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文章作者:神男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那么什么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何含义,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解释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突出地存在着,从空间结构来看这种失衡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家庭之间,具有不同学习潜质的学生之间所得到的教育资源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对待的差异的存在与扩大;从时间进程来看,教育失衡表现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 造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上说,是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的长期存在,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微观上说,有的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的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的,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有的是制度政策上的原因,如我县小县大城关政策,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投资失衡,必然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的产生。 现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沿海和内陆差距很大,城市和农村差距也很大,要在大范围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但是,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非常现实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县目前的情况,比较现实的考虑是分两个层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即城区均衡、农村均衡,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如何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在办学条件上必须实现均衡,即政府的投入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平等的。具体来说,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和仪器设备值大体相当。这里讲的是大体相当,不是绝对平均,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现在大家闹择校,是因为校与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差别太大或太不相当,必须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有效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应当有一个上限,限制过量的建设投资,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应该有一个下限,以满足规范化办学的基本物质条件。二是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如:布局调整,学校资源重组;收归兼并,把城郊学校或具备一定条件的私立 学校并入力量雄厚的学校,办成分校;建设区域性学生公寓,劳动科技实践基地等。 其次,在师资队伍上实现均衡。目前,存在着农村师资流向城区,办学条件、福利待遇较差的学校师资流向办学条件好的、福利待遇高的学校,造成好的学校师资富余,老师没班级上课,较差的学校师资欠缺,有的学科没老师上课。教师队伍不均衡,还表现在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教育平等意识和教育过程出现的差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存在不公正地对待教育对象的现象,而这种教育过程内部的不公平现象没有司法的介入,不受法律的约束,对受教育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实现师资均衡的解决途径:(1)通过培训、学历提高、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每位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公平而热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2)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学校师资均衡。派遣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必须轮换调整。据报道:日本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员属于国家公务员,一般在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3)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教师福利待遇统一的标准。目前,优校与弱校的办学条件、福利待遇差异悬殊是造成师资轮换困难的原因之一。如果制定统一标准并加以落实,可以促进师资流通的顺畅。 第三 ,在学校管理水平上实现均衡。(1)干部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教师交流要形成制度,干部交流更要形成制度。学校之间也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2)除了交流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即不论谁当校长,首先要按规范运作。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有些规章制度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无论谁当校长都要严格执行。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一方面我们缺乏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办学规范;另一方面已有的规章制度,学校遵守得也不够。于是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一方面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另一方面,校长的培训,督导部门的检查、指导亦有章可依。我们知道在欧美一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靠督学检查指导学校工作,而检查的依据正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3)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平时的电话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 第四,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县投入巨资建设宽带教育城域网,借助这一教育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和乡村所有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 我们强调的区域内学校要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说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教育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均衡,教育均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标准,而是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要基本均衡,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