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万州区教育学会一等奖论文公示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变革课堂教学,提供课堂效率,培养新型人才。几点体会: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从整体上感知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培养能力;拓展知识,扩大视野。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情景 兴趣 感知 能力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高中历史教学战线上奋斗。尽管新课程改革之风吹了一茬又一茬,教材版本换了一套又一套,课堂模式换了一种又一种,但是改革之路还很长很长……,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些陈旧落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多地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变革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从整体上感知教材。
历史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掌握的往往就是一些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抓不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找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感知教材。
(一) 引导学生学习目录,了解教材体系。“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表象后,实际存在着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纬线。”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不仅能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过去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历史很费劲,复习了不久就会遗忘,其实,是学生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环环相扣的发展趋向,他们掌握的就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教会学生把握基本线索,可以使得散乱的知识点变得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循。所以我们在每学一本教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目录,了解教材体系,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比如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 以下同)“反映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1、4、6、7主要介绍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1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专题4属于中国近代史,专题6、7属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专题2、3、5、8介绍了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2属于世界古代史,专题3、5为世界近代史,专题8为世界现代史。通过对目录的学习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整体上感知教材,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引言,把握单元体系, 揭示阶段特征。比如 我们在学习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引言,前两段通过对比同一时期的东西方的发展状况,揭示了近代中国遭遇侵略的背景,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大规模的战争,引导学生在引言中找到;同时近代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引导学生在引言中找到中华民族抗争史实。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个单元要学习哪些内容,在头脑中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学生还明白了近代中国人民就在不断地反抗列强的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阶段特征也把握了。
(三)加强基本史实的学习,挖掘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体系最基本的单位,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等,要求学生能准确记忆。很多同学在考试中因为史实记忆不清或者理解不准,错选或者错答。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基本史实之间的联系,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比如我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首先叫学生迅速的通看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知识体系:第一目录——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通过光荣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二目录——议会权利的建立和第三目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讲的是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改革是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在具体讲解相关的史实。
总之,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不是孤立分散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加强学生记忆、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历史课,一些同学认为是边缘学科,思想上不大重视,态度不太端正。因此,在引入课题时,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怎么样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结合时政热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还是十分关注和关心的,也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们在引入新课时适当的引入一些大家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时事政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正值11月4日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获得胜利,开始掌控国会,网上对这一热点评论很多,如对奥巴马政府外交的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等等。学生们对这一热点很关心,于是我在上课开始的时候,首先发问:“美国总统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奥巴马,我再问:“你们知道美国总统是怎样产生的吗?大家都知道在11月4日,在美国的中期选举中共和党获得胜利,掌控国会。于是就有人在议论将会对民主党人奥巴马的外交等等产生影响。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们听到了为什么就有些不知所措了,一副很茫然的样子,我落井下石,再次发难:“美国国会和总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美国的政党政治又如何?”同学们都说不知道,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引入课题,“要想知道这些,请进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学习”。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节课我围绕学生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提问,从开始到下课铃响起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其实,现在网络发达,同学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适当得引入一些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二)历史故事引入课题。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历史课理论性太强,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描述得过于简单,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在课上能讲一讲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者介绍与之相关的的电影电视,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讲了解的历史故事、历史电影电视剧,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比如我在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时候,我一走进教室,发现很多同学昏昏欲睡的样子(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如果按照以前设计的先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入新课的话,这堂课肯定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千古一帝——秦始皇你们熟悉吗?” 同学们一听秦始皇,就想起了看过的有关他的电影,七嘴八舌的说了一大堆,如:《神话》《秦颂》《古今大战秦俑情》《英雄》《荆轲刺秦》,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于是我又问“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呢?”带着问题把同学们引入到课堂。历史故事很多,电视电影也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历史小故事,或者介绍有关的电视电影,既可以拓展知识,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充实课堂。
(三)歌曲引入。历史课一般在下午上课的时候多,很多同学中午因为要忙作业,没有时间休息,所以在下午上课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的,疲惫不堪。因此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音乐,有助于改变课堂气氛。比如我在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时,先让学生齐唱《春天的故事》,打破教室沉闷气氛,迅速激活学生的大脑,然后就歌词提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抖擞的精神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反映时代特征的歌曲很多的,所以我们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听一听或者唱一唱相关的歌曲,用其中一些经典的的歌词引入课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然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要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激趣是为了把学生带入课堂,目的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培养能力。
每一课都有很多的知识点,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花同样的时间,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每课都必须确定该课的重点和难点,不能面面俱到。怎么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
(一)老师要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当时时政热点或者一些长效热点问题,确定该课的重点,结合学生水平确定难点。老师在备课之前,必须明确该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是学生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备课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忌在备课中的盲目性。
(二)老师要根据该课确定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到恰当的方法讲解重难点。
1、借助材料有助于重难点突破。历史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结论性的语言,缺乏相应的历史材料论证。其实历史研究,重在论从史出,不是缺乏根据的乱说。因此我们在讲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适当的用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和习惯,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比如我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学生很难理解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我除了分析英国的国王、首相和议会的关系外,还用了某议员的一段话: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外,能够做一切事情。帮助学生理解。
2、运用比较法突破重难点。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按规律列出比较点,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比较鉴别的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比如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与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的比较,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比较,既掌握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又把握了代议制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世界文明是多元的,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由各国的国情决定,不应强求一律。
3、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帮助突破重难点 。插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材料的一种,是相关历史事件的佐证,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复杂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材重难点的突破作铺垫。比如我们在学习“垄断组织的出现”一目时,“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讲的就是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常识有限,教材说得太笼统,学生对这句枯燥的语言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教材配了一幅插图“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漫画)”,一目了然,化难为易,学生迅速明白了垄断集团对政治生活的干预。可以说这一插图正是教材深层次的隐性内涵所在,也是编者插图编配的意图所在。
(三)设置问题。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问题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拓展知识,扩大视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科书的版本众多,高考出题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所以高考题不会拘泥于教科书及版本的差异,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是大量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论证能力。比如2014年重庆高考试题选择题第2、3、5、6、11题没有高中教材依托,主要考查完整、准确地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走出教材,提供大量的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施展才华机会,从而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历史必修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