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数学教学系列实践活动研究
[摘要]本文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紧密结合盲生特点,从尊重需要、开发潜能的目标出发,在盲校数学教学中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系列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盲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一、 问题的提出
视觉是人的重要感觉器官,也是人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盲生由于丧失或部分丧失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给他们整个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与正常人比较,视觉残疾儿童在认知途径和认知特点上与正常儿童都有较大的不同。事实表明,盲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力,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有些问题在课堂上难以克服,给盲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阻碍。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盲校教师开始试用新的数学教材。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教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数学教材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同时,新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基于对以上观点的认识,针对盲生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研究。
二、 系列实践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系列实践活动研究在整个盲校展开,教者先设计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再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一) 从单一的学课本中的数学拓展到学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注重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共同解决问题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让数学真切的贴近生活,让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也能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为此,在教学“利息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时,我们是这样做的。
1. 调查分析
我们设计了五道有关利率及利息计算方面的题目,在上一届的学生中进行测验,八个同学的回答情况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总正确率为45%,也就是总评分不及格,其中有两人全部答对,其余六人都有错误。教者对两名全对的学生再进行相关知识的追问时,学生则答不上来。
从调查情况分析来看,除知识的遗忘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是一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总评正确(人数)65322错误(人数)23566正确率75%67.5%37.5%25%25%45%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研究了新的教学措施。
2. 设计新的教学方案
第一步:带领学生去银行参观,观察银行的周边环境。
通过向银行工作人员的咨询,学生了解了不少有关储蓄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不少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存100元钱一年后能得多少钱等。
第二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主要是盲生和低视生间的互帮互助) 这一堂课学生主要掌握了如下知识:
(1)利率。利息与本金、利率、时间的关系,利息的计算。
(2)储蓄的意义,储蓄的基本步骤。
(3)银行各项存款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4) 发行国债的意义。
(5)“压岁钱”与“希望工程”和失学儿童。……
从教学情况看,这节课不但完成了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且教学容量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堂课的知识量。学生学到了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整堂课学生的学情激昂,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渗透了数学课历来难以实现的人文关怀。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一颗颗求知的心被激活了。
第三步:再次组织学生去银行咨询,满足求知欲望。
这次去银行的情形和第一次已截然不同,学生显然已掌握了不少相关知识,显得信心十足,他们在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还提出了一些很专业的问题,如盲人怎样来辨别钱的真假,学生没有身份证怎样存款,储蓄和保险各有什么优势等等。
3、评价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整堂课形成了实践—→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大教育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二)挖掘教学资源,促进认知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方法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而数学知识的学习,正体现了这一规律,即从具体对象的运算提高到用图表表示对象,进而提高到最终用符号表示抽象运算的阶段。而盲生由于视觉的丧失或大部分丧失,难以像正常儿童那样获得准确生动的形象思维,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盲校教师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盲生在触觉和动觉(即触摸觉)方面的长处来弥补视觉方面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如对刚入校的一年级盲生来说,我们为了让学生认识简单图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大量的生活物品作为学具,通过触摸实物—→感知数学模型—→抽象出相关数学图形的概念的教学步骤,在盲生头脑中建立数学图形的表象,进而发展盲生的形象思维。
再如在学习到“组合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时,全盲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因为在他们脑中缺乏物体的形象,从而无法理解运用哪些数据参加运算。这时,我们就想方设法让盲生在脑中先建立起事物的形象,形象思维畅通无阻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如图:
告诉了我们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整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我们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尝试:
1.读题,分析题意
2.实践操作
带领学生到操场,让低视生带领盲生亲自走图形,犹如用笔在纸上画圆,并不断用语言描述(现在走的是半圆,下面走的是长方形……)
通过实践,全盲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图形的表象,明确了长方形的宽实际上就是半圆的直径,计算图形周长时,长方形的两条宽不参加运算。 3.进行运算 这样的实践操作,既能使盲生牢固掌握知识,又能激发盲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唤醒了他们通过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的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沟通,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能力,完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求知的意识。
盲生受生理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社会的接触比同龄健全儿童要少得多,他们的数学知识大多来自课堂,靠被动接受来积累知识,难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因而在学习中缺乏探究精神,难以形成知识的整合拓展,从而影响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让盲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让盲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知识时,我们采取了如下步骤:
1. 从盲生生活实际导入,展示“最喜欢的物品调查表”
(通过引导盲生讨论发言,教师即时把项目、数据输入表格)物品名称一件物品的价钱几件物品一共需要多少钱 (元)布娃娃20360溜冰鞋1202240肯德基套餐20240……………………(1)结合调查表,教师概括出单价、数量和总价。 (2)观察调查表,找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说明:从盲生实际出发,亲切自然,盲生积极参与探究,轻轻松松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基本数量关系式。)
2. 适时质疑,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教者为盲生设计在课堂里“逛超市”,通过语音提示、模拟操作等各种方式来完成各道题目,让盲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盲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盲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具体过程略)
3. 设置问题,回到实践,应用知识
盲生由于生理障碍,他们的生活范围基本圈定在学校与家庭这两个环境中,对于住校的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对学校外的事物只能耳闻不能目睹,他们平时的生活用品、春秋游时的食品等全部是由老师代办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知识后,我们带领学生去超市,通过实践来应用知识
(1) 设置学习任务,把一周内所需的生活物品写出清单,估算带多少钱。
(2) 到超市购物。
(3) 把所购物品的名称、单价、数量、总价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4)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说明:通过实践、制表、讨论等形式,不但让盲生能把知识学以致用,而且依靠知识,接触社会,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
三、 系列实践活动研究的主要结论
通过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究,形成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
(一) 盲校数学实践活动克服了盲生由于视障而带来的学习困难,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盲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亲自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弥补视觉缺陷并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盲校数学实践活动依托盲生认知特点,最大限度的尊重了盲生需要,为盲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盲校数学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盲校教师应把自己主导下的课堂教学建设成让盲生交流学习心得,整合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果,形成学习能力的新型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盲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沈呈民主编《小学数学教育科研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丁锦华编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