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学科教研 >> 特殊教育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让健残交往零距离       
让健残交往零距离
[ 作者:朱媛 | 转贴自: | 点击数:1171 | 更新时间:2006-4-6 | 文章录入:方绍祥 ]

 

让健残交往零距离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盲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几点思考

 

扬州特殊教育学校 朱媛

 

  摘要:在人际关系方面,盲生中有孤僻倾向的占18%,只愿与盲生交朋友,而不愿与普通儿童交往的占23%。为培养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做重点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提升学生社交的形象。

  关键字:  健残  交往  零距离    盲生  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其至成为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思想,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现代人全面适应社会,促进自身发展的障碍。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盲生需要发展的社会能力之一。根据北京医科大学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部分盲校盲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人际关系方面盲生中有孤僻倾向的占18%,只愿与盲生交朋友,而不愿与普通儿童交往的占23%。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不少盲生自卑、自大、孤僻、固执、依赖、自私、易怒、敏感、多疑等个性,都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在强调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今大,扫除盲生的社会交往障碍,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格外重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不成熟思考,在工作中积极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汇报于学者、同行,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  甚至是本质因素。客观的讲,往社会交往中盲生的心态足不平衡的,自卑、畏惧、疑惑等心理占了主导,我们要注意培养盲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胸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因此,加强盲生人际关系的个性修养,对于他们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我希望学生要尽量做到“五心”:

 

    1、心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如果有的人心思复杂了,想得多了,原本人际间好好的一湾清水,也就变得浑浊起来。譬如说,有时班长向老师汇报班上各项活动的情况,难免面面俱到,有时疏忽了对一些同学的夸奖,这些同学就不高兴了,甚至还会兴帅问罪:我表现的也不错,为什么不说我? 她是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想欺负我……多疑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人际关系不佳的祸首。冰心老人说得好:“这世界并不复杂,心简单就行。”对个别猜疑心较重的盲生,我利用课后时间,找他们聊天,在轻松的环境下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他们不要把事情的想复杂化,教他们学会沟通,可以同学间交心,可以找老师沟通,不能一件事一件事累积,更不要胡思乱想。

 

    2、心宽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情,这时候就看你怎样处理了,是心宽大肚,把当它是一阵风吹;还是受不了半点委屈,容不得半点不快。前者是选择了快乐,后者是选择了苦恼。我教会盲生选择前者。同时我要学生明确,心宽不是是非不分,不是无原则,而是要摆脱斤斤计较的心态,不要去计较谁做的多或者是谁做的少。以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而减少摩擦学会快乐。

 

    3、心善

 

    生物学中讲到,人有热辐射。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也是很恰当的。当你对待别人友善时,别人也会对你友善。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高尚的品德。墨子在〈非乐篇》中对利人之行提出了一条准则,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友善的对待他人,让他们亲身体验与人友好,善良带给自己的心态平和,豁达乐观;感受由此获得的和谐环境,同时还让学生明确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心善的前提就是爱心。

 

    4、心诚

 

    如果一个人扮演的是一个把自己装进虚假外壳的角色,那么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和他打交道的。“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我教育学生,真诚地关心同学要热诚。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就要尽已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关心和体贴。真诚地关心同学需要无私。生活中常常看到两种情况:有些人,接触伊始,给人印象不错,但时间长了,人们却渐渐对他“敬而远之”,与之疏远;有的人刚刚相处,似乎平常,但日久天长,人们却越来越喜欢他了。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人品”不同。后一种人对人坦诚,即使帮助别人也不要求得到什么回报;但别人对他的帮助,他却时刻铭记在心,必欲报答而后安。我们要让学生立志做这样的心诚的人。

 

    5 心正

 

    孟子云:“养吾浩然之气”,即培养心中的正气。要想做到心正,一是要把看待问题之心摆正。即同学之间交往及以后和别人文往时,多看别人的长处,多想别人的难处;同时,多找自己的缺点,多找自己的不足。二是要把处理问题之心摆正。说话真实,办事扎实,作风老实;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正义。不要因为你和谁的关系好,而违背自己的良心,说自己不应该讲的话。

 

二、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不可缺的因素,并且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交际能力和技术不是指阿谀献媚、投机取巧,而是指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体察人意、及时抓住契机、注意随机应变等。通过学习活动,有意识的进行多方面的训练、诱导、教育,可以培养和丰富盲生的社会交往,从而形成盲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l、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活动是盲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盲生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良好人际交往的主

 

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创设一些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形式,鼓励盲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有时候会为了一些问题而争论不休,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注意启发意见正确的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想,怎样去说那个人才能接受,,争吵是没有用的。同时借助于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课拓展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在我事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活动,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盲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往能力。

 

    2、在课外活动中拓宽盲生的交往渠道

 

    盲生由于生理缺陷,往往局限在盲校或家庭这个小圈子里,很难跳出这个小框子。这

 

不但不利于盲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盲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搞好学习的同时,要尽量拓宽盲生交往的面,使他们走出班级,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交往对象,增加盲生社会交往的“面”和“量”,从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校一直以来都有健残手拉手的活动,所交往的对象,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企利他们活动之前,教师要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活动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交往情况,对照老师讲的礼仪知识和交往要领,哪些地方自己要改正,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这样不仅保证了活动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交往体会,写成小文章,在晨会课时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全班学生都是评委,给他指出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也不忘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协助老师做好学生的交际训练,让学生在家的时候也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请家长同时做好指导工作。

 

    3、切实提高盲生社会交往的格调

 

    在鼓励盲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同时,要引导盲生在社会交往时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展示身残志不残的精神状态,还要指导盲生慎重择友,多交“畏友”和“净友”,不交酒肉朋友,不交游手好闲,不求进步的朋友,从而提高社会交往的格调。要使盲生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要鼓励盲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多听、多想、多问、多思、多说,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交往。

 

三、提升学生社交的形象

 

    在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是影响入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利于

 

交往双方的心理相容,促进交往的进行。

 

    首先,让学生要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交往中的常规习俗。使学生对自我的基本情况有

 

较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残疾的基本情况。如:致盲原因、现有视力:知道视力残疾给其认知带来的不利面及补偿的可能性等,使其正视残疾。不回避谈自己的视力情况,不忌讳他人淡及口盲;不冈为自己目盲而怨恨自卑;不因为自己过失露丑时他人无意的言行而记恨;不因不懂事者有意的嘲笑与捉弄而丧失自信心;从小树立战胜伤残、平等参与社会的信心。同时,往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最起码的常规习俗。如:站如松、睡如弓、行如风、坐如钟,走路时抬头挺胸、收腹紧臀;见面寒暄问候,主动伸手与人相握,与人谈话时保持距离;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右手持筷或握笔;出门前应整装梳发,穿衣不讲高贵但讲整洁,外出时需注意外表形象;访客先预约,入室前先敲门,做客随主人便;来客人时先让进屋,落座沏茶;不面对他人或饭桌咳嗽、进食时嘴里不包含着饭菜对人讲话,夹菜时夹自己面前的:进出门老人、女士优先;上大街走人行道,走小道时靠右行并避让机动车辆;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不随地乱丢、乱吐、不随手采摘;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尽量做到无异常行为。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二,在人与人直接交往中,人们主要采用口头语言作为交往的主要手段,同时配合必要的非语言信息加以辅助来实现交往。盲童由于视觉障碍,他们在掌握言语上词汇缺少感性基础,缺少视觉形象,也就是词与形象的相互脱节。例如:色彩方面的词汇,对于盲生来说根本不知什么为红,黄、青、绿等,这就造成盲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出现用词不当,用词单调和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不利于语言交往。平时我能利用一些时间,抓住一些切机给学生介绍一些物品的颜色:给他们读普校小学生写的作文;让他们平时做词语摘录,以积累词汇等等。另外,有视力正常人交往中可以从别人非语言信息,如脸部表情、动作暗示中,准确理解语言的内涵,从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而盲生对这些无声的暗示却浑然无知,义无法借助表情、手势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既影响了他们对别人的意思的全面理解,又影响了与别人语言的交往。所以,我教育他们到一个地方之后先弄清那个地方的状况以后再开口说话,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说话要知轻重。尤其要用好自己的听觉,能从人家的话中听出信息米。当然做老师的并不能面面俱到,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加强积累。

 

    第三,盲态的存在。盲态也称盲相,是失明人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外部状态,它是由视觉缺陷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缺陷。按其性质,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正常的身体姿态,如低头垂头,耸肩缩颈,蜷背弯腰,屈膝屈髋和行走时的鸭步、碎步,蟹行(侧身行走),后倾行等异常的行走姿态;另一类是特殊的行为、习癖,如摇头晃身,拍手跺脚,挤眼抠眼,手舞足蹈,原地转圈等让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或习癖,有专家认为这是缺少足够正确姿势的刺激引起的,盲态虽不是每个盲人都有,却普遍存在。有人做过调查:在校的全盲生有40%,社会上未接受过教育的盲人有80%都或轻或重,或多或少地存在盲态,有失明者甚至集多种盲态于一身。盲态的存在不仅影响盲生社会形象,影响其同正常人的交往,还影响盲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仪表的教育,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利行为习惯。例如,脸要保持整洁,头发要经常修剪和梳理,衣服要干净整洁,在正式场合最好佩带上墨镜。不要把椅子弄得叮当做响……对他们的站、坐、走,对话姿势都要做专项训练,对个别盲相较重的学生进行个别的矫正。因此,应从小培养盲生的良好自我形象,扫除盲态,消除人们心理的不相容性,以提升他们人际交往时候的形象,从而促进交往。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为了使盲生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得幸福和快乐,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种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学生。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交往的兴趣,以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个性才能,鼓励他们展现自我,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提高交往的技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与别人交往,尤具是和健全人交往时零距离。

 

 

 

参考文献:

 

  《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彭霞光著    华夏出版杜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沈家英  陈云英    彭霞光编著    华夏出版社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陈立春主编    河海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文章:二零零五至二零零六学年度(上期)教研工作总结
下一篇文章: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管理,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3]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5]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0]
· 2012年度重庆市中学数学专…[293]
· 2012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科…[118]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5]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39]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0]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2]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1]
 
· 橘子要让大家分享[309]
· 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526]
· “三环节”校本教研让教研…[751]
· “三环节”校本教研让教研…[577]
· “三环节”校本教研让教研…[515]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