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适切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之路 为山区教师发展奠基
————万州区走马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概述
2002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区实施,广大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新问题、困惑、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校本教研应运而生。2005年伴随万州教育学校的整合,学校盘子大了,校本教研工作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成了各学校所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我校在万州教科所、进修校的的悉心指导下,以“针对实际、立新务本、科学实施、提高素质”为宗旨,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中求合、合中求异”原则,卓有成效的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反思中,走出了一条适切山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之路,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一、以构建学校教研文化为龙头,为教师发展奠基。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相关的文化背景之上,只有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才能带来行为方式的变革。为此,我校在实施校本教研工作工作中,针对学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在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中,上到组长向光轩、下到一般成员,都牢固树立“科研兴教、教研兴校”意识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上示范课程、当主讲、搞专题……,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动下,学校已经形成“教研是学校发展的必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不搞教研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不搞教研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共识。而今,走马中心小学的一百四十余名教师,已由以前的“要我研”为今日的“我要研”,全校教师有奋发向上的教研士气,浓烈的教研氛围、团结协作的教研精神、开放民主的教研态度和勤于善于反思的教研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校本教研搭台
针对学校、教师发展工作和校本教研的特殊性,我校立足校情,本着以“制度引导、奖惩激励”为核心,以“整体推进、彰显特色”为目标,力求体现积极向上的校本教研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深入调查、研讨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全面、系统的教研制度——《走马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制度》、《走马中心小学教研考勤制度》、《走马中心小学教研奖励办法》、《走马中心校训校本教研保障制度》、《走马中心小学教研组工作规程》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走马中心小学教学教研管理规程》一书,有力的促进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推进、开展和落实。同时学校结合实际制作并翻印《走马中心小学校本教研手册》(其内容包含:年度自培计划表、听课表、业务充电、教学随笔、读书笔记、年度自培总结表、校本教研考核表等),做到专任教师人手一册,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师校本教研成长档案,以此规范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三、以扎实开展活动为载体,为教师发展筑台
走马中心小学现辖中心校1所、完小3所、村小10所,教师134名、分布于走马、关上、双流三个片区,校点广、教师人数多,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民转公”教师比例占30%,50岁以上教师占35%这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推进增加了难度。结合实际,我校确立了“分层要求、弹性管理”工作方针,并在各项活动中为每位教师的不同发展筑台:
1、学年主题活动:每年确定一项主题教研活动。学校向各学科教研组下发调查表、召开专题研讨会,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建议,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各组年度教研主题,并按照主题——计划——行动——反思开展活动。学校为检测各组活动效果,每期组织一次“成果汇报调讲活动暨主题交流研讨会”。同时,针对老教师也确立不同的研究专题,使得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2、“两级送教”:根据“中心校师资优于完小、完小师资优于村小”现状和“推进村小课程改革、促进‘老’教师‘新’发展”宗旨,我校确立了“两级送教”模式,学校通过召开村小教师座谈会、深入村小调研、进入课堂视导等形式摸清了这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困惑、疑难基础上,有的放矢,将“最需要的课送下去”。A、整合中心小学师资,抽调教师送教到完小、村小。B、整合各片完小师资,送教到村小。通过这一活动,有效的指导了村小教师的专业能力,老屋村小的李英国老师一语道出真言“这样的活动,实惠!以后遇到这样的课,我们这些‘民转公’教师至少知道从哪方面入手、从哪方面改进,村小教师最需要这样现实、实惠的课”。
3、常规练兵:没学期每人至少一练(老教师——合格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轻教师——优质课);多教师村小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和中心校、完小同要求,一人一校村小则采取“领导进课堂听汇报课”方式进行。在常规练兵活动中,还加强了教师“三课”能力的考核,把教师的“三课”能力和学科基本功检测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位教师明确“今天我是主讲”“今天我是中心发言人”。
4、专业引领:
A、构建校际通道:走马小学地理位置特殊,比邻学校多,为此,我校加强了和周边谷雨小学、石柱县河嘴小学、利川市乐福小学的校际交流,请他校教师到我校参加活动,派遣我校教师去他校学习,来自河嘴小学的力校长在参加了我校的教研活动后感慨万分:“走马小学的教研氛围浓、起点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两校今后多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走马小学的先进经验推动河嘴小学教研的快速发展”。现在正积极筹备与河嘴小学共同举办的教研会。
B、“走出去、带回来”: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走出走马一次,参加区级以上相关教研活动,回校后举办专题讲座、上汇报课。仅本期“走出去”教师多达170余人次。
C、培养自己的专家——骨干教师:在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采取多途径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引领我校教研工作。
D、研训结合:学校除了每周一次的集中业务(专题)学习外,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了教师的自培自练。每月一本书(教育教学杂志),并根据自己的充电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业务(专题)学习中——“教师人人当主讲”;专题讲座中——校长亲自任主讲;教材二级培训中——骨干教师任导师;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以我成长为中心(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空中课堂——我是忠实的听众(每周每位教师两节以上,并做好记录,学校月评检查)。
5、教学反思:A、各教师广泛开展课后静思活动,每节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有价值的记录下来,形成教后记、故事、随笔等(其中,新授课教学反思不少于150字),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交流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B、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师每月向教研组提供教学案例,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分析。C坚持行动研究。
6、同伴互助:
A集体备课:为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学校大抓集体备课,使教师从单打独斗中解放出来。我校主要从“一课多做”、“同课异构”入手,“一课多做” (上双班的教师):独立备课——试讲——教研组修正——甲班上课——教研组修正——乙班上课——反思。“同课异构”(上平行班教师):独立备课——试讲——教研组修正——甲上课——研讨(乙、丙借鉴修正)——乙上课——研讨(丙借鉴修正)——丙上课——研讨、反思、总结。
B、师徒结对:我校实施了校级领导、骨干教师“一帮一”制度。C、校校结对:针对校内各完小、村小实际,我校实施了校——
校结对帮扶制度(中心校与完小,完小与完小、完小与村小)。
四、以成果物化和考核评比为催化,促进教师发展
近年来,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教学常规评比、教师教学设计
评比、教师教学实录评比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先进教研个人评比活动、先进教研组评比活动、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同时各教师也注重成果的整理物化,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和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整体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勤耕苦耘,成果丰硕
由于我校从上到下认识深刻,教研氛围浓厚,激励机制科学,活动开展落实,仅近两年,我校教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两年被万州区教委评为“教研月先进集体”,两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学校被万州区教委命名为首批“校本培训基地学校”、“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上交市、区级教育教学论文、行动研究成果获奖300余篇,4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刊物发表;教师参加各级赛课多人次获等级奖;一项区级课题顺利结题。各级教研部门在检查学校的教研工作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可。
诚然,校本教研工作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在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努力创新,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山区教师成长的摇篮、农村学校发展的动力。
万州区走马中心小学
2006年12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