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学科教研 >> 初中教研 >> 初中地理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初中地理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体会       
初中地理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体会
[ 作者:万州区国本中学  胡 娟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952 | 更新时间:2012-8-18 | 文章录入:周月英 ]

 

初中地理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体会

 

摘 要: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常常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总是无精打采,考试时脑袋一片茫然。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而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课堂教学;兴趣;地图;多媒体。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如果就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岂不是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吗?再说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想就我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我自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一些认识。

一、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是一门“非中考学科”,学校不重视它,老师不愿意认真教它,学生不愿意认真学它。人们一提到“初中地理教学”,往往就片面地理解为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一提到“考试”,往往就片面地认为“就那么回事”,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地理学科的自然性和人文性,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应有的地位,对高中地理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才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二、课堂教学是转化的主战场。

(一)注重课程的导入。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至关重要,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是能否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精美得体、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形成教学高潮。

1.承上启下,巧布疑阵。

 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一种新课导入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同时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高潮。例如:讲解俄罗斯可以这样来引入,挂世界政区图,提问学生:“亚洲已经讲过哪些地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指出哪些地区还没有学?这样来引入俄罗斯的讲解,同时也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俄罗斯国面积辽阔且地跨两洲。

  2.巧用诗歌,创设意境。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语言优美,意境丰富,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因而恰当地使用诗歌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例如:讲初中地理第二册“东南亚”一节时,我用陈毅的“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这一首诗来引入对东南亚山河城市的讲授。

(二)应用多媒体突出重点,降低难度。

地理学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转化学困生,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1.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采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可加大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等图幅,可制作成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这样,既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2.化静为动,便于理解。

在地理教学中,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发挥了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把“大陆漂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化远为近,生动逼真。

地理课堂教学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但在CAI课件里,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在《地球的运动》课件里,插入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提高学生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宏观、生动的效果。

(三)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知识直观化。

地理这一学科包罗万象,有的知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将呆板的、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记忆符号,便于学生记忆。比如:讲授中国政区这一节内容时,大纲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它们各自的轮廓,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因此可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单位编成歌谣:两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再将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形象化,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轮廓似一个十字形,广东省的轮廓似一只大象的头部,陕西的轮廓似一个葫芦,黑龙江的轮廓似一只展翅的鸭……,总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再设计一拼图游戏,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本人要求学生每人买一塑料拼图,并要求他们将上面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涂掉。在拼图比赛时增加边拼图边说出该省的简称和省级行政单位的环节。这样比单纯的拼图比赛更具挑战性,学生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通过活动学生很快熟悉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简称及省级行政中心。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和形成,还可以帮助记忆。

(四)结合身边的现象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以应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200805121428分前后,学生午自习期间,师生感觉到桌椅有抖动,感觉像是地震,随后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到空旷地带。当震感过后,学生回到教室后本人立即要求学生翻开初一课本重新学习有关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日本这课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由于本地从未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因此本地人对这些知识较缺乏。并进一步指出从全球来看汶川地震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防震的自我保护应急措施的必要性。

(五)运用好地理课本中的地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1.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2.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山脉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山脉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三、课外多方协作是转化学困生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

丁有宽老师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由于自卑心理沉重,怯于接近老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关心他们,鼓励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教师问答。俗话说: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功。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尽量避免教师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二)改变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43分,这次得了4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总之,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轻松学好地理,都可以称之为好的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以他山之石来攻我之玉,使课堂内外能够生动活泼而具体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转化学困生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2]《制做幻灯片》重庆师范大学主办。

 

上一篇文章:浅谈农村初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万州区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57]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54]
· 区2017年初三数学复习研讨…[77]
· 重庆市教科院赴渝东北开展…[78]
· 三月桃花映江南  八方专家…[78]
 
· 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在…[1124]
· 初中物理毕业复习研讨会在…[1106]
· 初三英语研讨会资料[1206]
· 全区中考政治复习研讨会在…[1054]
·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1600]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