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管理 >> 学校管理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打开教室的门,让课堂开放每一天       
打开教室的门,让课堂开放每一天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180 | 更新时间:2007-3-27 | 文章录入:王文波 ]

打开教室的门,让课堂开放每一天

一、引言

青浦一中是一所公立转制的完全中学,创办于1999年。作为新办学校,我校每年要从全国各地引进二十多名新教师。目前我校教师中0—5年的青年教师约占70%,外地教师约占60%。这样一个教师群体汇聚在青浦一中这一充满机遇与发展空间的集体中,教师个体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不足。学校发展,教师为本,面对我校现有的师资结构,如何找到一条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群体智慧的便捷通道?我们的思考是,以课堂开放为突破口,关注常态教学的质量,关注教师的群体互动发展。我们对课堂开放这一校本教研形式的认识是:

教研主体教师个体、教师群体,每个教师都是研究者

教研方式全员参与,随时随地,常态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

教研立足点: 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立足教育教学实践

教研重点重视群体智慧的提升,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个别化需求

教研内容在听课与被听中智慧碰撞,变内在需求为实践研究,在不断地互动体验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体味合作的乐趣

教研效果有利于消除教师在业务上自我封闭的状况,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强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意识,拓宽学校教研工作的时空,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方式,提高常态下的教学质量。

二、让教师打开课堂大门

一线教师由于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往往安于现状,对时时发生在自己身上、周围的教育教学问题习以为常。公开自我,以开放的心态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常态课堂、让自己走进别人的常态课堂都是需要勇气的。

为了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打开课堂,我们作了一定的先期准备和部署。

1、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

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学校不惜人力财力,创设一切条件让老师们外出听课学习。尤其花大力组织全体教师赴华师大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先进教学理论学习和全国、市级优秀展示课的观摩。外出前,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别召开务虚准备会,老师明确既看别人的课堂,又要思考别人课堂中的亮点。学习回来后,每位教师写成书面体会,在学科组内对所观摩的课进行评价交流,并邀请教研员参与研讨,在校内积极营造向他人课堂学习的氛围。

2、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

在外出取经、交流、实践的基础上,后一学期,学校再次组织全校教师赴华师大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观摩。出发前,明确要带着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去听。回来后,先把学到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实践两周后,结合学习和实践,每人写成书面体会,先在学科组内交流,然后扩大到跨学科组交流,最后每组推选出代表在全校交流,并邀请教研员参加,结合我校的课堂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学习、实践、交流中,教师的心态逐渐得以开放。

3、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审视自己的课堂,老师们的教学视野开阔了,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对课堂开放这一形式不再排斥。

在此基础上,学校把面广量大、时时发生在师生身上的常态课作为改善教学的活教材,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的差异性、丰富性特点,推出了全方位开放课堂的举措,让每位教师在广泛的听课、被听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存在于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至今为止,我校课堂开放活动经历了从开放日到开放周,再发展到现在全方位、全天候、全员性的课堂开放,从校长、书记到普通教师,每个课堂随时作好被听的准备,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听课的若干意见。在听课的数量、范围方面作了一定的规定,设计了听课反馈表,联系自己的教学,对所听的课指出优点、缺点,并提出建议,以此来促进听与被听双方教学的改进。教导处每周收齐听课反馈表,将听课情况作一反馈公布。

通过课堂开放平台的创设,教师间相互发现问题、相互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封闭的课堂被打开的同时,教师的心态日益开放,理念逐步得以更新,教师间合作反思的意识明显加强。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就课堂开放举措在全校教师中作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约96%的教师认为课堂开放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是有帮助的。

三、提高课堂开放的质效

课堂打开了,怎样进一步地确保开放的质效?在上学年全面开放课堂,进行跨学科、跨年级广泛听课的基础上,本学期我校以听课质量为抓手,让课堂开放从活动化走向制度化,从形式走向内涵。

1立听课制度,优化课堂开放过程。

听课制度建设是课堂开放这一校本教研形式有效开展、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听课数量、学科范围方面,我们的思考是:不同教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侧重点也应是不同的。职初教师教学经验缺乏,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如何站稳学科教学的讲台,这是该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重点,因此,听课的重点应是本学科;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已基本熟悉,在这基础上,更为关注的应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优化、创新,因此,听课的重心可移向跨学科、跨年段;中年教师在我们学校中还承担着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向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在指导过程中教学相长,反思、促进自身教学的进一步改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制定了本校的听课制度,并列入每月的教学常规考核。听完课后,要求听与被听双方进行交流,以实现互动双赢。考虑到在常态课的听课前后,教师间往往缺少共同坐下来交流的大块时间,因此,在听课前后以口头形式简短交流外,学校又设计了听课交流表,围绕着听课主题,听课教师将自己的听课收获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反馈给被听教师。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和书面交流两种形式相结合,使课堂开放活动对听与被听双方都起到促进作用。

1、 确立听课主题,营造常态教学的反思氛围

在保证每周听课量的基础上,本学期起,学校推出了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有准备、有主题的听课活动。开学初,各备课组根据本组实际特点,集体拟定本学期本组若干个听课主题。每个星期,组内教师间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形式走进校内各课堂进行有主题的听课。每周备课组抽出一定时间,围绕听课主题,就本周听的几节课,在个性化反思的基础上展开集体交流评论。在交流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两周撰写一篇有主题的听课反思(组内教师轮流执笔)。学校不定期地在教工会议上组织备课组交流听课反思,资源共享。开学后四周内,全校教师共听课约1000节次,听课主题涉及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学法指导、提问设计、学生活动有效性设计等20多种,撰写备课组听课反思70篇。

通过有主题的听课反思活动,课堂开放的质效得以提升,教师带着教学研究的心态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彼此间的想法、观点产生了柔性碰撞,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改进优化。通过大会上备课组听课反思的交流,又营造了课堂开放的学习研究氛围,也更好地促进了听课反思资源的共享。

课堂开放后,多方面、多层次的听课研究组织自然形成,有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的,也有年级组自发组织的;有23人组成的就某一共同关心的话题开展的听课,有师徒结对式的听课,也有青年教师邀请有经验教师或专家为自己的常态教学量体裁衣;有三五人组成的小组,也有八九人组成的大组;有本校内的组合,也有校际之间的组合;有教师之间的组合,也有教师与专家或管理者之间的组合。教师的听课反思不再是盲目的、孤军作战式的,而是基于常态教学实践之上的有主题反思,是基于个性化反思之上的集体合作反思,这样的反思更具有实际意义,更具有实效性,更有助于教师积极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校的研修品质。

四、让课堂开放充分融入于学校文化建设

课堂开放的举措,为学校内每位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为了提升教研质效,我们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开放每个课堂,开放每一天。这一步的跨出,是观念的改革,是对学校固有的工作形态作风的挑战。

在课堂开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本校教师间的差异,把个体差异当作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优势互补。教师群体间在课堂开放中从相互观望、不断磨合,走向了相互学习,互相融合。开放了课堂,更开放了心态,既促进了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又促进了学校互学互进、反思创新的合作研究氛围,为打造师资队伍的高水平、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奠定了基础。

以课堂开放为突破口,我们将进一步营造激励教师内在需求的工作环境,唤醒教师潜在的研究意识,让每位教师置身于充满专业自觉的氛围中,勇于欣赏、乐于欣赏、学会欣赏,培植出务实、创新、合作、和谐的青浦一中文化,并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师的更快发展。

 

上一篇文章:重点关注教研组
下一篇文章:向集体备课要效益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3]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5]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0]
· 2012年度重庆市中学数学专…[293]
· 2012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科…[118]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5]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39]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0]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2]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1]
 
· 打开教室的门,让课堂开放…[146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