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分析初中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对策浅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在培优的同时,无时不刻不在关注一些特殊群体,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因为这是关系着我们教学成绩的提高,关系着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成败,关系着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重大问题。
所谓“学困生”,故名思意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而在农村初中的地理“学困生”,更是数量惊人,据调查统计,且多为门门功课都较差的学生,科科都是“学困生”。对于语数外等学科都不感兴趣,学习起来都困难的学生,当然在记忆和思维分析方面能力较差,那在学习地理时也同样会有障碍,从而成为地理学科的“学困生”。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实施特殊的教育手段,将其从非正常的状态,拉回到自然发展和教学情景的正常状态。故而必须对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进行认真地分析,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1、对学科的认知偏差
认为地理不是中考升学学科,即人们常说的负科,认为既然地理学科成绩的好坏不影响升学成绩的高低,加上本来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语数外等中考学科的学习压力太大,何苦还花时间花心思去学习呢?这是众多地理”学困生”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地理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而学生一但对学习地理没了兴趣,他们就再也不会惦记学习了,从行为上已不再拥有积极努力的学习劲头。这是许多地理“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3、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较差
这些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记忆力只停留在形象记忆方面,思维的概括性和独立性都有待于开发,不会记地图,不会记地名,不会分析总结,不会联想,难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又缺乏坚强的毅力和稳定的进取心,一提到地理学习头脑就犯晕,不知从何着手,不会学习,从而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和进取心,这种种原因越积越多,极易令这些学生成为地理“学困生”,这也是这些“学困生”学习不良的直接原因。
(二)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1、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农村学生家长往往缺少文化底蕴,不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关注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还有一些学生家长,一味地依靠学校教育,认为孩子在学校后,教育学生就只是教师的责任,家长可以什么都不闻不问,因此对子女的教育放弃、推诿责任,漠不关心,学生也就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另外,据对农村地理“学困生”的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多为单亲家庭或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学习、思想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帮助,缺少关爱,性格孤僻,是非观念差,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成为“学困生”。还有一些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在长辈的溺爱中不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自由,这些学生在长期缺少家庭的正确教育下,这势必造成对孩子教育的不作为,漠视孩子的人格缺陷。
2、学校老师的教育误区
素质教育虽然在农村中学搞得轰轰烈烈,但受中考指挥棒的指挥,偏重升学科目,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地理等学科的行为,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中小学教育脱节,中学科目太多,学习压力太大,又缺少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再者多数农村初中硬件设施落后,既无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模型,又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地理课堂教学抽象空洞,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地理学科的轻视,使教师专业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提高,更有的农村初中至今仍无专业的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艺术,枯燥乏味,从而至使学生厌烦老师,丧失学习兴趣,这是导致地理“学困生”形成的又一根本原因。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不仅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也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不良温床。而农村的社会环境本来就是思想文化的薄弱环节,其社会风气尤为重要。但当今遍布社会的网吧、游戏厅等成为学生不思进取的隐形杀手,网瘾成为“学困生”形成的又一大毒瘤。而那种地理无用论更是在农村普遍流传,对学生学习地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农村地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教师、学校的教育转化策略
1、以情育人,育人育心
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教学,利用以诚相待、循循善诱、亲切自然、入人入心的课堂教学,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
2、以趣诱人,寓学于乐
作为地理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地运用音乐、有趣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身边的地理、恰当的课堂活动,以及走出教室等教学手段,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完成心灵渗透,使这些“学困生”重新喜欢上地理,并能主动地学好地理。
3、以导为主,循序渐进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由“旧知”导入“新知”,由“具体”导入“抽象”,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问题和课堂练习,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地理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
4、以扶补救,因材施教
针对地理“学困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分层次教学,让他们反复理解和训练,从中对其不正确的学习行为和方法进行纠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更多地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更要面授机宜,多多指导。这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成绩。
5、以褒强化,成功励人
教学中,多为“学困生”设计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适时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表扬和鼓励,并且不但要赏识他们的优点,更要赏识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在赏识中发现自我的优点,欣赏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6、转变观念,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针对各农村学校对地理学科的轻视,地理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欠佳等情况,各学校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应意识到教育学生学好初中地理是初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为将来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作为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多主动地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让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使课堂生动形象,让学生从好学到学好,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减少地理“学困生”的出现。
(二)家庭、社会的教育转化策略
1、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孩子的学习习惯也是父母给奠定的。 比如,孩子几点放学,几点到家,到家后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又怎么办,家长给孩子立下规矩,并要求孩子遵照执行。家长在考察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不能有主科和负科之分,要给孩子强调门门功课都很重要,现在学习的所有学科知识都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要认真学习和好好掌握, 会在今后的学习和时候中有用的。这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2、关注问题所在,悉心开导扭转人生
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其关心倍致,入心入理地开导,呵护有加的关爱,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在赏识中走向成长。
3、家长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共育新人
“学困生”往往有反复性,因此,家长应与学校、社会构成合力,多沟通,互相协作,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学困生”。
总之,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除了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因素与转化“学困生”有很大关系外,教师本人是否热爱地理教学、对地理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学科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本人是否能从地理知识及地理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因素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十分重要。一位好教师不但能使优秀生更加优秀,同时能使后进生不再后进。只要我们时刻把这些“学困生”放在心中,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能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主要参考文献:
《天津教研》2008年第三期
《教育改革》2009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