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管理 >> 学校管理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从认识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认识每一个学生开始
[ 作者:廖文胜 | 转贴自:《人民教育》2010-12 | 点击数:802 | 更新时间:2010-7-22 | 文章录入:傅开国 ]

 

从认识每一个学生开始

北京光明小学校长 廖文胜

 

        身为教师,我们在学校里每天都面对学生。可是,如果要问:“你认识你的学生吗?”肯定有人会感到奇怪,老师怎么会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所认识的学生,不过是“冰山一角”,在表象下面还有我们远不了解的丰富内容。

        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的:“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 (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认识学生,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工作。要认识学生,就应该走近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并理解学生。成功教育的基点,是从认识每一个学生开始的。

        一、儿童是我的老师:认识学生的基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长期在小学教育中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依据实验成果写成了“学校无分数教育” 三部曲。在其中的第一部《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作者从开学前夜的思考开始,抒写了教师对学生明天的美好畅想。即将与新生见面了,作者满怀感触地写下给自己的箴言:

      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做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

    29年来,我天天在琢磨“儿童是我的老师”这条箴言的教益。

        以儿童为师,这是作者毕其一生的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看似不可思议,却又发人深省。一方面,儿童身上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珍视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以新奇、喜悦、感恩的心情迎接每一届学生,才能以敬畏、审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眼里,教育工作才不会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繁琐的重复,才不会把教育生活当作烦恼和煎熬。

        因此,我们看到,在开学前,作者阿莫纳什维利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的小老师们究竟是怎样的人?他把学生们的人事案卷全部拿回家,把学生的照片取出来,一张张地排列在桌上。注视着全班36名学生的照片,他仿佛听到了儿童们“叽叽喳喳”的声音,而这声音在他耳朵里,就是美妙的“乐器的音律”。他也坚信: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

        这无疑启示我们,要认识学生,首先要热爱儿童,热爱儿童自然流露出的天性。看到照片上孩子们快乐的笑容,教师应该想到的是,怎样让这样的笑容在学校生活里延续。让我们来看看,阿莫纳什维利怎样以教育者的独特视角,与照片中的学生相识:

        我拿起第一张照片。“捷阿”——在照片背面写着这个向我微笑着的女孩的名字。应该记住她的脸,以便明天见到她时能够认出她,叫出她的名字。

    在另一张照片的背面写着“戈恰”。他留着这样子的一头鬈发!我不必要求家长给他剪发。就让他这个样子吧!这样子有什么不好?戈恰在笑,我好像已经听到了他的清脆的笑声……

    “尼娅。”我念着下一张照片上的名字。她微笑着,不,她咧着嘴在笑,因此,我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尼娅,请告诉我,你不会毁谤他人吧?请记住,孩子们,在我们的班上,严禁互相毁谤!

    “邦多。”他低着头,令人信赖地微笑着。“邦多,你是个善良的孩子吗?你能把自己的糖果分给同学吃吗?你能向女孩子让步、卫护弱者吗?

        观念决定行为。因为敬畏儿童,因为热爱儿童,作者眼中的教育就是一幅令人憧憬的美妙画卷。

        我们怎么才能像阿莫纳什维利那样去认识学生呢?

        “认识”首先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个新任班主任,在开学前,您是否认真阅读了学生的档案,您如何设计与学生第一次相识的场景,是给学生打电话,还是给学生写一封信?教育,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往,学生要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许多陌生的人见面,都难免有担忧、有紧张的情绪,老师与学生认识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也是师生关系的“破冰”、“触电”的良好契机。

        同时,“认识”也是一个名词,是人进行能动思维活动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就是教师的学生观、儿童教育观,这个“认识”又决定着教师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走近学生。这个“认识”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其中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悦纳。

        二、珍惜教育生活的每一天:认识学生的第二步。

        在经历了最初的相认,有了第一印象后,便进入认识的第二阶段,即依靠我们的各种感官,通过大量具体、感性的材料,建立起我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

        打个比方,我们要认识某个城市,首先要收集资料,然后通过阅读、整理,建立起对这座城市的基本认识。包括城市名称、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常年平均气温、城市人口、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指数、人文自然景观、饮食特色、交通状况等基本概况,从而有了一个基本的、总体的、具体的、逻辑范畴的认识。

        身为教师,我们也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认识,这包括班级人数、男女比例、平均身高等总体情况,还有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紧急联系电话、特殊病史等个体信息,甚至还包括相关人员的信息,比如家长与家庭的基本情况、班级任课教师的特点等,这些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与土壤,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要素。

        但仅有这些认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了解每个认识客体独特而丰富的“自我”。

        很多时候,那些我们自认为是最熟悉的事物,却恰恰是最陌生的。比如,我们的一位教师曾在家长会上,请家长们做了一张试卷,共有10道题,每题10分,题目是这样的:

        1.您的孩子在班级中最要好的同学是谁?

        2.您的孩子哪门功课学得最好?

        3.您的孩子哪门功课学得相对薄弱?

        4.您的孩子在班上最佩服谁?

        5.您的孩子最近在读什么课外书?

        6.您的孩子上月“文明积分”名列第JL?

        7.您的孩子长大后想从事什么工作?

        8.您的孩子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9.您的孩子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10.您的孩子最喜欢看的一个电视栏目是什么?

        家长做好后收上来,与学生自己预先写好的答案对照批改。很快,成绩出来了,家长们最高的得70分,第二名50分,绝大多数家长仅得二三十分。这时候,如果问家长,您认识您的孩子吗?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深有感触,在测试后都有一份特殊的体验和思考。

        但反过来,作为教师、班主任,我们对天天见面的学生了解吗?假如让教师也来做这样的试卷,你对学生的认识又有多少呢?

        我每一次听课后,与学生座谈时总习惯性地问他们:你最喜欢听什么课?你最喜欢父母什么?你喜欢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事?最喜欢做的梦是什么……

        我发现,对这些看似孩子气的问题,孩子们都特别有话说。他们争先恐后,一个个把手高高举起。说起这些话题,他们脸上那份得意劲儿,让我既激动又感动。

        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究竟在关注什么?我们对学生喜欢的事物了解多少?归根到底,我们在与学生一天到晚的相处中,与学生积极交流的时间究竟有多少呢?

        有一天,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做了一番计算。下面就是我的计算:

        一年365天,减去睡眠时间 (按每天8小时计算)122天,实际可支配时间为243天。

        一年实际在校时间(按每天 8小时,每周5天,一学年40周计算)约为67天,  占实际可支配时间的28%。

        一年实际在家和社会上活动的时间为176天,  占实际可支配时间的72%。

        一年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交往的时间(每周按36课时计算)约为40天,  占实际可支配时间的16%。

        而具体到一位教师身上,他与学生积极交往的时间(每周按 18课时计算)仅有20天,占实际可支配时间的8%。

        这样的计算或许显得很繁琐,却对我们如何认识学生颇有助益。要知道,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只占其实际可支配时间的28%,其他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上活动。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空间,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资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家长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首要中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积极的沟通、交流、互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凡是健康、有活力、有凝聚力的班级,都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教育合力。

        更重要的是,借助这样的计算,教师会陡然间发现,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多么有限。以往在我们的印象中,一学年似乎特别漫长!可是,与造就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的过程相比较,这时间又显得那么短促!在一年学生在校的67天里,一位教师与学生积极交往的时间仅有20天,更是短促得不可思议!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发生影响的时间仅有那么可怜的一点儿。

        难道只有这一点儿吗?当我完成这个计算时,一位同事正好走进来,当我告诉他我的计算结果,他也满脸的不相信。

        是啊,对那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人来说,如果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原来如此少,那他怎能不格外珍惜、格外慎重地对待学生的成长呢?

        三、轻拂尘嚣见精神:认识学生的第三步。

        认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的认识就不能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那些大量占有的零散的基本资料,必须经过归纳整理,去粗存精,理性升华,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的一次亲身经历,尽管好像与教育不沾边,但或许有“触类旁通”的效果,让大家明白如何通过理解、反思、建构,建立对学生的理性认识。

        那是一个金秋时节,我有幸朝拜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表宣言称,在21世纪,如果人类要继续前行,就得回到2000多年前去,重新学习孔子。重新学习孔子,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在我的料想中,这将是一次“知书识礼”的文化之旅。然而,在观瞻、游览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一些商业气息,这实在有违我们此行初衷。

        带我们来的人力车夫,是一位忠厚淳朴、年过半百的山东汉子,眼见我们有些不快,就给我们讲起了孔子的故事。他说,孔子有一天带着弟子去请教老子,老子没说一句话,只是张了张嘴,吐了吐舌头。孔子便带着学生一言不发地走了。弟子们诧异地问:“请教老子,怎么一句话不讲就走了。”孔子说:“已请教了。老子说坚硬的牙齿落了,而柔软的舌头还在,这是柔能克刚的道理。老子还说,舌头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居于中。这便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出处在此,真令人耳目一新。讲述这个故事的,是中国一位最普通不过的人力车夫。虽然只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但这位车夫让我们改变了对曲阜的不好看法。见我们听得专注,车夫又信口说道,曲阜三轮车都是坐车的客人在前,蹬车的车夫在后,这是尊崇孔子礼仪设计的。圣人故乡讲礼教。如果蹬车的在前,屁股冲着客人,不雅观、不礼貌,也不符合孔子的礼仪精神。

        “哈哈!”我们一行人都忍俊不禁,道理虽然不伦不类,但这位车夫确实可爱。他不过是曲阜普普通通的一位老百姓,但随口讲出的故事,却包含着令人回味的道理,让我们对孔子故里的子裔顿生敬意。

        反思游历曲阜的整个过程,正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最终形成主客观的统一。再进一步追问,实现主客观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什么?是没有被现象遮住眼睛,是拂去了表象的灰尘,才见到了潜在的精神底层。

        同样道理,理性认识学生的根源在哪里?主客观统一是认识学生的“根”,实践是认识学生的“源”。我们认识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表象上,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要急于下结论,一定要深入探寻学生产生某些行为的动因,经过理性思考后再下结论。

        如果教师能够循着这样的思路去认识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教育一点儿都不复杂。

        可是,教育果真就是这样一说就明白的事吗?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问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呢?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每天甩手300下,哪些人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举手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活动,还有哪几位坚持了?

        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手,他就是古希腊另外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亲爱的教育同仁,教育就是这么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要做好教育,就请从认识每一个学生开始吧,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并循环往复、快乐地持守下去!

        果能如此,就是学生的幸运,也是教育的幸运!

 

上一篇文章:用文化管理为教育发展打通血脉
下一篇文章:启蒙者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6]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8]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1]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2]
· 浅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53]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8]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1]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3]
 
·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促…[134]
· 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77]
·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224]
· 美术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215]
· 着眼教材 心怀大纲 情系…[375]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