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互助 培研结合 注重实效
——罗田小学校本教研情况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我校从2005年起,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校情出发,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学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各完小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累累硕果。下面我将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各完小的教研特色作如下汇报:
一、领导重视 机制健全
1 、健全制度、提供保证
要调动全体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把学校的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教研质量和教师的参与面,健全教研制度,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作出规范化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先后制定了《罗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规章制度》、《罗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激励机制》、《教研教学奖励办法》、《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项制度的形成,都广泛听取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后,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对教师积极参加校内教研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这些规章的实施,学校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和考核,采取将教师的教研教学成绩记入《罗田小学教师个人业绩档案》,实行教研考核“三挂钩”(即与年度考核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聘任挂钩)。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2、 加强领导、突显骨干
为了让校本教研很快进入规范化的轨道,我校在校本教研活动的落实上发挥了学校领导的示范引导作用。第一是成立了以朱吉清校长,谭登清、向安召副校长等领导分工负责的校本教研活动领导管理小组,促使我校的校本教研形成了有效的督导与管理机制。第二是成立了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教研组长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组织实施队伍,负责校本教研活动的规划、落实、检查和考核。第三是建立了以86名青年 “校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的校本教研活动示范团体,她们具有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上研究课与示范课、带头反思与评课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享受校本教研成果。通过发挥三个组织的作用,教师们“各施所长,各显其能”,使整个校本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教研组逐步向创建学习型的团体转化。
二、培研结合 观念更新。
1、强化学习、研中促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因此,我校重点抓了教师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培训,推行“十个一”活动,做到“四定”。“十个一”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学习笔记,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专项研究主题,每课时写一篇教学后记,记一本听课议课笔记,有一位或几位专业学习发展的合作伙伴,每学期写一篇教研论文,每学期上一节研究课。把教师的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学习工作观。“四定”:即①定方案,根据区教科所的安排和部署,保证我校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罗田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方案》;②定时间,为了保证教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规定每周三下午2:00-4:30为语文教师练兵及学习时间、周四下午2:00-4:30为数学教师的练兵及学习时间,同时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自学,确保培训时间;③定内容,为了保证教师学习有方向,我们规定教师的学习内容为有关校本教研理论、课件制作等。④定辅导人员,学校要求教学主管人员、教研组长要轮流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理论培训;在指导教师制作课件时,我们安排二位教师轮流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我校深化了教师业务学习的管理评价,坚持业务学习笔记检评、期末考核工作制度,努力提高以“新课程、新观念、新手段、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学习的实效性,逐步使全体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2、氛围形成、效果明显
一年来,老师们共摘录教学实例、教学信息、教学心得300余篇。通过学习,教师的收获都很大,新理念、新方法在教师身上得到了升华和内化。老师们观念的转变还带来了工作上的新变化:一是备课方式变了,教师打破了旧的条条框框,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小组备课、合作备课;二是课堂主体变了,把过去的“讲堂”变成了“学堂”。三是对学生态度变了,老师们都学会了“蹲下去,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如我校教导处张志红主任在《老树的故事》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给予了学生这样的评价:“你们真是一些爱问问题的小问号,老树爷爷听了一定很开心!”同样,在《插秧》一课的讲读指导中,老师赞美说:“你的讲读把我带到了美丽的田野中,太感谢你了!”向先容老师在识字教学小结中说:“大家识字的办法可真多,比老师小时侯强多了!”
学校还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学生三维目标的落实,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一个还给”,即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两个原则”,即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三个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四个带进”,即要求教师把微笑、激励、趣味、竞争带进课堂;“五项标准”,即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准确、方法要恰当、节奏要合理、效果要明显。例如魏峰老师在教学第九册的活动课《节约能源》时,借助课件以放电影的形式演示一组贫困山村和沙漠的图片,配上极富情感的音乐、解说,学生被深深地吸引,情感一触即发,孩子们体会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产生出强烈的研究愿望。这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选取其中的三个话题(“一滴水的作用”、“一度电的作用”、“沙漠正向我们逼近”)作为研究课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样,学生通过教师课件提供的丰富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既有针对性,又获得大量有效信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思考,加上教师适时的激励和评价,同时学生主动地查询各种资料、主动与人交流,寻求帮助以及积极的发布,展示研究成果,从而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升华。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自然的从内心发出“如果不制止滥砍滥伐的现象,太可怕了!”、“如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13亿人口节约的水够一个人喝100多年;如果每家节约一度电,全班同学小学阶段节约的电费可捐助110位失学儿童”……学生们自觉指出:我们应该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从今天起就不要再使用塑料方便袋、不要破坏一草一木,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这些闪耀着自我思维的可贵火花,由他们自己感悟出来之后,是一种多么深刻的体会啊!
三、做实专题,激活教研。
为了保证各学科校内教研活动均衡发展,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根据市、区教研教学工作会议精神适时地规划校本教研工作,提出专题,确立重点,统一基本要求。确定了教研专题,这一学期的教学公开课就围绕这一专题进行。如青年教师自荐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专题研讨课等等。学校还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了解情况、反馈信息,教师们记录下研究的点滴心得,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成果,再把专题上升为研究课题。
四、团队互助 共同成长。
1、 对子互助 共同学习
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工作的开始,大家都变成了新教师,要做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仅靠集体性的培训、学习、总结交流等途径是不够的。必须要帮助老师们解决怎样备课、怎样上课等带有个性化的问题,提升每个教师的课程把握能力。所以,我校帮助教师建立起了一种合作互助的团队。
本学期,我校实行了将原来的“师带徒”活动延伸为“结对帮扶”,主要有针对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教师自由组合的“互助二人组”和“与骨干教师同行”、更有同年级同科目的“共同体”,这种自主结成的学习对子易于相互间的交流。对校内集体教研活动的遗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同伴互助中,教师们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个人与同伴融为一体。她们将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学会包融。教师间实施同伴互助,将互助的内容作好记载,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 2.培养名师 骨干带动
要想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就必须有一批骨干教师带头,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一直以来,我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更是做到了压担子、搭台子、树样子,我校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称职,五年成骨干,十年成为区以上名师”。我校先后派105人次参加市级课改培训,还在学校进行了四个轮回的校本通识培训,要求教师认真做好笔记,并写出切合实际的心得体会,学习回来的做讲座,听课回来的做汇报课,做到一人外出,全体受益。
3、专业引领 深化理解
在整个校本教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痛苦的莫过“井底之蛙”的无奈,如何让教学从“他人的有效经验”中获得专业支持和成长的养份是我们校本教研前提。所以我们定期将本市、区教研专家请进学校,如区教科所的李达平教研员,蒋毅教研员,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充实与更新教师的理念,开拓思路,认识和理解课改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教研组的工作特色:开辟校本教研新途径。
在校本教研具体操作流程中,教研组努力开辟校本教研新途径,力求做到六个“推行”:
一是推行教师成长记录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我校115位教师每人都有一个“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档案袋”,全程记录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其内容有:①教师的自我介绍、②教师的座右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做好自己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③知识与技能的鉴定、④荣誉称号、成果记录(课题研究、论文、教案、作品、辅导学生获奖情况等)、⑤自我才艺展示等。“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纳入教师业务考核,期末整理并检查通报。 二是教研组推行“沙龙式”的教研活动。
真正受教师欢迎的校本教研是具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种集体参与式研讨和集体备课为一体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活动中,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大家展开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异常热烈。每次的教研活动既是一种集体备课,也是一种教学反思,其中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家群策群力、各抒己见。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切合了教师的实际和需要,受到教师们的普遍欢迎。实践表明,这种“沙龙式”活动在教师中掀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方面,它使那些心有疑虑的教师尽快地从旧思想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另一方面,分组参与式的研讨方式又让教师们自己“身临其境”地体悟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魅力。
三是备课推行探讨“伙伴式”备课形式。
“伙伴式”备课具有“三个体现”:体现互助、交流、合作;“伙伴式”备课分三个层次。第一是“个人备”,首先是教师个人自备,每位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个人的教学风格,发挥自己的特长,备出个性化教案;第二是“集体备”,集体备课时要吸取伙伴备课中的“亮点”,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二次设计,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第三是“课后备”,教师课后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将具有实效性、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对于不符合本班实际,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的教学设计查找原因,加以改进。
四是推行自我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要反思成功之处、反思失误之处、反思机智(灵活驾驭课堂)之处,反思学生的不同见解、反思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的教学改革等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为了督促教后记的写作,我校把教后记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教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文章。例如:谭士军老师撰写的《如何有效的进行作文教学》获全国一等奖。
五是推行“赛研”互动,激活内驱力。
教研组内一方面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校内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成长。例如:一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一年一次科技节中教师课件制作比赛;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年一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等等。校内竞赛活动重在过程,重在教师积极参与,每一项竞赛活动都是教师前进的阶梯。学校为使活动取得成效,决定采用激励机制的评价方式,对每位教师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每位教师的奖励得分纳入年终评优、考核、职称评定等活动之中。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每次竞赛活动前,参赛教师只有进行务实认真的理论学习,资料收集,深入研究,扎实实践,大胆创新,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才能达到"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积极参加校外举行的各项竞赛活动,努力促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我校参加市区竞赛的原则是有赛必参,参加就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不管是哪位教师赛课,总能看到我们集体探索的身影。参赛教师认真准备,深入思考,骨干教师组成的协作小组,发挥群体力量,全力以赴帮助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例如2006年10月,魏峰老师执教了二年级语文课《看雪》。这节课是代表万州区参加重庆第四届农村中小学利用远程资源赛课,在校内她就上了多次,各位教师反复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衔接还不够理想”;有的说:“内容太多,重难点不能集中”;还有的说:“课件制作还不够精美”。小到语气的转换,大到教学的设计,都是我们教研组老师在共同协商着。老师们把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而魏峰教师也不厌其烦的一变再变,为了使课堂更加完美、精巧,她上了一遍又一遍,教案写了一张又一张。在各位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魏老师的这节课获得了重庆市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成绩,也是我们教研组所取得的成绩。这样的竞赛活动,不仅锻炼了参赛教师,也开发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潜能,增强了教师之间互学互研的热情和工作凝聚力,使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蒸蒸日上。
六是开展练兵课、教学开放周、送教下村、学区调讲等活动,让我校的的教研充满活力,充满朝气。
一年来,我校与各教研组开展了练兵课56节, 示范课12节, 观摩课8节,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32人次,举行学区调讲活动4次,小片区的教研活动12次,送教下村3次 ,全学区各学科赛课活动一次,教学开放周次6次,专题讲座16次。共搜集教师各类教学论文、课件、心得、反思共记322篇。
经过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校本教研已初现成果,一年来我校教研成果斐然。二00五年十月被评为“万州区教研月先进单位”、二00五年十二月被评为“万州区校本培训基地学校”、二00六年九月被评为“万州区教师教育先进集体”,在2006年举行的万州区小学赛课活动中一人分别获重庆市、万州区一等奖、2人获万州区二等奖。
另外,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有5篇获国家级奖,16篇获重庆市级奖,72篇获区级奖。校本课程《马头风情》也获得专家组的好评。
从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学习更起劲了,学习进步更快了;教师们参与教研的积级性提高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起来了,成为学校教学教研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在思考:部分教师的教研意识不强、教研能力不高、研究兴趣不浓等问题如何解决……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探究的,它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我们真正走进校本教研,就会发现,路其实就在我们脚下,让我们共同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去开创更加广阔、更加辉煌的新天地
罗田中心小学教科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