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学会一等奖作品
浅谈优化语文教师思维方式的方法
万州区走马小学 童洪新
摘要:教师思维方式是教师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想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效果截然不同。这就让人们认识到:教学课堂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所以语文教师如何优化教学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维方式跟上和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成为本文的探讨重点。本文主要从教师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和对教育价值的认识等方面来谈谈优化教师思维方式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方式,重要性,优化方法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作为观察事物、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这里的优化语文教师思维方式是指:使语文教师简单的、定势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向开阔的、富有独创性的现代化思维方式转化。简单的、定势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体现为一种禁锢于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注重知识积累过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简单理解。教师醉心于自己的教学方程式,不为学生着想,课程生成刻板、僵化、作秀。而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则体现为一种开阔、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课堂生成富于趣味性、独创性,能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把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毫无异议,简单的、定势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向现代化的开阔性、独创性思维方式转化是一种必然性。
一、思维方式转化的重要性
教师思维方式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想方法,教师能力和教学绩效。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能反映其教学的思维方式。审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和教学成果,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无不与陈旧落后、狭隘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一些卓有建树的优秀语文教师的独特新颖、富于创造的教学经验也无不源于独特新颖、富于创造的现代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可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案例1】(见习一老师的课堂片段)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大家一起读课题,然后默读这首诗,找出自己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句子。生:(无精打采的地打开书开始默读)师:(板书生字:荣、枯、烧)大家都有哪些字不会读的?生:没有。师:好,同学们都很聪明,我们再来读一下黑板的生字,再齐读这首古诗。生:(大声地读生字、古诗)师: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案例2】(一高级教师的《草》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老师请以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好的!(生背)我女儿真能干,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的哥哥,你该怎么说?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好吗?师:哪一首?生:《草》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师:反正都有一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生:一岁一枯荣。(继续背完)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的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好,背什么诗,什么时候学的?生:背《草》,白居易写的,今天上午刚学的。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哇?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是第二年又长出新芽!师:哦,我明白了,背吧,(摸一摸学生的头,学生背。)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懂?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隆”?(众笑)生:不是“一岁一窟隆”,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师:好,大家给点掌声!现在我是你的老师了,咱们来握握手,你演得很好,老师欣赏你!
经过两个课例的对比,可以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案例1】老师也抓住了教学目标,教给学生知识,但是课堂的生成是古板的,没生气,学生学得也没兴趣。【案例2】老师寓教于嬉,寓庄与谐,把课堂戏剧化,加大了检查和语言交际表达训练的力度,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的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我们现代老师应该追求的课堂生成。所以,我们若要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成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就必须把教学思维方式放在趋于广泛的全面发展的超前位置上,现在语文教学需要一支现代化的语文教师队伍,现代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化思维方式。
如何才能使简单的、定势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向现代化思维方式转化呢?即优化语文教师思维方式的做法,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优化方法
2. 1增加知识积累。
知识是决定思维方式科学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最基础部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是在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和升华形成的。知识面越广,思维就越宽,视野就越远,见解就越深刻,分析就越透彻,教学水平就越高。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要求学生从传统的学科知识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对待知识发展、增长和应用问题。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一人一学科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而注重专业知识的多层复合性。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是终身学习者,他必须具备学习的信心与能力。二是知识的广博性,语文教师知识必须日益广博,这是语文教师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三是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知识本身是为了利用知识而非积累知识,要最大限度地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四是知识的更新性。要不断地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性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其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任何思维都以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没有相当的知识作为储存,独特的创造性就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应该积累广博、深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方能活跃教学思维方式。
2.2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研究
好的思维方式需要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师思维运转的重要理论。下面我将从课程性质(即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课程生成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研究教学理论对优化语文教师教学思维的重要性。
2.2.1 课程性质——切实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里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关注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里的“人文性”指的是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说二者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但在教学一线,将二者剥离大有人在,以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缺乏有效整合。如【案例3】曾有一老师上《景阳岗》的公开课,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结果怎么样?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说话这些基本环节,教师以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列表,发言,模拟打虎,讲水浒故事,热闹非凡,媒体软件拓展迁移,德育渗透,应有尽有。细分析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教者在处理三维目标时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对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下力不小,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照顾却难觅踪影。诚然,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切只围着双基(知识与能力)转,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知识与技能作为铺垫的,没有基础,我们又何以奢谈升华?
在语文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思维的外壳,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语言进行感悟、理解和表达。在此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能力也获得提高,可见,就是语文教学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语文教师而言,需要强化这种整体意识。以致能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适当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只有把三维目标确实贯彻到教学课堂中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思维方式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2.2.2教学方式——正确地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背后是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和创新意识。然而在一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案例中,有的课堂有了自主学习的环节,可一旦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么草草收兵,要么袖手旁观。有的只为合作而合作,也有的探究内容单一化,只停留在“理解语言”的层次上。如【案例4】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岩”字怎么记,学生说:“岩”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山”字头,下面是“研究”的“研”字去掉“开”字,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又有一学生说上面是“灿烂”的“灿”字去掉“火”字,下面是“碉堡”的“碉”字去掉“周”字。如此的探究,表面看,学生是很活跃,然而,从教学的整体和教学有效性看,这样的教学意义有多大?价值又有多大?其实,正如课改专家所言,探究教学与接受学习本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是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文化”取代“应试文化”①而且,每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符合探究的内容和那些无需探究的问题,牵强的探究只会带来探究的庸俗化。因此,我们应当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价值取向。“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其前提是学生对主体的自我确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定的课程载体,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他的文化背景、情景、态度、价值观形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所以正确地引导学生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模式的转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体现现代思维方式的优越性。
2.2.3课程生成——明确教师在动态生成课堂中的角色
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同时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和开阔的思维。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程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该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辩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到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所以说教师在动态课堂生成中应是学生思想火花的激发者,价值取向的引导者,同时教师也是活跃课堂生成的智慧领军者。如【案例4】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这张纸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生:这是一张白纸。生:这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生:这是一张上面没写字的纸。(学生的发言出乎预料,教师感到他们说的很不具体,看来,学生不会观察,可能对什么是观察都不清楚。于是——)师:我问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观察?用一句话说说。生:观察就是看东西。生:观察就是仔细地看事物。生:观察就是认真、仔细地看。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他们三个中有哪个字是相同的?生:是“看”。师:对,再问问你们,什么叫“看”?生:看就是“瞧”。师:那用什么“瞧”?生:用眼睛瞧。师:我明白了,你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瞧事物。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师:(开始升华)好,就用你们的观点,我们一起继续用眼睛观察手上的这张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生:是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的纸。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生:没有。师:接着用眼睛仔细瞧,纸的四边一样吗?生:不一样。有两边是齐的,另两边是毛边。师:对,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生:也没有。师:你们把纸放在眼睛前平视,又看到了什么?生:这张纸成了一条线。师: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这张纸是薄纸。师:虽然你们刚才也用眼睛看了,为什么看不到这些?生:因为看得不仔细。生:因为没有平着看。师:就是啊!用眼睛也要变换角度看,才能有新发现。师:(继续升华)请同学们拿起这张纸,用手摸摸,发现了什么?用一个词表示。生:平整。生:平滑。生:柔滑。师:这些感觉是眼睛看到的吗?生:是用手摸出来的。师:你们再用手抖一抖着纸,出现什么了?生:听到“哗啦哗啦”的响声。师:这纸声是用眼睛看到的吗?生:是耳朵听到的。师:你们闻一闻纸(教师事先在纸上喷了点香水)。生:啊!真香!师:用词句形容形容。生:一股茉莉花香扑鼻而来。师:这香气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吗?生:是鼻子闻出来的。师:(再升华)如此看来,观察只靠眼睛吗?什么是观察?你们有什么新看法?生:观察是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听,用鼻子闻事物。师:(升华)有进步,还需用脑想,有时还得用嘴尝、用脚踢呢!这眼、耳、鼻、嘴、手……都是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概括?生:器官。师:对,那是什么观察?生:观察是用多种器官了解事物。师:(升华)人的器官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观察、认识事物的有力武器。接上上面说的,多角度、多器官协同了解事物才是观察。从课例可知,教师只有明确自己在课堂生成中的角色,才能告别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2.3正确地认识教育的价值。
人是作为生命而存在,而学生是作为未完成的生命而存在,从完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未完成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需要教育。然而,只有那种真正关照生命的教育,才能成为延长生命的基础。德国学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不是为了传递,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②关注学生的生命就应当明白,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提升他们的整个生命质量。杜尔克姆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不断增多的知识,而是而是在他们那里形成一种深刻的状态,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在医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面前进。③这就需要教育者摆脱技术的理性束缚,注重对人精神生命的培育和提升。
终上所述,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好的思维方式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积累、理论水平和教育价值的认识,所以,优化教师思维方式应从教师的知识积累、理论水平和教育价值认知这三方面抓起。
余 语
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说为人师表,不但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典范者。这是孔子对为师者的要求。这一古训在当今仍然受用。学高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同时对教育教学内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身正要求教师要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治学精神、良师大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人师表不易啊。然而古往今来,为教育事业献身之楷模不乏其人,如陶行知:“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昌济:“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华罗庚:“心甘情愿当人梯,鞠躬尽瘁育英才。”他们的丰功伟绩激励着后人不断地去开拓教育事业。作为一名师范生,虽不敢与前人比肩,但笔者希望以后也能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微薄之力,所以极钟情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探讨。
注释:
①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 .比较教育研究.2005,22。
② ②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③[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M] .陈毅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3。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肖光畔,问题教育[M] .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5]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 .湖南:岳麓书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