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万州区红光小学近年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力,围绕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两年前,学校又启动了校级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在全校得到普及,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现将该校校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编发于后,以供参考。
校本课题研究 教师自我成长的快车道
——红光小学校本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区已进入第6个年头。在 “让每一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地发展”办学理念的支撑下,我们学校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带队伍”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并始终以校本课题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不断规范和强化校本课题的研究与管理,使校本课题研究得以落实,使校本教研工作发挥了良好的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认真选题,规范管理
问题即课题,学校要求,实验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每月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利用研究活动时间组织老师一起研讨。我校校本课题的形成(立项)经过了一个认真而又严肃的过程,都通过立项论证,再逐级申报、学校立项。这些校本课题的确立都设立了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结题时间等,确立之后即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然后开题研究。我校课题研究分为“三大工程”,学校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问题,结合“红光小学教科研课题三年发展规划”、“红光小学校本课题研究指南”,申报确定校本课题,即年级、班(组)和教师个体的课题,为“基础工程”;在基础工程的层面上,学校教研发展部进行筛选,论证,确定为“骨干工程”——校级课题;再在骨干工程的层面上筛选,论证,向上一级申报,确定为“主体工程”。这样一来,学校就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而且,在主体工程的实施中,我们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又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进行研究。如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小学寄宿制办学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的小课题有:“寄宿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寄宿制小学生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研究”、“小学寄宿制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小学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几个小课题。如今我校形成了多层次开展课题研究的局面,既有专家指导下骨干教师研究的课题,又有普通教师群体和个体研究的课题,既有国、市级课题,也有区、校级课题。全校90%以上人员加入了教科研行列。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构建起了“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教科研模式,全员科研氛围异常浓烈。
经过群策群力确立的校本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学校的校本课题原则上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的也就是各年级有独特的校本课题内容。由各科课题组长负总责,再由各年级学科牵头人或指定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实施,学校教科室负责督导落实校本课题的研究,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每学年召开课题论证会、中期评估会、结题鉴定会。到目前为止,各学科第一轮所确立的校本课题研究已近尾声,学校将于今年11月初验收评比。验收评比将结合学科从立项到开题的前期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中期管理,从过程到结果的后期管理,真正达到扎实有效的目的,以此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二、 狠抓落实,扎实研究
1、 扎实校本研训
在校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的指导,研究结果才有意义。因此,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教师加强培训,选派实验教师轮流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学习。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外出学习的经费只差旅费就达10万余元。学校对外出学习的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他们把学习所得带回来,每人每次上一节汇报课或作专题汇报,发挥其辐射功能。
定期邀请专家到校通过报告、讲座及零距离对话等形式为学校 “把脉”、“会诊”,帮助老师们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傅开国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追求有效教学,扎实推进课改》, 区教科所科研室主任邓成林作专题讲座《课例研究,架设理念与行为的桥梁》等,他们的讲座,增强了广大教师发挥自身作用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在学校内部,严格督促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制定学习制度,要求每个教师平时必须学习与课题实验研究相关的理论,积累第一手资料,把握教学动态,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然后积极反思,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然后把这些东西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力争做到“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每学年我们给每位老师配发了专门的摘记本,寒暑假,我们教师都有学习任务,如《享受2006暑假》《享受2006寒假》,教师摘录的每学期有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同时,我们把教育理论厚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确定为首席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并就老师们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谈他们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专题讲座、现身说法。如学校进行的“红光之声”教师讲坛,每周一讲,市、区、校级骨干教师、赛课教师依次主讲,而且每位教师每年必须主讲一次(有的教师可在年级组内讲)。
2、扎实校本教研
有了校本课题,我们的教研活动目的性更强、实效性更大。长期以来,每周星期三,学校归定为教研活动时间。如果没有其他的重大中心工作,每个学科教研组教师便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而且,由于有了校本课题,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在每次教学研究活动中,都要以不同的形式落实校本课题研究。比如听评一节公开课,观摩一节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听取外出学习人员的移植课(也叫汇报课)等,还可以听取召集教师开展校本课题学术沙龙(也叫备课或校本论坛活动),有时也要求教师上交一篇当月教学反思或者交一份富有创意的教案等。当周活动完毕,安排下周活动内容。这样的教研活动形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也收到了我们预期的实际效果。
同时,学校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视导活动,促进校本课题研究工作的认真落实。如,我们采取听随堂课的形式,看教师是否渗透了校本课题研究意识,学校全体行政领导分组分科走进课堂;每年10月开展 “教研活动月”,让全体教师进一步增强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实验的意识,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流程,达到全员科研的目的;另外,我们还采取了更为明确的“校本课题研究视导活动月”活动,真正地让全体教师把校本课题研究放在心上、拿在手上、并且落实到了行动上,而且力争使校本课题研究渗透到了平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如在2005年的活动月中,学校安排了两次轰动万州的校本行动研究课,一是由语文、数学学科的两位老师结合研究课题,以“预设”和“生成”为问题中心,执教指定内容,课前由执教老师自己独立钻研教材,再说课、上课,大家评析后,执教教师自己修改教案,第二天换一个班再上,大家再评析,这次活动受到教科所专家的一致好评,学校所有教师从中受益匪浅;二是结合学校市级立项研究课题《小学寄宿制办学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中的问题,我们搞了一次专题研讨及研究人员培训会,来自万州周边的学校都来观摩了此次活动,赞誉很高。
三、成效显著,推进课改
1、 激发了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话:“做然后知不足。”进行课题研究,教师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给自己充电,才能顺利在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中,教师的观念也有了提升。造就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0人。 一位老师被评为2007年度市级课题先进个人,一位老师获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有20多位老师分别承担了送教下乡一年及送课下乡等任务,为农村小学带去了课题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获得了一致好评;科研促教研,学校教师参加国、市、区级赛课获奖40余人次。教师论文几年来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60多篇,获市级及以上奖项的论文有200余篇,获县级奖项或发表的论文有1000余篇,
2、 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以生态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潜力得到很好的挖掘。学生在田径、科技、作文、数奥等比赛中成绩优秀。在区教委组织学科教学质量抽测中,我校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两年来,学生作品发表300余篇,参加各级比赛都获得了好的等级。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示范小学”、“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万州区教育先进集体”、“万州区教研示范学校”、“重庆市优秀红旗大队”、“重庆市优秀家长学校”、“重庆市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等。
3、 广大教师自觉参与科研实践,课题研究形势喜人。
从1999年至今,各级立项研究的课题按时结题。有6个课题成果分获国、市、区以上优秀成果奖。学校被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课题实验学校、中央电教馆电影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学校、今年学校又成为“重庆市科研基地学校”。可以这么说,我校年年有课题,岁岁出成果。
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是我们红光小学的一贯追求。今后,我们将通过校本教研的强有力手段,采用“科研先导、课题带动”策略,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精品意识,达到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