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解读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邱江陵
教育部于1997年在山西、江西、天津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2003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并于2004年在广东、海南、山西、宁夏实施。
一、问题(为什么)
原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单一――为高考服务。
1、以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必然导致把知识技能视为外在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
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
3、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简单划一,拒斥学生的选择;
4、课程实施过于倚重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课程评价的选拔取向“一切为了高考”;
6、高度集中化的管理。
本次改革的根本任务:改变“考试文化”、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课程体系。
本次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为学生的发展”,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二、基本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高中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前来。与时俱进。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第一. 高中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时代性体现的是变化性、发展性,基础性体现的是稳定性、连续性、独立性。
第二. 高中课程内容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与价值,并以次作为所有高中生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基础”。
第三. 高中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为每一位高中生的终生学习、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选择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选择性原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高中课程归根结底是高中生的课程。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为此,本次课程改革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国家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三、课程内容及结构
(一)结构
1、领域
学校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学生的学习范围。“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习领域的设定,避免了以彼此孤立的单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状况,使课程既关注学科群的内在联系,有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体现了高中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2、科目
科目既学科,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在学习领域统摄下的各个科目,不再局限于单科的逻辑体系,而是强调彼此间的关联,而且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向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回归。
3、模块
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意义有三:一是使课程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每一模块都是开放的,可选择的);二是使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为组织线索,便于学生从事探究学习;三是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绝大多数模块都要求每周学习4课时,半个学期完成,成绩合格即可获得2个学分。这便于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即便暂时学习某一模块失败,也可以及时得到补救。(同时安排4个科目或模块,学籍管理随之改变)。
(二)必修与选修
毕业要求:144学分。
必修:116学分。课程标准由国家制订。
选修I:22学分;选修II:6学分。由学校自行研制。
必修课有选择、有自由:由于采用“模块制”,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学生可选择先学或后学什么模块;可选择不同层次,层次之间也可以转换和衔接。
选修课的选择性更大。学校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出供学生选择的模块。“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三)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科目合计23个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19.8%。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四、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每个学生在入学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与之配套的,学校应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
五、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
六、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一是完善校本评价。即学校内部评价(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二是优化外部评价。即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三是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将高中生发展水平认定于高考适度分开,同时又要把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校本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有机联系起来,将有信度和效度的校本评价成为大学入学考试的组成部分(潍坊中考:教师诚信推荐)。
七、学校自主权
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走向分权”,即赋予每一所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选修课程的开发,学生选课制度,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分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评价制度(学习报告单、成长记录袋),课表编制,作息时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