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重庆市教育学会
第七届(2012~2014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区县教师进修校(院)、教研室、教育学会:
理事单位、分支机构、团体会员单位、直属中小学校:
根据我会2006年实行的“每三年一届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的规定,按照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管理办法,决定从即日起,组织“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七届(2012~2014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结合全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以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注重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科学预见性,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深刻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关注学理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形成精品力作;应用研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开发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
二、选题方式
本次课题申报分为重点课题和市级一般课题两类,采取定向选题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参考我会提供的《重庆市教育学会(2012~2014年)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1)进行论证申报;也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本学科领域内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科研条件和研究人员的实际,自主择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1.本年度重庆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应用性研究应在1年内完成。
2.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申请人须达到小学高级或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若课题负责人不具备小学高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须由两名具有小学或中学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
3.凡申报我会2012至2014年“重庆市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的单位,均须填报《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申请?申请书》1份,及“课题设计论证”活页6份,按要求逐一填写后,一律用A4打印。《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均从重庆市教育学会网站()下载;填报的《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须交电子文挡,发送重庆市教育学会邮箱课题邮箱:;
4.申报工作由各区县教育学会(教研室、进修院校、教科所)、各分支机构、直属中小学校按照本文件精神组织落实。各地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各有关单位须向所属区县教育学会或教研机构、我会所属分支机构申报,由区县教育学会或教研机构、我会所属分支机构初审、盖章后,集中呈报到我会。直属中小学校等有关单位可在直接向我会递交申报材料;
5.课题申报工作从“通知”下发之日开始,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31日,逾期恕不受理;
6.每个申报课题按规定缴纳课题评审费500元。
四、联系方
报送地址:渝中区两路口桂花园路10号 重庆市教育学会秘书处
邮编:400015
联系电话:023-63616025(传真)
联系人:贾 卉 023-63863131 13399861579
粟 梅 023-63633792 13372713228
杨玉华 023-63633792 13368129879
刘本能 023-63863131 13500321127
邮 箱:
注:万州区收材料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25日。
万州区收材料地点在万州区教科所科研室学会秘书处。
重庆市教育学会
第七届(2012~2014年)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南
一、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 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
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
3.留守儿童关怀及保障体系研究;
4.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
5. 特殊儿童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6.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
7.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研究;
8.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
9.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10.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二、市级一般课题(领域和方向)
(一)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大班额教学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实验教学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特殊儿童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幼儿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等。
(二)德育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研究;学生公民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活动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师德建设研究;高校宗教工作研究等。
(三)教育心理
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辅导技能研究;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等。
(四)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体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阳光体育学校推广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等。
卫生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等。
音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美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五)教育技术与传播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师生信息化素养调查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新技术条件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等。
(六)民族教育
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环境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研究;民族工艺专业设置与教学研究;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学校教育在预防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作用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等。
申报表
点击浏览该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