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感言
心灵要靠心灵去启迪,情感要靠情感去激发,美德要靠美德去培育,智力要靠智力去开发。
个人简介
杨贞萍,女,重庆市首批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小语会会员,万州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鸡公岭小学。曾被评为万州区 “教研先进个人”、天城 “优秀教师”、天城 “优秀辅导员”、天城 “课改实验小学语文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曾两次获得天城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上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送教下乡课30多节。其中,2001年3月,在重庆市识字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春风吹》;2003年5月,为在三峡学院参培的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骨干教师献课《识字学词学句3》;2004年12月,为开县教导主任培训班献课《回声》;2004年,为来我校参观学习的奉节一行老师献课《两只鸟蛋》,均受好评。
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先后担任市级课题“汉字标音 及早读写”课题实验以及“课内向课外阅读拓展”等实验课题的主研人员,多次参撰写实验报告、方案等。撰写的20多篇论文分别获国家、地区奖或者公开发表;编著出版的教辅读物有5本;参与编写的“汉字标音及早读写”教材、教参、补充阅读、同步练习在实验区广泛使用。
我深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因此,一刻也不敢停止阅读和思考。不断学习,超越自我——就是我的目标。
教研手记
走在春天的路上
——“践行教学模式,让智慧在课堂闪光”主题研究活动纪实
07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始了本期的主题教研活动。征得学校同意之后,我们教研组决定在继续践行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低学段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教学研究”,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朗读能力。在为时一月多的研究活动中,我们思考着、前行着,和着春天的节拍,迎来了春花烂漫。回过头来,捡拾起路上的几瓣落英,粘贴在猎猎飘扬的课改大旗上。
(一)
初读,呼唤激情与智慧
【背景】:
在各级各类的研究课、观摩课、比赛课上,不难见到老师们激情飞扬,课堂高潮迭起。但细细一看,几乎无一不是第二课时的阅读讲解,而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初读环节(第一课时),却很少有人涉足。于是乎,“随便读一读、机械认一认、照着写一写”,便成了初读课堂的基本景观。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完成初读任务(包括认字和写字),很多老师心中茫然,要么“走到哪儿黑,就到哪儿歇”, 放弃老师的主导地位,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要么“老牛拉破车”,一节课没读通、认到、写完,下一节课又接着,学生哈欠连天、兴趣索然。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耗时低效的恶劣后果,甚至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我们在仔细研读模式之后,主动请缨,决定由我和游庆华老师连续上完第一、二课时,完整地展现该阅读教学模式,吹响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号角。
【感悟细节】: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大象、小象图片)同学们,请看谁强大谁弱小?
生:大象强大,小象弱小。
师:(出示文中人物图片)同学们,请看谁是最弱小的?
生:中间穿黄衣服的小男孩是最弱小的,你瞧,他个子矮些。
师:“弱”字,你会写吗?仔细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都是一样的,都是“弓”字加两点。
师:拿出小手,一起写一写。〈学生书空〉
师:尽管大家都认为这个小朋友是最弱小的,但是,他却坚决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指导学生读课题目)。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学生听课文录音〉
师:故事中的小朋友是个外国孩子,我们一起跟他打打招呼。(出示:萨沙 )他的哥哥名叫(出示:托利亚)”。生认读“萨沙”与“托利亚”。
通过辨认图片,直观地感受 “强大”和“弱小”,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然后话锋一转,提出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自然而然地跟着录音走进了课文。让学生跟文中人物打招呼这一环节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认读了 “萨”和“托”两个生字;二是读好了本课不好读的高频词语(外国人名不易读好),提前扫除朗读中的障碍;同时通过呼喊人名,拉近了学生和文中人物的距离。
良好的开课,是一节课成功的伊始,也关键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设计出巧妙新颖的开课,做到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调。
激情评价,保护热情
老师出示本课生词:“想当小老师吗?先自己借助拼音试一试吧。”话音刚落,学生迫不及待地拼读起来。当第一个小老师读完之后,老师评价:“你真有勇气,第一个起来,声音还那么洪亮。这两个字会读了吗?再教大伙读一读。”该生把刚才读错了的词语再读了一遍,“呵,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啦!”学生带着喜悦坐下了。
当一学生读课文二自然段之后,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他读掉了‘了’字。”“还有,‘随’字是平舌音,他读成翘舌音了!”眼看一场“声讨”又要开始了,最先起来的那位孩子全然没了自信,可怜巴巴地望着老师和周遭的同学。老师摆摆手,正色道:“××,今天你敢第一个起来读,老师你为你的勇气喝彩!”说完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你们发现他还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吗?”沉思片刻,有了:“××的声音很洪亮!”“××把‘随风舞动’和‘芬芳扑鼻’读得很美!”老师笑着问;“你是在夸奖××,对吧?那何不直接对他说呢?”聪明的孩子马上转头对读他说:“××,你把‘随风舞动’和‘芬芳扑鼻’读得真美,我好象看到了花儿跳舞的样子呢!”只见一丝笑意从××的嘴角渐渐荡漾开去,头也昂得高些了。老师接着说:“是啊,××是有需要提醒的地方,可是,我们更应该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多给别人鼓励才对呢!”
“出头鸟”为什么遭打?那是因为他高飞的欲望、探知的心情比他人更加强烈。课堂,犹如天空;学生,犹如那试飞的小鸟,小鸟不试飞怎能学会飞翔?!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犯错的地方。教师应拿着放大镜去看待学生的优点,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积极“犯错”,当然更要及时地科学地帮助学生纠“错”、正“错”。同时,教师也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生学会欣赏别人、鼓励他人。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宽容、足够的耐心以及高超的教艺。这——才是对教育、对学生真正的激情!只有这样,那些 “出头鸟”才不会半空夭折;只有这样,后面才会跟来一只又一只学飞的小鸟;只有这样,小鸟们才会越飞越高! 做到了这些,我们的初读课堂一样会激情飞扬!
精心预设,彰显智慧
游老师在解决认字的问题时,先是出示带音节的词语,由小老师带领读、提示容易读错的字音,适当渗透识字方法;然后去掉拼音试读、男女生交叉读;接着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最后又将生字放进句子里读。读通课文时,先读自己觉得不好读的段落,然后抓住生字集中的段落(2、8段),重点练习。指导书写时,重点指导易错字“夏”和“末”生字。
第一课时内容无外乎读读、认认、写写。很多老师甚至认为用不着备课。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游老师在钻研教材上却是花了一番功夫的。首先借助拼音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充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全面认识。在朗读和写字的指导中,都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尤其是让学生提出不易读好的段落,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的实际难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精心预设,用心触摸孩子上进的心弦,初读课堂,也一定能弹奏出激情飞扬的华美乐章!
(二)
朗读,怎样有感情?
紧接着,本年级的几位老师分别上了研究课。听课的过程中,一个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朗读,怎样做到有感情?
【片段一】
《北京亮起来了》二自然段。
师:长安街的夜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
<学生观看幻灯片>
师:长安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略。>
师:长安街这么美丽,谁想来读一读,读出。
<指名读后,让学生说说他哪些词语读得好,再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读一读。>
师:谁来说说怎样才能读得有感情呢?
生1:要把这些词读重些。
生2:要该重的地方中,该轻的地方轻。
生3:还有该重快的地方要快,该慢的地方要慢。
师:都是些好主意,另外,还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吧。
接下来,老师运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起立齐读等形式进行练习,间或穿插了让评读、老师范读等。
虽然老师让学生看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虽然找到了重点词语,虽然也指导了方法(表面的),虽然做了声情并茂的示范,可是学生除了声嘶力竭和拿腔拿调之外,听课者没有感受到多少“感情”。其实,这一段里有许多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我想,如果将看图和理解词语、朗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一定更到位,也更能促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于是,在后面老师的课堂,便出现了这样的设计:
师:读一读,想一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再默读课文,想想你有什么不懂的没有?
生:什么叫“华灯高照”?为什么说“汽车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是说“汽车像银河”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读句子。
生:我发现了,不是说“汽车像银河”,而是说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
师:(故作惊讶状)为什么汽车灯光闪烁,就像银河呢?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图。
生:(激动的)我知道了,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闪烁的灯光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边,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
师:难怪书上说“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生读)
师:你瞧,他真会学习,借助插图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这——也是一种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呢!(出示幻灯片)同学们,再看看大街两旁,这些灯是多么美丽、多么明亮!这就叫——“华灯高照”(学生齐读)美丽的长安街进入你的脑海了吗?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师读)
<再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什么叫“雄伟轮廓”?
师:先说轮廓。谁知道?就是一个物体外部的大致形状。它在哪一句,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建筑物的轮廓是什么勾画出来的?(彩灯)多么雄伟,多么美丽!再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出示幻灯片)再来看看夜晚的天安门是什么样子。书上是怎么写的,齐读句子。你还知道金碧辉煌的什么,光彩夺目的什么?
生:金碧辉煌的宫殿,光彩夺目的宝石……
师:多么美丽的长安街,多么壮丽的天安门,多么雄伟的建筑物!喜欢吗?想读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看谁读得美!
<学生自由练读>
师:咱们合作读,老师读句子的前部分,你们接着往下读,好吗?
<师学生合作读>
师:谁来读给大伙听听?<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我好像看到了繁华的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就像从天而降的银河一样。你呢,好像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师:是啊,“一边读一边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让文字活起来,让文字后面的图画活起来。好,拿起书来,像他一样,用朗读来展现长安街的繁华、美丽吧。
对关键词的有效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该老师从学生的未知入手,通过结合图画、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帮助学生将文中抽象的词语和形象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激活想象,用朗读再现画面。是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图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自然也就“有了感情”。
【片段二】
《画家和牧童》2、3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人们对戴嵩的赞扬。
师:围观的人是怎么称赞戴嵩的?默读2、3段,勾画出来。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这两个句子的后面都是感叹号,看来他们都是发出的由衷的赞叹。那同学们想一想,商人和教书先生称赞时会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呢?
生1:可能会翘起大拇指。
生1:教书先生可能会一边说一边捋着自己的长胡须。
师: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谁来学着称赞称赞?
一学生上台来,学得摇头晃脑、惟妙惟肖,许多学生也都忍不住学了起来。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吧。
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能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师(或者优秀学生)的种种热情,然后表达出与教师同样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脸部表情传达情感,使感情朗读成为学生心中之情自然流露。
【片段三】
《丑小鸭》第七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激情朗读,感悟天鹅的美。
师:(出示课件)瞧,丁香开花了,艰难地熬了一冬的丑小鸭终于盼来了暖和的春天,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湖里的一幕让他惊呆了,他发现了什么?
师:他发现自己是是什么样子的?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
师:安徒生爷爷又是怎么写他样子的呢?找到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天鹅美,句子也很美,哪些词让你觉得美极了?找出来打上“·”
<师生交流>
师:你能读出天鹅的美吗?快练习练习吧。
师:谁读给大家听听?在读之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1:你可以把带点的词语读重点。
生2:你可以加上动作读。
生3:你要一边读一边想天鹅的样子。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你就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呢。羡慕吗?让我们也学学他,加上动作读一读,都来当美丽的天鹅吧!
师:看着美丽的倒影,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终于看清楚了,他激动地说(读)经历了多少磨难,战胜了多少困难,丑小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啊!(读)
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赏美”—“说美”—“品美”—“读美”,一环扣一环,随着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对文本感情的把握也随之加深。课文最后一句“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呀!”在老师的推波助澜下,学生的情感也逐渐达到了高潮。
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又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因“感情朗读”而美丽吧!
(三)
交流,让思维迸出火花
一个月以来,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思考、交流,单是我就听了18节课。老师们也都坚持课前议、课中记、课后说,每周的教研活动都成了评课活动。那时,老师们似乎都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学生。有时候,提出质疑,请求回答;有时候,各抒己见,认真倾听;有时候,直面问题,直言不讳;有时候,展开讨论,争得面红耳赤。不过,理越辩越明,道,愈讲愈清。一堂堂生动的课例,一次次深入的交流,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的模式更加熟悉了,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了,驾驭课堂也更加得心应手了。比如,关于识字写字的问题,最初,易建春等几位老师侧重于对每个字进行字形分析,认为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扎实,考试才不会吃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全组老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写字教学》等文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尤其是在一次次的讨论交流之后,终于也能正确看待传统方法与灵活运用的关系了,对第一课时的初读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每一课的识字写字以及朗读都要做到重点突出、不能平均用力;识字方法的运用与选取应灵活多变、因字而宜。再比如,关于如何巩固识字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省时高效而又便于操作?各自交流做法之后,分析利弊,猛然间,思维的火花迸出来了:坚持每天听写,自己订正,及时改错,最后老师收阅。真应了那句老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从没“问题”到有“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其间,有喜也有忧,有乐也有愁。而今,走进我们的课堂,你会见到阅读教学的模式被老师们演绎得灵活而有个性;走进我们的课堂,主题教研已初绽蓓蕾。
迎着课改的春风,我们走在春天的路上,依然豪情满怀;为了秋天的收获,我们将在春天的田野里不懈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