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教研组
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是以校为基点,以校为本位的培训。那么,这个“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落脚到学校的哪个地方,哪个点上?依照我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强恕学校多年的成功经验来看,这个点是教研组。
为什么说在教研组?学校的教育质量体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发展基于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功与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而教师发展的平台、阵地,铸就教师专业水平与质量的地方就是在教研组。
所以,我们要搞好校本培训,必须抓好教研组建设。我们常说“要搞好教研组建设”,但教研组到底应建设些什么?这里,我记录下原来强恕学校的几年不成熟的做法。
教研组组长队伍的建设。众所周知,搞好教研组建设,首先要把教研组长队伍建设好。这样,教研组建设已经成功了一半。那怎样才算把一支组长队伍建设好了?这就要看组长们是否已具有了以下素质与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包括:教育思想端正;教育理念前沿;能在组内教师面前基本讲得清二期课改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对本学科质量与教师培训有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与行动;对本组教师专业发展有指导能力与楷模作用;对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有发现、探讨、研究与组织解决能力;有指导学科研究、学生研究的能力;有教研组基本管理能力;有人格魅力等。
为此,校长应在以上几个方面着力引导、激励、培养一支理念新、行动实、用心做、有智慧、有成效的优秀的教研组长队伍。
“组本”基础性管理。这里,学校要求教研组组长依法治组,做到不违法、不违纪,尊重教育规律。组长要以德立组,能大度、容人,以及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工作开展得和谐。组长要做好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以及质量管理与监控;作好期中、期末考查的总结与反思。在组内,要注意骨干教师与滞后教师、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的合作共赢。在组内建立教学视导制度。
组织教学研究。这是教研组建设的重头工作。教研组,首先是研究教学,研究教学,必先研究教师。研究透教师,才能更好、更实、更有效地分层研究教学。
教学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任务研究、专题研究与问题研究三种。任务研究是指,教研组可以利用契机,在推荐人、定人、选材、设计教案、研讨教法等过程中培训教师。专题研究,教研组在一个学年中,可以列出诸如教法研究、教案设计、微型课题研究等作为发展教学、培养提高能力的专题来培训教师。问题研究就是针对一个个困惑来进行研究。
组织研究学生。我们说的学校办学质量,实际是学生的质量,其背后比拼的实质是教师的质量。要使学校教学质量求得持续、稳定发展,光读懂与研究教师是不够的,对学生的读懂与研究更为重要。
另外,一些学生学习落后背后的成因又都各不相同,故需要我们去读懂与研究。同一学生不同学科学习效能好差的成因更需要我们去研究解读。诸如此类情况,我们教研组建设中对本学科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研究,应列入组内建设的重要内容。
组织课题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论述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时认为: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他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形式。
教研组建设中,课题研究是解决实践问题的抓手。课题研究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入手,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形成微型课题,小课题或主课题。教师们进行单个或大家共同参与的研究将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创造教师专业的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生命质量。
建设教研组文化。在教研组建设中,组本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组长要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具有本学科特色、体现组内各成员的内涵特质,形成学科组特有的文化,继而反过来这种文化又影响、规范、促进所有组内成员的进一步发展。教研组文化的核心是全组成员的一致认同感,也就是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和一致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就是由各教研组文化汇合而成,没有教研组文化,就没有学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