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万州区电报路小学 杨 波
1 太阳与影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制定观察计划并按计划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及气温的变化。
2、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开展小组的研究活动。
3、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粉笔、卷尺(米尺)、铅笔、绘图纸、直尺、厚纸板(或小木板)、竹杆(或小铁丝)等。
【教学建议】
课前留心天气预报;与其他教师协调,将第一课时安排在早自习;建议教师也选取一个观察物,每隔一段时间用石灰粉沿影子画出影子长短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看书上的插图,小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把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记下来。
3、分组汇报(提示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学生每回答一条教师都询问大家:“你们同意这种观点或这种说法吗?”教师在副板书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意见做上记号,暂不作评判。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一天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作出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三)探讨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计划。
1、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观察可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可行。
2、拿出科学文件夹,学生讨论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的结果,师评价激励:
①选择观察物 要选择空旷地直立的物体影子做为观察的对象,旗杆、教学楼影长不容易测定,可选择排球架、单双杠等。如果没有可以用来观测的对象,亦可以在小木板上立一根小杆,再将其放在阳光下用来观察。(观察过程中形成影子的标志物不能移动)
②观测项目 太阳的位置、高度,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③观察间隔时间 每隔一节课观察记录一次。
4、重申活动纪律。(团结协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四)、室外观察,搜集数据
1、组长领队下楼,保持安静。
2、分组,合作实验,搜集数据。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现象。
三、总结(提前5分钟回教室)
1、评价刚才学生的室外实验表现。
2、要求学生下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继续观察,记录结果,探索它的规律。
3、明确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对这节课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出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图,并能分析曲线图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2、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3、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方向与长度的变化。
4、认识一天中气温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
5、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并制作简易太阳钟。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
二、新授
(一)影长与气温的关系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组分析观察结论,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观察结果,共享我们的发现。
4、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气温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曲线图:纵轴表示影长(气温),横轴表示时间。
5、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曲线图(先让学生用铅笔在曲线图上画。)
7、分析曲线图:
①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②一天中气温又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讲解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中午的原因。)
③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二)制作太阳钟
1、介绍古代的太阳钟——日晷
①铺垫孕伏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②学生阅读19面的资料,了解日晷。
③播放视频:日晷。老师对日晷的计时原理进行适当的讲解。
2、制作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①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②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共同讨论如何给自己的太阳钟标上刻度,画出设计图。
③动手制作。
④展示、评比。
三、课外拓展
1、 修改完善自己的日晷,并用它来测定时间。
2、 玩手掌日晷
(教师讲解、演示,并出示示意图。)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手掌日晷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同学们课后也可以试一试玩一玩。
3、在用日晷测定时间的同时,留心身边动植物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2、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3、在研究活动中不伤害动物、不损伤植物,学会关爱生命。
4、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准备】
常见动、植物的图像资料做成PPT、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小瓦手电筒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次探讨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1、小组交流:我们知道的动植物行为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例子。
动、植物名称 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表现
2、交流、注意避免重复发言。
3、欣赏幻灯片,思考问题:
【幻灯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A.昼夜对植物(太阳花、向日葵、昙花、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的影响;B.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蛾、蝙蝠、蝶、狗、公鸡等)。】
(1) 观察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和视频。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3) 动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
4、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每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动植物生活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二)、探究一种动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1、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白天干什么,在夜间都干些什么?……)下面请各小组选定一种动物,写出观察研究计划。
2、学生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交流计划,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4、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性情温驯的动物,例如小猫或小白鼠。同时教育学生爱护动物,减少对动物的伤害。用小电筒照眼睛也能明显看到瞳孔的收缩,但灯泡不能太亮。)
5、布置学生课外研究,做好研究记录。
三、拓展 研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昼夜现象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植物怎样适应这种变化?请同学们课外选一种植物进行研究。(可以选择的课题:商场门前被缠满小灯泡的树与周围没有缠灯泡小树苗生长状况对比调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3、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材一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一、导入课题
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
⑶.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
太阳——手电筒(或蜡烛 光源)
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
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
3、 汇报交流
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 —— 傅科摆
1、导入:
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
3、老师利用实验器材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
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
【教学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等方法判断不同地方谁先看到日出。
2、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3、理解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4、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或大的中国地图);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地球自转的话题。
二、新授:
(一)地球怎样自传
1、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收集到哪些有关资料?
2、同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注意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3、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⑴根据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牵引,理解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向前行驶, ——向后退;
人坐车、船里 看到路旁(岸边)的树
向后行驶, ——向前进。
请同学们站起来,原地旋转360度,感受教室四壁反方向运动。
以上这些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运动的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
⑵引导理解: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引导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极昼和极夜
②补充资料:“不动”的北极星
③学生猜想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演示:“不动”的北极星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的。什么情形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呢?(地轴始终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为后面理解四季形成作点铺垫)
⑶地球自传一周约需要24小时。
(二)探究谁先看到日出
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关系,再进行预测。
2、设计好实验方案,填写在P27面,分小组探究。
3、汇报:哪个地方的人先见到日出?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演示游戏,加深印象:请几个同学背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其中两人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另请一名同学代表太阳。所有同学一起逆时针转动,“北京”和“乌鲁木齐”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
4、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出更多的地点,判断不同地点看到日出前后情况的比较。
七、课外延伸
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转这种运动方式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一年四季
【教学目标】
1、能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2、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3、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以及动植物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不同季节里的动物、植物的图像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板书:一年四季
2、你知道每一个季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
3、播放关于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二、新授:
(一)四季对我们的影响——学习合理安排作息
1、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四季的变化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请看我们学校各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出示学校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对照表。)
2、你发现各个季节的安排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3、你觉得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4、你能根据季节的特点设计一份夏季和冬季的作息时间表吗?试一试,填写在28页的表格中。
5、小组交流设计的情况,评一评:谁设计的合理?为什么?
6、季节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作息。季节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呢?
(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小组里说一说。
2、PPT出示拖足蜂的四季变化图、雷鸟的羽毛变化图,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变化呢?(梅花鹿、雪兔、大雁等)
3、PPT出示银杏等植物的四季变化图。体会四季对植物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季、硕果累累的秋季、万物萧瑟的冬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真不小,让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更多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秘密吧。
(三)、更多的观察——我们的观察计划。
1、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在各个季节又是什么样子?你想观察什么动物或植物?(提示选择安全的,变化明显,易观察的。)
2、制定观察计划:选一种身边的动植物,观察它从冬季到春季的变化。学生把计划写在课本30面。
3、交流计划,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做好纪录(可图文结合)。
四季变化观察纪录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4、了解四季是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形成的,知道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是相反的。
【教学重、难点】
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手电筒、小组实验用的地球公转轨迹图(标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点)等。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循环。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授:
(一)认识地球的公转。
1、学生阅读课本31面的关于“日心说”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重大贡献。
2、提问,学生回答:哥白尼对天文学有什么重大的贡献呢?
3、老师讲解演示,引导理解地球的公转
可补充说明:153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此后七十年间,虽然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地动说,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教会以“地心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教廷才开始对这些科学家加以迫害,并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然而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胜利和发展。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了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称之为恒星自行。174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发现了光行差,即恒星的星像位置在一定极小范围摆动。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了恒星周年视差。这些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明。【出示长米尺(两端各贴一个圆片),人从不同位置(视角)观察,两个圆片间的视差不同】。
一边演示(注意保持地轴倾斜方向的不变、自西向东)一边讲解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
(二)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1、提出问题,作出推测
⑴地轴倾斜是四季形成的原因之一吗?
⑵学生推测,并说一下推测的依据。(很重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并想象地球在天空中的可能的情况,对想象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⑶那我们应该怎样实验研究呢?
⑷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实验的几种情况。(不倾斜、倾斜且方向不变)
2、实验探究
⑴、我们现在就这几种情况进行研究,看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⑵学生阅读课本上33-34面的实验方法,老师说一下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搞好实验记录。
⑶学生实验。
⑷汇报、交流:①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②地轴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要组织好学生对图的分析,组织学生对照分析图描述四季形成的原因。还要分析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
⑸想一想,南北半球的季节有什么区别呢?
三、拓展。
1、阅读资料:四季的划分
2、如果地球在公转中,地轴方向是变化的,又会怎样呢?
3、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4、布置学生课外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