课中跨越学科,实现综台。此外,某些单科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综合性较强,也需要该学科任课教师在涉及的相关学科问题上与某些学科教师进行沟通。集体备课不再只是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它扩大了教师合作的对象和领域,密切了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将学校所有教师联结成个整体。
四、示范合作:以实际行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主体而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集体备课让我们分担了问题,分享了成功,让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和灵感,也让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获得了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果。新课程正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合作带给我们的巨大收益,并且通过我们的践行示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集体备课让我们了解了合作中的整体互动与个人责任、沟通与冲突、合作与分工等要素,为我们具体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实践经验。集体备课不仅有力地提高了教学实效,而且也让学生明白了集体合作行为对于创生成果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引导他们改变以往片面化的“个体学习”,积极参与建立合作学习的新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