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
◆ 李淑春 邓成林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9期)
[摘 要] 特色学校是“个性”的,但特色学校创建的路径具有一定“共性”。重庆市万州区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项目突进 全面优化”,其基本路线是“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大致分为四步:寻找突破口,锁定特色项目;优化特色项目,亮出学校名片;凝练办学理念,构建特色文化;转型特色教育,整体打造特色学校。二是“顶层设计 系统打造”,其基本路线是“特色定位——顶层设计——全面施工”。特色定位可以选择问题诊断式、文化传承式、主动创生式等策略;顶层设计的关键是确定核心理念,合理设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系统和工作系统。
[关键词] 特色学校;项目研究;学校发展
特色学校是“个性”的,但特色学校创建的路径是有“共性”可循的,这一“共性”体现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规律。结合重庆市万州区三年多的特色学校创建实践,本文提出特色学校建设的两种基本路径,以供借鉴。
一、特色学校建设路径之一:项目突进 全面优化
“项目突进 全面优化”的基本路线是“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实现路径是自下而上的。其起点是特色项目,并将此做优,做成学校名片,形成学校的特色;然后转型特色教育,提炼特色文化,全面打造特色学校;最终形成特色鲜明、全面优质的特色学校。其具体的创建过程大致分以下四步。
(一)寻找突破口,锁定特色项目
“在哲学上,‘学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校’在具体的生活中,它必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学校。一所学校作为具体的学校,其实已经是一所个性的学校。问题是这所学校有没有认识自己的个性,有没有优化自己的个性。”[1]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就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准确把握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作为从项目做起的学校,一定要基于对自己“个性”的认识来选择项目,寻找突破口。
学校选择的特色项目可以是本校已有的传统优势项目,也可以是扬长避短、放大有利条件而创生的特色项目;可以是活动项目或教学项目,也可是教育项目或管理项目。例如,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初级中学的做法是:审视自己的劣势——城区薄弱学校,办学历史不长,基础和生源较差;找寻自己的优势——有与体校为邻的社区体育资源优势,学校开展有摔跤、举重体育项目并取得较好成绩。因此,该选择了整合学校、社区体育资源,以体育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又如,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小学是城郊一所移民新校,该校由城区两所三峡库区淹没学校组合搬迁而来,原有教师大部分留在了主城,新校合并了周边三所村校,勉强凑齐六个年级,学校师资整体水平差,士气低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从抓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首先要求写好三笔字。学校书法项目就此开启。
(二)优化项目建设,亮出学校名片
该环节就是要将特色项目做优、做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从直观来看,一目了然,仔细体察,意味深长。仍以周家初级中学为例,其优化项目的具体做法是:抓住群众性体育和专业运动队伍体育两条主线,拓展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体育课外活动打造、社区休闲体育培育三个途径,全面优化、做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让每个学生健康达标,至少拥有一项体育特长;让专业队伍竞技成绩显赫,举重、摔跤人才走入国家队;让教师每天都愉快、积极地坚持1小时体育锻炼。目前,该校在重庆市已有一定知名度,人们一提到体育特色学校就会想到周家初级中学。
(三)构建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品质
1.挖掘特色项目中具有普适性的教育内核,凝炼办学理念
“特色学校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全面发展,办出特色,而不是离开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去片面地发展某一个特色。”[1]项目本身不具有统领学校发展的功能,但项目中所包含的优秀而强大的精神则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要将某一方面的特色项目上升为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动力,必须找到该项目在育人上的特殊价值,找到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力量,并将此优化提升为能够统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即“从特色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内核。”这个内核是什么?就是“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2]例如,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小学打造的是书法项目,他们将中国字特殊的方正之形与中华文化所认同的做人之品联系起来,找到了学校教育的文化精神——“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提出 “书法立志,翰墨树人”的办学理念;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从美术特色项目中提炼出了“美育人生,育美人生”的内在价值,提出“向上、向善、向美”的办学理念。
从特色项目的教育价值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艰难的思辨过程,需要汇聚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
2.文化建构与学校文化的彰显
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是学校文化。在由“特色项目”向“特色学校”演变的过程中,文化构建是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凭借文化的力量,才能推进学校的全面变革。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这一概念是文化的狭义解读,指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主要有学校精神、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其中,精神、理念、校训等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着重体现和申明一所学校的价值诉求。而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则属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它们从实践的角度告诉人们(学生、教师、管理者)应当如何去践行学校的价值诉求。”[3] 学校可按此系统来构建学校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以显性彰显,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字形态的直接表达。也可以隐形彰显,如在学校建筑、环境、标识等物体形态中来表现或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得以体现。目前重庆市万州区的特色学校都构建了自己的文化系统。
(四)转型特色教育,整体打造特色学校
经过三年努力,重庆市万州区第一批实施特色项目建设的学校在研究上取得丰富的成果,在创建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色项目,推动了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已被命名为区级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但这些特色项目学校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继续深化研究。现阶段,他们正在做研究升级和特色学校建设的转型,即将特色项目提升为特色教育,从单一的项目打造,过渡到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
由特色项目到特色教育,核心环节是特色项目蕴含的理念与价值的挖掘、凝练与表达。例如:重庆市万州区江南中学前期开展的是“特色管理项目”,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他们树立了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工作理念,以期将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做到高品质。在深化研究阶段,他们将“特色管理项目”拓展为“卓越教育”。这一具有学校个性的“卓越教育”的提出,就是对特色项目所蕴含的理念与价值的挖掘、凝练与表达。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将“日读千字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提升为“书香教育”;双河小学将“书法特色项目”转型为“正心教育”;周家初级中学把 “体育特色项目”升级为“阳光教育”。这些学校由单一的特色项目到推动学校整体变革的特色教育,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一次质的飞跃。
特色教育的打造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长期过程。以“卓越教育”为例,江南中学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理性思考,科学解读。关于“卓越教育”的内涵,学校需要上升到教育哲学层面来考量,要从教育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培养目标来思考,对“卓越教育”进行更加科学的解读。
第二、系统构建,整体推进。学校需要将“卓越教育”的思想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系统和各个层级。学校管理、德育、教学、保障等系统要分别制定出具体的行动纲领,展开“卓越教育”的具体实践。
“项目突进”的特色学校创建路径,虽费时费力,但优点也是突出的:第一,有亮点。作为支撑的特色项目,很容易让学校特色“一目了然”;第二,有共识。从项目做起,能让校长、教师有一个真正的深刻的思考过程和认同过程,更容易形成共识。该路径的上述流程,绝不是严格分离的过程,做文化要与做项目同时进行。
二、特色学校建设路径之二:顶层设计 系统打造
“顶层设计 系统打造”的基本路线是“特色定位——顶层设计——全面施工”,实现路径是自上而下的。其具体的创建过程大致分以下三个环节。
(一)特色定位
特色学校建设是内生性的学校变革,许多学校都有热情和冲动,但不知从何做起,怎么定位特色,定位什么特色。这是学校特色建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总结重庆市万州区学校的特色定位可知,其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
问题诊断式特色定位:通过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劣势,研究解决之法,寻找发展之路。本文论述的第一种路径中所展示的周家初级中学和双河小学的案例,就属于问题诊断模式,只是当初两所学校在定位特色后选定的是项目突进的路径。
文化传承式特色定位:基于学校优良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进行重新发现,深入解读,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1995年10月万州区红光小学遭遇山体滑坡,学校一夜之间化为废墟,学生分散到远近不等的八个教学点上课,教室小、光线暗,厕所蹲位不够,无活动场地,无办公室,学校教育教学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但红光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山体滑坡,但教育不能滑坡。”他们自强自立,一边建设校舍,一边狠抓教学。仅仅两年时间,新校落成了,再过一年,重庆市示范小学也建成了。更重要的是此间诞生了“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勇创佳绩”的红光精神。“红光精神”表达了全体红光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追求,并成为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传承。在特色学校建设定位时,他们便以“自”而立,确立了“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的“三自教育”特色。
主动创生式特色定位:以校为本,主动寻求变化、改革,创造性地提出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例如:重庆市万州区清泉中学是一所城区内的“三流”学校,学生普遍厌学,消极的学习态度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教师只顾讲,听不听在学生”的低效课堂。新任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教育”特色发展之路,以变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带领全体教师开展“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编创校园生态操,构建学校生态特色文化,学校精神面貌迅速得到改变。
(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
纪大海研究员将工程学概念的“顶层设计”用于学校发展规划,指出:“‘顶层设计’最初为引进的工程学概念,含义为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方法实质上是将系统理念贯穿于该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中,每个子系统同样需要经过提炼理念并向下一级系统延伸,直到阐明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止。”[2] 学校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学校“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 |
顶层目标 |
核心理念 |
二级系统 |
学校组织系统
(管理、德育、教学、后勤和外联等) |
学校非组织系统
(制度设计和文化设计) |
三级系统 |
部门工作方案 |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确立了“三自教育”的办学特色,提出“让每个红光人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这是学校发展的顶层目标。在此顶层目标的引导下,为了实现师生的“自主发展”,学校将“三自教育”分解为教学领域的“自能学习”、教育领域的“自我教育”、学校管理的“自主管理”等三个子系统,并确定和细化各子系统的“三自”目标和工作理念;系统构建“三自教育”特色文化;重新设计和调整学校的各项制度。在次级目标的引导下,学校各个部门又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措施、步骤、方法等。由此形成一个在顶层目标控制下的特色学校建设的系统施工蓝图。
(三)全面推进,扎实实施
特色学校是做出来的。不论多好的设计,只有进行一丝不苟的施工和创造性的实践,才能最终完成。例如,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将特色理念在学校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进行工作落实,发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学校自1998年开始“三自教育”的课题研究,一直坚持12年,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所市内外知名的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钟燕.特色学校建设:教育发展的内涵突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纪大海. 顶层设计与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 2009(9):28-30.
[3]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7):82-87.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9-0042-03
李淑春/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重庆市万州区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重庆 404000);邓成林/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重庆 40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