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学科教研 >> 初中教研 >> 初中生物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听课感想(二)       
听课感想(二)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34 | 更新时间:2012-2-7 | 文章录入:张世海 ]

 

 

听课感想(二)

                         源于:中学生物学科网

2011年无锡市初中生物评优课活动1212日在南菁高中初中部举行,来自无锡市六市(区)的12位初中生物老师参加了比赛。活动仍然采用了当堂备课的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已经采用了4届,可是对于参赛选手来说,大都还是第一次,压力、紧张在所难免。

    经过评委独立投票,我市南菁高中初中部孟诚老师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并获得代表无锡市参加2012年江苏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参赛资格。孟诚老师也成为近4年来,继江阴一中朱慧、陶刚琴老师后,我市第3位获得这一殊荣的生物学科老师。也许不是第一次,这次孟诚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和“江苏省评优课参赛资格”后,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激动和兴奋,更多的是对学科教学的思考。

    在这次无锡市初中生物评优课活动中,初二年级组的六位老师上课的课题为“动物的生殖”(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9章第1节第一课时,P.109110)。虽然这一课题的课听过了n次,可是,这次6节课听下来,还是让我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1、概念教学该怎么“教”?

    本节教学内容中的概念也许比较简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体外受精”?什么是“体内受精”?什么是“卵生”?什么的“胎生”?也算不上难。然而,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听课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师都通过观察现象(图片),语言描述得出概念的顺序,让学生去认识有关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虽然符合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可是,学生对于上述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体内”和“体外”的区别上。如果在此基础上,从“场所”、“环境”、“数量”、“后代成活率”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对两种受精和生殖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那么,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能够上升到“生物学意义”上。

2、图片反映的到底是什么?

    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教材P.109上的图191(包括课件中的有关视频)直接作为受精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学生能够看到的都是动物的繁殖行为。“繁殖行为”与“受精方式”虽然有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受精方式”只有通过“繁殖行为”(是否进行交配或交尾)去进行推断。因此,教学中,不能指着图片问:“这是什么受精方式?”,而应改为:“这张图片显示的繁殖行为是什么?”(交尾、交配或抱对、排卵等),“通过这种行为,我们可以推断这种动物的受精方式是什么?”

3、表格该怎么用?

    在认识了不同动物的受精与生殖方式的基础上,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动物生殖规律”的归纳。然而,对于这张表格的利用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些老师“戛然而止”,结果,学生对于这张表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有些老师能够利用表格中的有关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如:体外受精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吗?体内受精的动物都是胎生动物吗?胎生动物的受精方式都是体内受精吗?……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4、为什么要观察“鸡蛋”?

    这节课上,6位老师都设计了让学生观察鸡蛋的教学环节。然而,从个别老师的教学小结中发现,他们对这一观察实验目的的认识,仅仅理解为让学生认识鸟卵的结构和主要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出现了偏差。其实,要让学生认识鸟卵的结构,一张结构模式图就足矣。之所以要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重要的是通过“观察”让学生得到一种“体验”。

    也正是教学目标认识上的不同,带来了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行为上的差异。如怎么帮助学生认识蛋壳的保护作用,有直接讲解的,有通过触摸实物(普通硬壳蛋和去壳蛋)来让学生感受的;系带的作用是什么?绝大多数都是进行讲解,而个别老师则通过两个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演示,让学生来理解的;卵黄膜无法看清,许多老师都是通过模式图进行讲解,而个别老师能够利用破损的蛋黄去引导学生“感悟”卵黄膜的存在和作用……

    触摸、模型、破损的蛋黄……,这些教学“元素”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体验”,还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感悟,科学精神的培养。

5、怎么来观察“气孔”?

    有一点我始终不太明白,那就是观察鸡蛋外表面时,为什么要使用放大镜(教材中的“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法”都提示观察鸡蛋外表面要用放大镜)?是要看清楚蛋壳上面的气孔吗?事实上,用放大镜来观察蛋壳上的气孔几乎没有啥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将鸡蛋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通过观察蛋壳表面是否有气泡产生去推断,这种“间接观察”的方法才是观察气孔的科学方法。可惜,绝大多数上课老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种方法,课堂中采用的都是用放大镜进行的“伪观察”。

6、实验“失败”怎么去利用?

    在实验教学中,老师们都希望学生的观察、实验都能够取得成功。其实,100%的成功不仅不可能,对于教学而言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精彩往往源于学生的错误。

    就拿这节课来说吧,几乎每节课上都有学生不小心把卵黄弄破的情况发生。然而,通过破损的蛋黄让学生感悟卵黄膜的存在,或许会让学生在失败中获得另一种收获,感受到意外惊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利用学生这一“错误”进行教学的老师很少。因此,如何培养自己的“错误”利用意识,掌握“错误”利用的技巧、技能,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一篇文章:听课感想(一)
下一篇文章:听课感想(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强化日常管理  促进学困生…[52]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7]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21]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4]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6]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9]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3]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4]
 
· 听课感想(四)[71]
· 听课感想(三)[86]
· 听课感想(一)[9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