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提高对学困生转化的认识
重庆市万州区三正初级中学 陈勇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面追求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再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问题,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如何,从学校教学层面上说,关键还是在教师。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相对于其他同类人群而言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不能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和基本学力水平,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习不良者。
如果细细考究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学困生”,在客观上并非真差,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以后的发展并不一定差。为什么学校里的“学困生”和他们以后的发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是一个值得教育认真反思的沉重问题。
从本质上说,学困生只不过是教育者主观上错误教育观念的产物。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导致部分教育者一系列的非正常行为,逐步放弃这部分学生,使得他们在别人预定的轨迹中背着沉重的包袱读书,心理压力很大,抱负水平很低,“破罐子破摔”,最终沦落为真正的“学习不良者”。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学困生的再认识。下面摘录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以此坚定学困生转化的信念和决心。
一、每个学习者都有无限的潜能和自我发展的本能。
学生的潜能就像有待挖掘的宝藏,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学困生文化课成绩滞后,但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无能。按照加纳德的多元智慧理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教育得法,皆能成才。
只要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他们都能发生积极自觉的变化,成为自动学习的主人。这里“适当的教育环境”指的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系统。包括因人而异的学习资源、因材施教的“才能教师”、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激励自信的评价体系、主动配合的家庭教育等。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本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握开发学生潜能的突破口,重塑学困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的话。他的意思是说:在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迥然各异,各有各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其形状、颜色、大小、筋脉也不会一模一样,完全相同。同样的道理,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也是这样,学生的学习无不如此。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尊重学生差异可改变教师一些过激的看法和行动。对待学困生,教师不能用作坊式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和铸造,不能肆意虐杀他们独特的个性,而应尊重和发挥他们的健康人格,因势利导,长善救失,使其日臻自我完善。
三、学困生不是天生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
总所周知,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已满四岁的爱因斯坦还学不会说话,人们都怀疑他是个“低能儿”。上学后,爱因斯坦仍然显得很平庸,学校的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因其自由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被“治学严谨”的德国学校的教师认同,“不得不”沦为“学困生”。然而,在他父母的百般呵护、鼓励和启发下,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得到发展,他最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的成长给学困生转化有很大的启示:学困生不是天生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在任何时候,老师和家长都不要放弃对他们热切的期望、坚定的信心和无私的帮助,不要吝啬真诚的激励和鼓舞,要始终激发和保持他们良好的探究兴趣。他爱听音乐,说不定就是莫扎特;他爱画画,说不定就是凡高;他爱小动物,说不定就是达尔文;他爱搞些小发明,说不定就是爱迪生。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努力发展他自己的天分。
四、没有永远的差生,只有暂时的差异。
差生即学困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差生。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在于教者能否善于发现。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困生的智力并不差,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喜欢锻炼,动手能力强,会办事,会玩耍等。但是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容易受到束缚。有的学困生虽然一科或多科学业成绩不良,但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优势学科;有的学生在这一学校的老师眼力是学困生,但转到另一学校学习后学业成绩却大为提高。
许多事实表明,学困生之所以学业成绩不良,除学校、教师和家庭原因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开窍”。“没有永远的差生,只有暂时的差异。”这是学困生转化应该恪守的教育信条。当然,学困生转化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教师必须有打持久战和反复战的心理准备。
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985年,洋思中学当时的校长蔡林森,从辅导自己小学成绩不怎么好的三个子女考上大学的生动事实中引起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学生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教育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上帝般的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国的关注和学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人引以为豪的办学思想。但是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提法,过于绝对化、不科学。其实,这里的“好”是有深刻内涵的: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同一标准,而是指每个学生尽管基础有差异,但经过教育,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优生更好,学困生进步很快,能让家长就满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学困生转化的动力源泉。
六、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
柳斌同志曾说过:“学校要十分重视学困生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这是学困生转化的一个重要认识问题。
每个教师都喜欢教好学生,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每个教师都希望个个学生都能考得好成绩。其实,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学困生在现有教学模式下依然为数不少。工人生产一个次品可以回炉,教师放弃一个学困生,小则害其一生,大则危害社会。作为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秀生而歧视学困生,不能重视优秀生的培养而放弃学困生的辅导。也许,转化一个学困生远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所付出的精力和代价要大得多,但转化一个学困生的意义也绝不逊色于培养一个优秀生。
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刚开始它还会拼命的往外跳,但是都被玻璃撞了下来。一次次被撞,跳蚤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把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跳。三天以后,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一只跳蚤变成了一只可悲的“爬蚤”, 是因为它尝试成功但屡屡失败后,心里已经默认了“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跳蚤”们被封闭在自己界定的高度上了。
学困生现象与“跳蚤”效应有相似之处。当屡次努力,可能成绩依旧没有起色,就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的消极思维定势扼杀,从而限制了潜能的发挥,使自己变成“爬蚤”。
转化学困生就要善于突破这种心理自我设限和自我暗示,要有符合实际学情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切身努力一步一步地达成目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生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屡仆屡起,奋斗不息,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不懈努力。
学生如此,教师也应如此。
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是一种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文化。“永远追求更好的教育”,也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责无旁贷的一种使命和责任,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学困生的转化需要这种精神。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许我们精心准备的方案和转化措施对一些学生适用而对个别学生不适用,也许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而在短期内不见成效,也许我们的探索成果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这些都不必挂在心上。“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职业进取精神,将学困生转化问题入心入脑,善于反思积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陈出新,就一定会“柳暗花明”的。
九、“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有一句“不抛弃,不放弃”的座右铭,很适用于对学困生的转化。就学困生个体而言,每个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或教师群体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责任,更需要教师充满信心,保持足够的韧劲和耐心。就教学现实看,学困生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还需要教师在预防和转化方面多下功夫。
“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体现,应该作为教师的执业信念。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习、思想和行为表现等各方面去关注他们,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这些暂时掉队的学生赶上“大部队”。
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现有教学条件下,追求更多的升学人数为高一级学校提供大量的人才培养基础是必需的。尽管如此,教师也不可能指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爱因斯坦。还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滞后的学生即学困生,他们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追求,把握教育的真谛。学生的学习,不是为升学做准备,也不是为就业做准备,而是为成功人生做准备,为成功人生打基础。追求“人人成功”才是教育的真谛。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功”。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端正态度,明确责任,更需要教师在转化实践中拓宽渠道,把握细节,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