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万州区电报路小学 杨 波
1、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习惯。
3、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材料准备】
显微镜和各种细胞切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课件出示胡克老式显微镜),惊奇的发现软木切片中存在着一个一个 “格子”(课件出示软木已死细胞图)。由此,人类发现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揭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显微镜的世界去探个究竟!
二、新授: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使用方法。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三)观察各种生物切片,建立较完整的细胞概念:
1、明确观察活动纪律: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主持活动,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静心观察、认真绘图;全组同学观察完一种切片后,由组长找老师换领另一种生物切片;喧哗无序的小组将责令返回教室整顿纪律等。
2、观察各种切片(教师密切观察各组活动情况)
(1)组长检查显微镜的安放,完成对光、上片、调焦活动(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组织学生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
(2)组长领取且他细胞切片,组织观察。
(3)展示、交流
分小组展示观察结果,共享成果。
3、更多的生物
(1)细胞播放幻灯片,补充介绍各种生物细胞和他们的功能。
(2)总结:生物都是细胞组成的,不仅形态多种多样,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
(四)猜想: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
1、根据我们的观察学习,请你推想一下: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
2、阅读指南针信箱,了解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三、课后拓展
显微镜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人类视野,不仅解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也为揭开了一个奇妙的微生物世界。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2、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
2、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并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
【材料准备】
一些变质食物的图片或实物、三只透明的杯子、米饭、适量新鲜食物、放大镜。
一次性塑料手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PPT出示:龋齿、水华、发霉的食物、发酵的面团等图片)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情况?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怎么解释?
学生完成p41图表
这些现象真有意思,同学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猜想和解释,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从最常见的食品变质开始研究吧。
二、新授
(一)观察变质食物
1、分小组观察变质食物。(变霉的橘子皮、发臭的小鱼等)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放了一组变质食物,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分组讨论后交流
补充强调:闻气味的方法(扇) 用手套 不能尝
分组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
2、交流观察结果。
食物变质后都有哪些变化?(颜色、形状、气味、软硬……)
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3、 作出我们的猜想
是啊!为什么食物会变质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整理自己的想法,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食物变质可能是……可能是……
教师简要板书学生的猜想:
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微生物……(除明显错误外,不做评判)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大家对食物变质的原因做出了种种猜想,到底对不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怎样进行验证才比较严谨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做集体交流,明确得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指导制定计划
(1)你认为食物变质与什么因素最有关系?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2)集体交流
哪些同学认为食物变质与温度有关系?你是怎样设计实验的?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或: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
(3)个人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三)根据实验计划,课后实验。
(可独立完成,也可与观点相同的同学一起完成)
板书设计
实验计划
我的问题:食物变质与 是否有关系
我的猜想: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2、知道微生物的存在。
3、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材料准备】
显微镜、霉菌切片
(根据学生上节课堂中的说到的因素,做好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食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变质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
二、新授
(一)食物变质的原因
1、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认为食物变质与温度有关系的同学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同学也做了这个实验,你们实验的情况一样吗?(我也做了这样的实验……)
认为…………与湿度有关系的………………
…………………………
2、阅读
我们进行了这么多研究,知道了食物变质与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但到底为什么食物会变质呢?请同学们阅读P43“指南车信箱”资料。
交流:原来食物变质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
(二)我所知道的微生物
1、你还知道哪些微生物?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故事,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抗菌素的说明书和其他一些资料等知道更多的微生物名称。
2、出示一些微生物图片资料,分组观察霉菌切片。
3、 阅读教材P44资料,进一步体验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广布性。
三、拓展:
知道吗?蘑菇也是真菌呢!同学们课后去调查调查,还有哪些食用菌?都有什么特点?
3、微生物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2、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4、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一)“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分裂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二)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指导实验设计
(1) 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2)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3)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四、布置任务
课后了解和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微生物知识的资料卡片或书籍杂志。
4、微生物的功与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列举出微生物对人类的一些影响。
2、能制定调查计划并搜集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事先了解和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微生物知识的资料卡片或书籍杂志。
【教学设计】
一、整理回顾:
1、关于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实验情况汇报,总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2、根据微生物的生活特性,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它们的繁殖与生长?
3、微生物作为一个无处不在而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新授:
(一)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1、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2、看来大家对于“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的了解并不多(或:大家已经对“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有所了解),微生物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呢,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还是去做一番调查吧。
(二)制定调查计划
1、怎样进行调查呢?我们得先做一份调查计划。你认为一份比较完整的调查计划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2、讨论:(教学中引导学生
(1)我们的调查可以采用哪些的方式?(采访、查阅书籍、上网搜索)
(2)如何进行采访?
问题设计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预约)
意外情况的处理(临时有事、采访中断)
(3)收集到的信息处理
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分类罗列、及时记录
3、制定实验计划
(调查组自由组合,教师做好登记)
三、拓展
请各组同学课后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查,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调查得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会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培养具理力争的科学态度。
2、能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
3、能正确对待微生物的功与过。
4、了解微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5、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静心制定了自己的调查计划,并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新授:
(一)参观各组调查成果
1、讲述参观要求:
(1)讲文明讲次序
(2)一边看一边想:比较一下,其他小组哪些调查结果与本组相同?哪些是我们小组不知道的,我们小组有哪些内容是其他小组不知道的。
2、集体交流:
(1)你们小组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2)经历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二)小小辩论会
1、谈话: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真的很密切,那么,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同学举手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同学举手
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到底谁的理由更充分呢?我们来开一场辩论会吧!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
2、举行辩论会
(1)评委评价标准: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表述条理分明、能倾听和吸取对方合理的观点。
(2)正反方分别陈述、发言、总结
(3)教师小结
三、拓展:
阅读指南针信箱“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预防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