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哪些主要条件才能适应《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
问题:
《文化生活》模块资源丰富,涉及面广,在理论上给人的感觉又不及其它模块系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针对这些特点,你认为教师应具备哪些主要条件才能适应这一模块的教学?
回答:
首先,我们感受《文化生活》这门课程的系统性,说到底,要读懂它究竟是一门什么课程。为此,一是要明确一个前题:课程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问题,就是它没有相互对应、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的学科背景。二是要确定一个原则: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实质上不是课程应该合乎什么学科的“系统”,而是课程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科。惟其如此,着眼于基础教育领域中学科课程的定性,它必须合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建构课程的目标体系,既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主旨,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规范;又要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入手,通过辨析各种突出的文化生活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关基本目标及内容目标的具体规范,请参阅本课程教材介绍的相关部分)这是我们认同课程系统性的基本思路。其次,课程不刻意塑造所谓“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漠视其应有的、内在的、合乎思想政治课性质的教材体系及其建构方式。恰恰相反,正是在建构全新教材体系方面,包括体例规范、逻辑结构和内容目标,我们可以说,本教材表达和呈现内容目标的方式,更有独到的创意。概而言之,就是“形散神聚,杂而不乱”。对此,可参阅《文化生活》教材介绍的有关说明。这是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系统性的方法论基础。第三,在教学的全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对应的文化概念,这是本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对此,可不必过于在意文化分类和分层的界别及其有关概念的定义;教材也一概没有采取定义的方式予以表述,刻意不把概念定义的陈述当作教学目标来要求。但是,不要求死抠概念的定义,并不等于放任概念的运用。根据我们有关文化概念的说明,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对应、或并行、或包含,都要注意不同的概念、术语有着不同的语义,使用概念、术语应力求得当,不出现偏差。采取这种“淡化定义”的方式,目的在于化解因“抠概念”、“背定义”而导致的许多难点,其实就意味着在具体操作中寻求“突破难点”的有效办法。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判断应该来自于实际能力的表现,显现于对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如果树立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对许多以往看似难点、疑点的感受就会迥然不同,也就不必一味依赖理论上的“深挖洞”了。第四,如果说抓住重点的要领是围绕“观点”选择“讲点”,解破难点的要领是采用“淡化定义”的方式来形成正确的概念,那么两者的实施都要借力于“辨点”的操作。所谓“辨点”,就是具有辨析意义、值得辨析、能够辨析的“讲点”。我们讲“关注过程”,实质上就是注重辨析的过程。把握辨析,一是要优化辨点的选择。生活中处处有“辨点”,但对于课程来说,并非所有辨点都是有意义的或具有同等意义。所以,确定辨点,需要优化。二是要讲究辨析的设计。这在教材中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确定型的(如荣辱观);一种是不确定型的(如诸多文化现象)。但无论哪类,都要有合乎现实生活逻辑的引导,力求使思维活动具体化,而不仅仅是学科式的演绎或归纳。这种设计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就是所谓“活动框”,它本身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与教程相随相伴、一以贯之。但引导辨析的设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题不同,要求也不同。三是要慎行辨析的操作。注意把握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关系;掌控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处理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最后,总揽教材“资源丰富,涉及面广”的特点,围绕观点、服务观点,是我们确定重点、选择“讲点”的根本依据,也是优化“辨点”的根本尺度。面对所有问题,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是讲观点,理论阐述的部分不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二是讲过程,现象解析的部分,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