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与解读: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活动的困境
作者:胡定荣
【内容提要】教师作为研究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师的教科研实践活动中,教师们的实际感触如何?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何种支持?借助于教师所撰写的教科研活动的典型故事,通过与中小学教师的对话交流,来分析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困境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教育科研 困境
一、教师教科研的三个故事
故事1:教师教科研——一个遥远的梦?(注:参见《教育时报》,2003年5月6日版。题目为作者所加。)
师范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怀着对自己所受教育的不满,怀着对理想教育的憧憬,我决定在自己的教学中推陈出新,给学生们一个惊喜。于是我制定了许多措施:如在教学中穿插游戏,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动手动脑,课外不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许多学生喊着爱上我的课,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一天,另一位老师告诉我:“小鲁,校长对你有意见。”我茫然地问:“怎么了?”他说:“你刚来,不知道咱学校的规矩。在这里要入乡随俗,千万不能玩新的——”我当时也没在意,心想,反正学生们拥护我,怕什么?
一个月后,学校进行了月考(尽管上级明令不准统考),我教的科目全乡倒数第三。看到这个结果,我心里很沮丧,我想:我也没偷懒,怎么会考得这么差?这时,一个中年教师告诉我原因:“人家别人都下课拉堂逼着学生背书,假期布置作业又多,学生做不完就要罚。而你用什么新方法,启发学生学,这怎么能跟人家比?小伙子,不要搞创新,在咱这乡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素质教育的春风是永远刮不过来的。我刚毕业时,和你一样,可到头来——唉,饭碗要紧啦!”
我这时才明白,在21世纪的中国,北京、上海、郑州是可以实施素质教育的,但在这穷乡僻壤的乡下鬼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尽管上级三令五申不准统考,可在这,统考成绩仍是衡量教师的筹码,考得好了,奖钱,晋升职称;考得差了,要么罚钱,要么下岗。为了保住饭碗,教师们一个个拧紧螺丝,开足马力,逼学生学习。正因为这,这个学校名列前茅,我这次考得差,实在是给他们“丢脸”了。
从这以后,我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可以没上课就将学生早早赶进教室,可以下课了继续讲,直到下一节课上课;可以上课提问问题,谁不会罚站一节课;可以放假了给他们布置一大堆作业,星期天给他们补课——同学们都说我变得残酷无情,可校长却一个劲地夸我这一段时间表现不错。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成绩从倒数第三一跃上升为第四名。当然,我被奖了钱,还被列为全校教师的榜样,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素质教育、教师的教科研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
故事2:母校的教科研何时才能形成氛围?(注:选自2003年10月笔者在浙江奉化教育硕士课程班上讲课时学员撰写的故事。)
1989年师范毕业,我回到了母校工作。当年年底,市的一次教研活动安排在我校,需要有位老师上节课。经大伙儿研究,谁来承担这一重任?我被推到前面。才上讲台两个月的我,对教研课似懂非懂。为了不至于丢脸,我请教了学校的很多位老师。但令人惊奇的是,除学校给我指定的师傅外,谁都没有给我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试教后,请他们提意见,除师傅外,其他人的口径惊人的相似,“蛮好的”,“不错”,“年轻人,有胆”。
最终,我的课还是受到了市教研室的肯定,但那不是大伙儿智慧的结晶,仅仅是师傅和我两个人的努力的结果。
在母校,我工作了五年。在这五年里,我开了十几节公开课,每次在开课前,开课后,我都会向我的恩师们请教,但是除了师傅外,几乎没有人开口指导过我,给我提过缺点与建议。再后来,连我的师傅也慢慢不再多讲,与他人一样,就留下一句话,“挺好的”。
十年前,我调离了母校,到了另一所小学,在那里,我体会到教研氛围对人成长的巨大作用。在这所小学,不管谁上公开课,听课教师都会直言不讳地谈自己的想法。年轻人在这里成长飞快,我觉得两校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前几天遇到表妹,表妹于我之后,也分配到母校工作。她说,“我也不敢轻易评他人的课,有时明明知道,改一下设计方案,教学效果会明显好转,但时,如果当那么多人面说真话,会招别人议论,‘水平不比别人高,倒喜欢说三道四’。开课老师这么辛苦,我老指她的缺点,岂不伤害她,打击她?”
母校,有我至亲至爱的亲朋好友。母校固步自封,恩师们闭关自守,令人担忧。母校的教研是什么时候才能形成氛围?我看不到希望所在。
故事3:教师何必科研?(注:选自2003年10月笔者在浙江奉化教育硕士课程班上讲课时学员撰写的故事。)
写文章实在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每次到我突发灵感,认真周详的思考,查找大量的资料,提出一个主题思想,列出提纲到最后精心完成、投稿,都如石沉大海,没有音讯,屡次的经历不免让人丧气。看着那些专家,期期都有文章,他们真像是写文章的机器。或者说,除了文章,他们还会写什么,做些什么?
想想中学老师,教学教育任务如此繁重。比方说,现在我教高三数学,每天一个教案、两叠作业,隔天一张讲义,完成这些事情已用完了我个人八小时的时间,还要个别辅导,大大小小的会议,形形色色的教研活动,作为班主任,还要照顾到早中晚自习,班队课,课间操,课外活动,班级的卫生、纪律、体育、学习、品德,要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究竟是为了什么?有时自己也想静下心来,写写文章。要知道,能写几篇文章,对现在的教师来说作用和好处真是多多,名利双收啊!何必非要一心用在学生身上呢?可又觉得对不起学生和家长。
再说了,看看期刊上的文章,自己也都知道,有时还有些体会和感叹,可真要我写,又觉得理不清。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想区别于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应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其实每天都在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只是许多教师把研究活动的结果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已,而没有想到每一节课其实就是一片好文章。
二、教师教科研的三重阻碍
在上述三个故事中,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遇到了何种问题和阻碍?通过与中小学教师的商谈,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这三个故事具有典型性,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科研活动中存在以下三重阻碍或隔阂,反映了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呼唤、呐喊和彷徨。
第一,教师教科研活动与外部的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评价尺度之间存在隔阂和冲突
在故事1中,表面上看,小鲁老师和校长之间的矛盾是要不要进行教科研的冲突。实际上,它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矛盾的缩影。在商谈中,一些校长、教师认为,不应该把校长推到教育改革的对立面,要理解校长的苦衷,理解校长的行为背后的根据。具体来说,教科研活动是求真、求善的活动,而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评价学校工作时往往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尺度,把功利目标放在第一位;教科研活动要求独立自主,反对权威主义,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常常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不恰当的干预;教师教科研活动要求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强调行政支持教学,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行政主导文化。面对这种冲突,学校校长、教师感受到,尽管教师教科研活动受到提倡,但是,受功利主义的评价导向,教科研在一些地方还是不急之需或装饰门面的手段。
第二,教师个体的教科研活动与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之间存在隔阂和冲突
故事2反映,对教师而言,教师教科研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行为方式,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它要求在教师群体当中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教师文化。而长期以来,在质量、效率的主导价值取向下,在学科、班级、教室、年级、教学单元、任务的活动方式下,教师群体所形成的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个人主义与竞争的教师文化。这样,尽管一些学校有教研活动,但是,这种研究活动往往变成了领导和同行之间相互检查、评比、监督的手段和闲聊的方式,并进而加剧了教师群体的个人主义文化。因此,故事2反映的教师个人的教科研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新旧教师文化的冲突,说明教师教科研活动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新的教师文化。
第三,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存在隔阂和冲突
故事3反映,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间两张皮的现象。在与教师们的对话中,一些教师认为,这种现象在中小学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教师教科研存在“三费一无”的问题,即“费时”、“费力”、“费钱”与“无效”。之所以如此,这里面有教师的观念和认识的原因,即一些教师把教科研看成是专门的科研人员的事,没有看到教师教科研是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或把教科研看成是脱离教学实际工作的事,没有看到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能。也有政策导向的原因,即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教科研活动的评价往往以参与重大课题和发表文章的数量为依据,而由于课题的数量和适合教师发表文章的期刊数量的限制,这种评价标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无疑是不太现实的要求。还有现实条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工作负担沉重。尽管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是,教师教科研毕竟不同于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以及撰写论文都需要专门的时间。
三、教师教科研的出路
经过与教师们的讨论协商,结合国内一些学校成功的教科研活动经验,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三重阻碍或隔阂,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转变:
第一,教师教科研需要在群体协作中促进协作各方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从教师教科研活动发展的现状来看,教师教科研活动已由教师自发的研究向群体和区域的教科研活动转变。成功的学校教科研活动不是教师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群体协作行为。在群体协作活动中,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但是,在教师教科研活动中,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它还包括高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员和校长、学生家长等。可以说,成功的学校教科研活动是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家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员和高校教师的协作活动。当然,不同的主体在教师教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作好角色与功能的转变。
第二,教师教科研需要营造一种合作、探究、分享和欣赏的学校文化
教师作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这种转变充满不确定性,必然会受到教师旧有的文化生存方式的阻碍和抵抗。因此,为了使教师适应新的教科研活动的要求,消除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孤独、厌烦、不安全和抵触感,需要建立一种合作、探究和分享与欣赏的学校文化。
这种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从观念、制度和物质符号层面入手。具体来说,(1)观念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把教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使科研兴校成为学校师生理解和认同的办学理念;(2)制度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轮流试教制度、合作论坛和专题研讨制度使教师形成合作研究的行为准则;(3)物质符号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树立教科研的榜样或英雄人物,对教师的教科研行为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进而使教科研行为成为学校教师内在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第三,教师教科研需要结合教师专业特点,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学与研究活动两张皮现象的存在说明教师教科研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对一般教科研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不能用专业研究者的标准来衡量和规范教师教科研,需要探索教师教科研的新路子。与专业人员的研究相比较,教师教科研应在如下方面体现出特殊性:(1)在研究的目的上,教师教科研侧重对教师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工作的理解、改进与提高而不是得出一般情境下的普遍性认识。因此,教师研究更多的是以批判性反思、行动研究和教师群体以课为单位的合作研究等形式出现;(2)在研究的对象上,受教师教科研活动的时空限制,教师教科研主要采取有目的、非随机取样方式,而不是大样本的随机取样;(3)在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上,教师教科研主要采取教学日记、课堂观察记录等非定量化的方式;(4)在成果的表述方式上,教师更习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来呈现发现的结果,而不是通过规范的实验与调查报告;(5)在成果的评价标准上,对教师教科研成果不宜用可重复性、精确性和推广性等标准,而应采用真实性、批判性和有效性等标准。认识到教师教科研活动的特点,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师教科研制度与政策,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而不是把广大教师排除在教科研活动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