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科研 >> 理论点击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       
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上海普教科研网 | 点击数:647 | 更新时间:2010-2-22 | 文章录入:邓成林 ]

 

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

 

    “适度”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非议可以大致归结为“过度”和“不及”两个方面,这可能是导致当前很多学校“做题教育”和“目中无人”教育的重要根源之一。为了调整错位的教育,发展绿色的教育,我们应进行积极的理论追溯和实践探索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无外乎两大类:要么教育过度,要么教育不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理想的教育,就是在对“过度”与“不及”的校正中,寻求最恰如其分的方式。

    适度教育,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在很多人看来,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不适合实践研究。但研究了,就可以将其落实到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适度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们工作的一种常态,这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惠及了每一位学生。

    “过度”与“不及”都是教育的顽疾 。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而适度教育却是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和‘不及’现象提出的。”

    在小学教育阶段,存在着普遍的“过度”行为:在学校,过小的教育空间、过难的教育内容、过量的作业练习,过分的考试评价;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过分溺爱、过多干涉、过度保护、过多指责以及过分地看重考分;社会上,过多的不良诱惑和负面影响,等等。这些“过度”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孩子的大脑被一种功利思想主宰着,使他们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甚至变得自私、骄横、无礼、无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他人,更无集体荣誉感。

    有“过度”必然导致某些方面的“不及”。在一些学校,不考的课程不开,不考的内容不教。这一现实导致了一系列教育的“不及”,即关注身心健康的不及,关注开发潜能的不及,关注创新精神的不及等。这些严重的“不及”,使得学生千人一面,个性得不到张扬,原有的那点天赋终被扼杀。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及”,孩子无情的无情、无望的无望、无奈的无奈,完全丧失了智慧的火花和灵动的天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成了‘做题教育’,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不知从哪一天起,做题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做题的动机是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做题教育的过程使得本可以充满生命色彩的学校变得不再生动!殊不知,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人人都是宝藏。这种把学生当成统一规格的产品去塑造,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去对待,导致了教育不适度现象的存在。”

“适度教育”是“极端教育”的回归与复位

    “关注生命质量,奠基终生幸福”,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适度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质量,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诚信品质的养成质量,学习的质量,潜能得到开发的质量。 

    只有学生的这些方面真正得到关注,才能有效抑制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过度”,弥补一些“不及”,进而营造出符合规律的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所谓‘适度教育’,是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均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状态的教育。”这要求施教者在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措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营造一种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顺应人的自然,开发人的潜能,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进而达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适度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是极端教育的回归和复位,是认识、解释和改造复杂性教育的教育哲学。”适度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是一种不断追求、丰富和完善的教育理想。

    除了从概念上对适度教育进行解读以外,还有适度教育的六大操作理念:

    一是顺其自然,适当引导。学生该做什么就让其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引导他做什么,教育者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其特有的潜能和天赋能够找到最适宜的发展土壤。

    二是讲究到位,及而不过。无论做什么都力争恰到好处,不能擅自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也不能擅自提高标准,拔苗助长。比如,孩子能写10个字你却只让他写5个,不适度。本来孩子能坚持写20分钟,你却布置大量作业,完成它们需要一个多小时,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同样不适度。

三是主张教育精细化,反对“精细长大没出息”的教育观点。精细化教育是实施适度教育的必要条件,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做人做事等方面制订精细化实施方案,并通过诚信评价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强化精细意识,养成精细品质。

四是崇尚“根雕艺术”,反对拔苗助长。根雕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必须尊重和利用原有的形状,顺其势,凑其形。因此,适度教育主张让孩子优良的个性特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

五是承认不同、尊重差异。“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人都是宝藏,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加以尊重。有了这种理念,学生才会享受到适度教育。 

六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育公平。教育者在施教时任何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不公平的,不公平就是不适度。因此,适度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参与权,尊重孩子的质疑权,尊重孩子的犯错权,尊重孩子的越轨权,坚决反对上公开课时只挑出班上部分学生去参加的做法。

把“适度教育”变成教师的信仰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适度教育”只有转变为教师打心底里认同的思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点上应该做得很到位、很实在,不要硬性地去要求、去灌输,而是在点滴中逐步引导教师来认同自己的理念。    

“实施适度教育,必须保证教师队伍具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没有这一条件,适度教育便无从谈起。”于是,实施教师幸福工作工程,开展“幸福在实小”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科技艺术节、体育文化节、“感动师生”师德报告会、“让爱永驻我家”专题报告会等活动,让每位教师体验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用科学评价为“适度教育”导航

教师们仅仅有了“适度教育”的信仰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评价对他们的实际工作进行导向。因为,评价不改,一切都是枉然。

“学校评价什么,老师就会重视什么,就会做到并做好什么。”要想全面彻底地实施适度教育,首先要用相应的质量评价办法作导航。

首先在教学业绩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包括卷面考试、学科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文明礼仪、诚信品质、潜能开发状况、进步幅度等。另外,学校还把学生近视率纳入对年级组的评价。“进步幅度”评价,使教师开始抢着接“差班”,而“学科素质”评价,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评价上,主要从教学基本功、写作、信息技术和学科素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如“学科素养”重点评价一线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特长,各学科公共评价项目含专业知识、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即兴演讲,各个不同的学科还有单列的评价项目。这项评价方法使得不少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大家纷纷对照评价项目“查漏补缺”,学校形成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浓厚氛围。

在年级组工作评价上,实行年级组千分制管理,以凝聚团队意识。各处室分别制订对年级组的工作评价实施方案,内容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了缩短同一年级各个班教学成绩的差距,学校在对年级组的教学成绩评价中,尝试运用“离散度”。所谓“离散度”,是指年级组内平行班教学成绩之间的差别程度。这一新的评价方法,使同一年级各个班优者更优,差者不差。年级组整体评价方案的实行,让每位教职工都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优劣与否,不但影响到自己的个人评价,更直接影响到年级组的整体评价,无形中增加了一份责任感。

科学的评价模式,规范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规定了航标,使教师们教有标准、育有规范,使适度教育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诚信德育为“适度教育”保底

“写到一半,一道题将我难住了,可那道题占的分真多呀!不写,就会丢失很多分。想写!怎么写?看别人的?不行,诚信考试怎么能看别人的!宁可卷面成绩考0分,也得让我的诚信得满分!”一位学生在日记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把诚信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并将其看作是适度教育的保底工程。

其中,夯实一个诚信工程;“固守升国旗、诚信评价课、思想品德课三个德育主阵地;以诚信评价课为依托,抓好提出目标、承诺目标、践行目标、评价目标、表彰先进五个环节;学校少先大队、结合各年级联队和班级中队努力创设千个学生成长平台。

在此基础上,学校尝试诚信考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实行无人监考,鼓励学生增强自控能力,提高约束自我、战胜自我的心理素质;开设诚信评价课程,并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的不同,提出的要求由低到高呈梯级分布,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十个一”诚信教育活动等。同时,学校努力建构诚信班队、诚信队员的评价体系,开展中队诚信活动等一系列的诚信活动,促使诚信工程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许多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方面总感到无从下手,现在好了,每周都有培养目标,孩子做得津津乐道,看到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我们感到很高兴。从家长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诚信教育的效果的确不一般。

“绿色课堂”将“适度教育”推向深处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适度教育”思想能否真正走入课堂,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教师素养的提升和科学评价的导向,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水到渠成。经过积极地探索,教师们可以摸索出了适度课堂教学模式,成功打造了“绿色课堂”。

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明确地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目标,即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升能力,这种提法回避了老师们难以把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法。另外还有“五环节”,即预习(自主)探究、交流展示、质疑释疑、主题训练、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六度”教学原则,一是教学目标的适度,教学目标要分层,使各个层面的学生皆学有所获;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切实强化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意识;三是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自主”不能“无度”;四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度,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形成合作的技能;五是练习设计的层级度,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练习,以满足不同智能特点学生的需求;六是拓展延伸的合适度,要源于课堂有限度,跳出课本有高度,把握学情有准度。

适度教育改革,无疑是成功的。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可以提高之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项健康指标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适度教育不仅带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学校带来了可持续发展。

适度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只有适合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只有在营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校“特色”,才最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上一篇文章:提高教学技术  实现精细教学
下一篇文章:外国教育家思想精华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强化日常管理  促进学困生…[52]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7]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21]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4]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6]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9]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3]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4]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21]
· 区教育科学规划办确定59项…[226]
· 我国教育研究范式应有的特…[306]
· 2011教育难忘声音之专家学…[185]
· 接受党课教育  感悟红岩精…[299]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