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科研 >> 校本研究 >> 校本研究管理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学校教育管理“五抓手”       
学校教育管理“五抓手”
[ 作者:万州区三正初中 陈勇均 | 转贴自:2006年《新库区大观》第一期 | 点击数:1556 | 更新时间:2006-12-3 | 文章录入:蒋毅 ]

 

学校教育管理“五抓手”

 

重庆市万州区三正初级中学  陈勇均

 

摘要〕如何实现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管理,学校管理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五抓”上:一抓灵魂——教育思想的管理;二抓氛围——文化精神的塑造;三抓基础——教师素质的提高;四抓关键——管理策略的优化;五抓生命——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教育   管理   抓手

学校管理是合理的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的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学校管理的过程也应该成为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的过程。如何实现优质、高效的管理育人要求?笔者以为,学校管理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五抓”上。

一抓灵魂——教育思想的管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也是学校立校之本,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

首先应注意教育思想的融通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论纷至沓来。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教育理论,一个有作为的管理者,应该树立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思想,要善于捕捉和选择代表时代发展前进方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善于用独特的视角、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预见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生产”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学校教育思想管理的基本目标应定位于“服务”、“质量”、“发展”、“效益”等方面。其次是教育思想的校本转化。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学校中所有的生命主体都焕发出创新的活力。校本转化是学校教育思想管理的关键,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契合奋斗。

二抓氛围——文化精神的塑造。文化精神是教育的根,一个有文化精神追求的学校才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如果忽视了校园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积蓄与传承,那么学校教育就完全有可能变得苍白而乏力。

当年陶行知先生力行生活教育,就格外看重学校文化精神的塑造。他说:“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陶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陶和督促的力量。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这“熏染”就是一种氛围,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精神:和谐的人际环境,务实的求学风气,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研究氛围,高效的工作作风……既已形成,便是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师生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成功就是学校文化精神陶冶和教师人格力量熏染的结果。大凡一流的学校无一不是重视校园文化精神的塑造,让校园“时时、处处、事事、人人”都焕发出浓浓的文化光彩。学校管理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求同存异,不断培植、传承、扬弃、升华学校特色的文化底蕴,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融入师生成长的日常行为之中。要防止腐朽落后文化思想的侵蚀,注意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三抓基础——教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教师群体素质结构是办好学校的基础。一所学校不论校长多么精明,多么有能力,治校方案多么完备,设施多么一流,如果教师素质低下,这所学校是很难办好的。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修养,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能否得到适应性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已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财富》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的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教师自觉成长的环境,培养教师自我超越的精神,引导教师把职业作为事业去追求,使个人的“愿景”与学校的共同“愿景”靠近并融合。二是要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校本培训,把研究性学习和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途径。领导者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师的行动研究,与同事们一道解决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等问题,注意成果的总结与运用。三是强化“品牌”效应,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以骨干典型激活教师群体,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四是加强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创造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学习条件,为学校成员搭建学习、探究、创造、交流、展示、分享的平台。

四抓关键——管理策略的优化。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如何合理地组织学校管理的各种要素,有效地协调好各种关系,实现优质、高效的管理目标,这就涉及优化的管理策略选择问题。管理策略有其共性的东西,但不同的学校,或同一学校的不同时候,由于办学条件、文化底蕴、师生素质等各种因素的不同,选择的管理策略应是不同的。因此学校管理者不能去苛求一种包罗万象一劳永逸的管理模式,但应该与时俱进地追求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似管非管”的管理境界。

选择优化的管理策略是学校管理的关键。一是突出管理的人本化,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尽可能满足被管理者不同层次的自主发展需求,激活被管理者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实施民主参与式管理。二是强化管理的效能感,以学校教育管理效能的大小作为管理的出发点。由“管什么”向“怎样管才有效”的转变。三是注意管理的整体优化,启动学校内部管理活力,建构以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为支撑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四是提高决策的满意度,学校决策者要统筹兼顾,集思广益,实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并将灵活决策与理性决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决策跟踪,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偏差。

五抓生命——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学校必须以提高育人质量为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于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得须臾偏离。如果偏离了这个中心,学校将不成其为学校,将丧失其办学的生命和价值。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精神,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为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加强教育过程的全程监控,组建层层负责、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教育管理过程监控系统。学校从总体目标着眼,从个体目标抓起,使每年层级的管理子系统始终围绕目标的实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便于及时传递反馈信息,有效实施学校总体控制。当然,有效监控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障,离不开管理主体的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第三,始终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立平等、对话、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努力建构多样化、互补性、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四,发挥评价的诊断、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研究促进学生成长、老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教育评价方案。

此外,还有抓动力——深化教育改革,抓条件——办学环境的改善,抓联系——各种关系的协调等等,学校管理的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统一于学校教育管理的伟大实践活动中。优质教育呼唤优质高效的管理,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特别敏锐并善于把握的发现者,应该是随鱼游弋的大海,任鸟飞翔的天空,开启宝库的钥匙,直扶瑶池的云梯……

 

参考文献:

1、王文湛:《校长的定位》、《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12期。

2、徐立:《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4期。

3、关文信主编:《当代教育新视野》、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研究专题》、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文章:学校科研的价值与校本教研
下一篇文章:校本教研管理“十原则”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6]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8]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1]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2]
· 浅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53]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8]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1]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3]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