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学会 >> 学术成果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阅读教学因朗读点燃智慧和幸福之花       
阅读教学因朗读点燃智慧和幸福之花
[ 作者:万州区赶场小学 冉瑞芹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17 | 更新时间:2016-1-13 | 文章录入:蒋毅 ]

 

区教育学会一等奖作品

 

阅读教学因朗读点燃智慧和幸福之花

 

万州区赶场小学 冉瑞芹

 

 

摘要: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朗读教学总是和阅读教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朗读能让阅读课堂闪耀着智慧、充盈着幸福。

    关键词: 阅读教学;闪耀智慧;充盈幸福;共享快乐。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我们语文课堂的朗读真正充溢着智慧和幸福吗?答案当然是:“非也”。

今年学校教研月中,聆听了很多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课例,发现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课堂读书的时间增多了,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多讲少读的现象,读书的形式看上去也比较多样,有教师范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等。种种变化足见当前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然而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实则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愿望未被调动、加之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读第一遍时是个什么样子,直到课堂结束时还是那个老样,丝毫看不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这样的朗读,且不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连语文课堂目标中涉及的流利、有感情朗读就不能达成,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去喜欢、去依恋呢?如何真正让朗读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充盈智慧和幸福呢?下面我就自己二十余年来对语文朗读教学的感悟提出来和大家共讨。

一、学会“用思考朗读”——起步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一)把握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记得在教学一年级《四季》那篇课文时,课文写得生动有趣,很适合指导学生美读。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朗读刚刚起步,这时候虽不需要提出很高的朗读要求,可这也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和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最好时机。于是我在指导学生认识生字后,便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朗读要求:“小朋友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同时小黑板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一听说比一比,一年级的小朋友兴趣可高了,学生便认真大声的朗读起来。尽管还有很多学生连字音都还不能熟练的叫出,但是他们读书那个专心样却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下定决心从这个年级开始要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把书读好,要让他们不仅能准确读通读顺课文,还要逐渐让他们把书读得有滋有味。

(二)发挥好朗读的示范作用

学生充分练读了之后,教师范读,学生评价。小黑板又出示评价标准:

一听:字音准不准。

二听:语速快不快。

三听:读得美不美。

之后学生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评价,评出优胜组。

(三)为朗读搭好石级

课文读熟后便开始了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一听说要比谁读得最美,那些能熟练的读完课文的同学就来劲了,于是捧起书在那里点头弯腰的读了起来,虽然反馈的效果不是那么完美,但至少学生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印象,课文不仅要读熟,还要读美。美读了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练习一边读,一边背诵,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有了舞蹈动作的点缀,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又被调了回来。于是又开始了大声的诵读。反思本节课: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体现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同时努力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美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课文学完了,学生基本能背诵了,但是总感觉他们读得不是那么可爱和有趣。可我也示范了的呀!于是,我便去把三年级的一名读书读得好的学生请来,做我们的小老师。(这名学生是在他班公开课上读得最煽情的一位,听课后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稚嫩的童音、高低舒缓的语调和自然丰富的表情深深的吸引着我班学生,一遍读之后,学生情不自禁的响起了掌声。大家都向她投来羡慕的眼神,她告诉我班的学生,读书时要把自己想象成书中所写的,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能把书读美。之后,她又教读了几遍,榜样的力量真是太大了,学生竟然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最后,居然也发现了几个简直就是复制出来的模板。我太惊讶了,由此我明白,学生的示范远比老师效果好得多,因为他们毕竟还是一群充满稚气的孩子。

二、让朗读充盈幸福——提高篇

(一)表扬,让学生渐渐爱上朗读

从学生开始接触课文,我就把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作为了我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一年级的孩子读书总喜欢拖。分析原因,主要是认字不够熟练,他们无法做到快看慢读。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在每教学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教读几遍。教读之后就布置学生回家练读,第二天读得好的就用老师的话筒当奖励在班上教读。一年级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能用上话筒心里不知要美多久。教读多遍之后,课堂上,学生乐于起来展示的学生增多了,能把课文读通顺的学生多了,能大声朗读的学生也多了。当然,这些学生都会得到我及时的表扬。一次次的表扬,学生自信了,开心了。课下,他们便会自觉的去读课文,渐渐地,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了老师较高的评价,从而渐渐爱上了朗读。现在,学生已经上三年级了,课堂上总是会出现“我来读、我来读----”等可爱的声音。

(二)技巧指导,让朗读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一文时,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甜的微笑进入梦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和词典知道了“月落柳梢”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乡村傍晚的宁静和悠远,再联系孩子们满载而归的情境。指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因此“月落柳梢”学生自然而然读得轻柔、舒缓。“带着甜甜的微笑”则读得温馨甜美。“进入梦乡”我让学生把语速放缓、语调放低、拉长,这样从学生的朗读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了一种对乡村傍晚的留恋。这诗一般的语言又怎能不让人迷恋呢?

(三)静思默想,让朗读充满灵性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从而泛起智慧的火花。

今年教研月中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在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品读了一些时间之后,学生多数都选择了“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啦扇啦,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他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生在读到“扇啦扇啦、飘哇飘哇”时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悠闲。我完全被学生那抒情的朗读所陶醉。当读到“你挤我碰”时,学生又显得那么的调皮和可爱。这样的朗读怎能不让人心动呢?每当学生读到动情之处,我和学生都会被深深感染,情不自禁的便和全班学生一起朗读了起来。只要学生沉浸于课文语言文字的情感之中后,学生就能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朗读从而散发出灵动的气息和智慧的闪光。

三、师生共享朗读之乐----展示篇

学生爱上了朗读,课堂上想展示的同学增多了,40分钟的语文课堂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展示的欲望,很多时候,学生都在为没能单独展示而叹气。学生想读书,乐于展示自己,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吗?如何让学生的激情一直保持,这是我教学应该思索的,我得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朗读展示的平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班上的“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除此之外,每周还专门用一天的晨读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展示。人毕竟是有差异的,只要他们能有所进步,都是能得到老师和全班同学肯定的。可是时间久了,学生的热情也会随之而减退。于是我便利用每周的国学辅导课开展美文诵读,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亲爱的老师们,请相信:走过崎岖,经历跋涉,感受风雨,耐心等待,终有一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像名师课堂那样书声琅琅,我们的阅读课堂也会因为朗读而闪耀着智慧、充盈着幸福。

 

 

上一篇文章:教育理念丰润  阅读教学增效
下一篇文章:学本教育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语文预习实效性探微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51]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51]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75]
· 重庆市教科院赴渝东北开展…[75]
· 三月桃花映江南  八方专家…[75]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14]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098]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198]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49]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593]
 
· 践行智慧教研 促进均衡发展…[19]
· 践行智慧教研 打造优质课堂…[18]
· 全面视导寻突破  智慧引领…[181]
· 智慧引领  助力高考[205]
· 推进智慧教研 引领高中教育…[233]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