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学会一等奖作品
训练基本功“读”出语文味
万州区汶罗小学 邓怀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古人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学生就很难从文章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就不会从文章中汲取营养。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字斟句酌,“读”具匠心
小学语文的课文朗读要精心设计,具体指导,读出层次,既训练语言文字,又渗透情感、熏陶意志。
熟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学生内化自己的感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朗读,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如《草原》一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意境。
诵读:学生外显自己的行为,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升华自己的语言。如《观潮》一文中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学生入境入情地诵读,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他们对美的共鸣,使他们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书声琅琅,“读”树一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针对不同的课文及不同课文的内容变换朗读的形式,促进学生在朗读上有方可循,有法可依。
1、比较朗读。
在朗读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合理的添减词语反复朗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文本的“弦外之音”。如《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笔者巧妙处理:一是减词语,去掉对话间的旁白,采用分角色的办法让学生直接读他们的对话。这样朗读,可以感觉到周瑜对诸葛亮的步步进逼,诸葛亮对周瑜的从容应对;二是添词语,如周瑜(明知顾问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不假思索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步步进逼地)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这种读法,很鲜明地突出了人物性格,同时又让学生很顺利的走进了文本。
2、体验朗读
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罗丹左右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朗读这样的段落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内心处激起共鸣,就能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神韵。
3、想象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如《三个儿子》一文中“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要想让二年级的孩子把这两句话读出效果,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象后,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位母亲提着沉沉的水桶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连走路的脚步都不稳的画面,“可重啦!”、“直”的语气就跃然而生。
4、情境朗读
在学生读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手段(音像、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阅读、感知、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有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他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再现了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的恢弘,作为“博物馆、艺术馆”的宏伟与珍贵,再悲剧般的转到现今已成灰烬的圆明园遗址,让学生仿佛亲眼目睹了圆明园的毁灭,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读“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时,学生读得抑扬顿挫,酣畅淋漓。 三、韦编三绝,“读”占鳌头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教师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朗读时先标出重音符号,这样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这几个词,再朗读时学生就容易将青年观察金鱼的入神着迷读出来。
2、选重点句段指导朗读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3、析标点符号指导朗读
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读之前,问学生这段话中有什么符号?该怎么读?这样当学生朗读时就注意了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普罗米修斯的大义凛然、坚定便通过读展现出来。
4、善个性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朗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的技巧。有位教师教学《凡卡》一课时,她指名学生读结尾段,也许是听课人太多的缘故,这位学生有点害怕,所以读的声音很小,后面听课老师几乎听不见。面对这种窘状,这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读得比较慢,声音也比较小。不过,正好——我们不要打搅凡卡,让他在梦中得到短暂的安慰。来,我们像这位同学这样,大家轻轻地读……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话语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读的质量就有了提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忌讳的一是整齐划一,不要动辄要求学生,让我们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因为学生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对于同样的文本,感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呵护学生的个性成长。二是忌讳中途打断学生的读书,破坏学生读书的整体美。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朗读理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 朗诵训练指导[M]. ,2006
2. 黄岁治.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J]. 小学教学研究,2001(12)
3. 顾莉丽. 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