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一起
教育感言:
与学生一起快乐享受语文
个人简介:
程静,女,汉文本科学历, 99年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万州区优秀教师,重庆市教育学会小语会会员、万州区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分册》教材与教参的编写者,现任教于鸡公岭小学。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各级近10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并获奖。曾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二等奖、重庆市一等奖,重庆市首届电子说课大赛二等奖,多次获国家级和重庆市级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刊物。《万州日报》曾以《孩子王》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
个人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万州区鸡公岭小学 程静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根据教学的目的和需要,将丰富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加工、处理,大大丰富了信息,改善了表现方式,使教学环境得到延伸和扩展,教学活动形成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好奇心理的探索兴趣的情境,挖掘文本中隐深的富有内涵的因素,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查疑、解疑,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选择性更强,能使教学做到有味、有奇、有惑,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探究学习 促进 策略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
2.以学为主,以导为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3.学生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索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特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所谓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因此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诸方面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传输的网络化和处理的智能化。
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a.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信息。
b.现代教育技术中,媒体有多种多样。各种媒体效能的优化组合,可以将丰富的教育信息,准确、生动、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c.电教媒体以其特殊的性能使教学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通道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拓宽,教学反馈信息加快。
三、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的是多重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把图像的、文字的、声音的学习材料结合起来,促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能明显提高记忆效率和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运用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中,教师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问题情境,创造“可教学时刻”(指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那一时刻),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师生、生生共同研究探讨为主要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
四、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探究学习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声像同步、三维演示等逼真的再现功能,营造一种氛围,带学生入情入境,勾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知识、记忆生长点,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头脑中的无数个问号与为什么,学生就能带着这种强烈的情感意识去探究事情的原因与真相。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呢?仅仅通过朗读这句话,学生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句子所表达出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因为抗美援朝的事件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对这样的事情学生缺少必要的情感体验,以至于无法理解,这很正常。此时,我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与朝鲜人民离别的情景录象,看到画面中人们依依不舍挥手作别泪流满面的样子,许多学生一方面被感动另一方面却流露出不理解的神情,此时,我追问:中朝人民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厚的友谊呢?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三件事以外,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一词,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顿时跃跃欲试,都想尽快通过上网等方式查个究竟。
2.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探究资源
有了探究的欲望,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探究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此时不加以正确、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随着质量不高的探究结果消失殆尽。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活动。
在学生跃跃欲试要去寻找中朝人民友谊之因时,我立即提醒学生,要想真正找到有用的知识而又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既省时又省力,就必须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要借助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资料、书籍浩如烟海,上哪里去大海捞针啊?运用什么方法查阅资料最简便、最直接呢?于是,很多学生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自发地分工,家里有电脑的同学上网查资料图片等,书店附近的同学可以到书店里去查阅相关书籍,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向老人打听打听,家附近有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同学可以结伴到战士家里去访问等等。然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几个与抗美援朝相关的网站,丰富的网络信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最广阔的舞台、最丰厚的探究资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个具有丰富储量、内涵的“鱼塘”,让学生自己在有“鱼”的“池塘”里捕鱼,学生的探究学习不是更快乐吗? 事实也是如此,在上本课第二课时时,学生带来的图片、资料简直令我大开眼界,学生关于“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的理解就已远远超越了文本,成了真实可信能够触摸到的真情实感。
又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帮助阅读,教学时,同学们带来了许多照片、张家界风光图、光碟、文字资料等,并按照写好的阅读提纲交流汇报。学生在清晰的思路下借助形象、美丽的画面深切地感受了张家界的美丽壮观,感受了语言文字的优美。这样,探究学习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的学习。
3.引导合作交流,调整探究方式
探究学习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学习内容也并不是一探究就能有结果的,这是合作交流,调整探究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作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都会遇到《我们的校园》、《校园一角》、《家乡面貌》、《记一次活动》如春游、运动会或«我的房间»等命题作文,要写好这些作文的素材可以说都来自于生活,因为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写好作文的最佳途径。但生活就像浩瀚的大海,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很多,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认识事物也不够全面,在寻找素材的探究活动中,面对纷纭的素材时,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
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整探究方式:摄取生活中最重要、典型的镜头,让学生在屏幕外再细细地观察体会一番,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探讨如何提炼典型事例,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内外相碰、情感相通,感受深刻,从而抓住重点、下笔千言、滔滔不绝。
4.搭建展示平台,检查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学习取得一定效果的时候,最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如果知道其探究成果的人越多,得到肯定的力度越大,学生的自豪感就越强,对探究学习的兴趣就将由暂时的直接兴趣转变为强烈持久的间接兴趣,这也许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现代教育技术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展示平台。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将探究学习的成果在多媒体教学设施上展现出来。文字资料、图片,我们可以直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事物演变的实验过程也可以这样展示;探究学习的报告,可以让学生做成精美的演示文稿或课件进行展示,还可以插如优美的音乐和漂亮的图片甚至动画。如果是网上作文,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完成的习作在电脑里排版、插图、着色,加以修饰,使自己的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极富有个性的、别具一格的精品,并沉浸在成功的欢乐里。学生甚至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探究所得。
5.强化探究意识,促进能力形成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可能是一次两次偶然事件的结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也不会是学生偶尔一次的成功就形成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层次多方面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指导学生正确的有效的探究方法,监控其整个探究过程,适时地加以指导帮助,鼓励学生更多地合作交流,提供成功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当学生具有了强烈的探究意识,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任何不解或迷惑的地方都能积极主动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才能最终形成。
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作文教学中有《学写建议书》的要求,我是这样处理的:
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看、问、听、查等调查了学校周边环境发现了迫切需要改变的环境污染状况;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环境破坏与污染的严重问题,给学生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的震撼,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课中,我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如何写建议书的格式,帮助学生进行写建议书这个知识的的意义建构,开始作文;课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周围的环境状况,或者通过上网等查阅资料,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比较中肯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这节作文课,学生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作文,也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热情,同学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遇到不懂的问题立即通过查阅参考书或上网的方法努力解决,并参与了一些有益的课外劳动,为改变家乡五桥的环境面貌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一次公益劳动中,学生们有感于居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向万州区委书记马正其写了一份建议书,马正其同志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呼声,于《万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并作出了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的重要指示。
后来,万州、五桥掀起了加强环境整治的高潮,五桥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五桥建委的叔叔阿姨们专程到学校来看望了该班的全体同学,送来了篮球、笔记本等价值数百元的礼物,并当众承诺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加强管理,彻底改变五桥环境卫生差的状况。
同学们沸腾起来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是多么有意义呀!于是,班上掀起了又一次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潮,写出了更多优秀的作文,如环保作文《大池塘的呻吟》、看到电视里的现象不理解进行探究的作文《我的的发现》,玩蹦蹦球后的作文《蹦蹦球的秘密》,描写学校运动会的一大批优秀作文等分别刊登在学校校报上。
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无穷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也是可行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教给了他们如何探究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运用,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主编 《教育心理学》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93年版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四结合通讯》2001年10月
3.潘小明《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主体发展》
4.姚建强《“主动探究”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策略》《小学数学教师》
5.张德银《“探究性学习”的时间与探讨》 《教学与管理》 2001年21期 2000年11期
6.龚春燕、何云山主编《创新学习论》 红旗出版社9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