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构建和谐校园
——龙驹中学的人文情结
李 勇
每所学校都肩负着教育使命和文化使命,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也不例外。万州龙驹中学位居渝鄂交界的万州南大门——龙驹镇,渝鄂高速公路、“318”国道及谋道河经过这里,是万州一所典型的边陲农村学校。近年来,在克服办学条件艰苦、生源差等困难的同时,学校没有忘记自己所承担的教育使命和文化使命,一手抓科学管理,一手抓学校文化,走出了一条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和谐教育之路。
牢记重托理清心路
2010年7月,年富力强的原万州区塘坊初中校长罗族诗履新龙驹中学任校长,远离万州规划的新城区,来到偏远的边陲小镇,罗族诗曾经彷徨过,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罗族诗背着亲人、同事大哭了一场。把眼泪擦干;罗族诗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从一所农村初中校’长走上高完中学校的领导岗位,除了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托,也是对自己人生一次新的挑战。在履新后的短短一周,罗族诗全面了解了学校所面临的种种境况,随即,三个.近期目标在脑中呈现:改善师生生活质量、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向社会求助,向上级求援。一个暑假,他只休息了三天。一个暑假,罗族诗向社会募捐了200套办公桌椅、募集助学资金10万元、计算机10台,争取了800套课桌凳。近期投入 20万元的校园文化工程也正式竣工。
物质的困难是暂时的,最难的是人的工作。班子之间,干群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和周边群众、单位之间,都存在着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尖锐的问题就变成丁摆在现实面前的“其乐无穷”。
罗族诗给自己定了三步走的计划:首先是针对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同事,一是出于尊重,二是希望得到他们工作上的支持。其次是所谓的“顽固派”,在工作上不够卖力,怨言又多,这群人不利于工作展开和学校的发展,力求稳定他们的情绪,努力让他们明白眼前这份工作确实值得珍惜。再就是实力派,工作踏实、肯干并有实力的这一群入,是学校的生力军,要做好他们的激励工作。
人顺则百事顺,一年时间,在罗族诗为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龙驹中学再次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一所农村学校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科学规范制度管理
学校树立了“三个不一样”,即干和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颇具文化底蕴的干好干坏不一样为导向,建立了四大运行机制:目标导向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反馈矫正机制和监督规范机制,逐步使管理越来越有序,越来越科学。
在目标导向机制的引领下,学校构建起教师成长的不同模式。依托这些模式,青年教师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成熟教师带年轻教师制度;教科研也实行以老带新,建立奖励机制不断勉励教师群体。为了解放教师思想,学校请来教科所等各方面专家为教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派出领导和教师外出考察,拜师傅,结对于。在一次次“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中,老师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敬业精神和教育教学能力也不断增强。
教师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学校主张简化关系,细化工作,各个部门都要给相关教师考核评价,评先选优风清气正,水到渠成。
科学、有序的管理来源于不断地反馈矫正。常规管理中学校实行日公示、周通报、月考评、学期量化等制度。教学管理狠抓堂掌清、周周清、月月清;还在学校领导中推行反思日记制度,当日反思当日工作,并设计第二天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注学生爱满校园
以前,学校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部分升学有望的优等生,这种现象近年来得以转变。
2011年,学校大力推行“全员导师制”。所有的一线教师承包全体学生,全程B艮踪,定期谈话,了解、疏导、引导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唤醒爱心,用智慧点燃智慧。学校的目标是——从最后一名抓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放弃!
“导师制”定位于“人生成长导师”,对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创造性地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管理理念。在机制上,“导师制”的实施实现了教书与育人并重,践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个体,个性教育”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学校“爱满校园,爱心育人”的文化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全员导师制”使师生共赴心灵相约的盛会。对每一位学生,老师都敞开心扉,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精神丰富、智慧绽放、向乐向美的人。同时,教师们也收获着来自孩子们的爱,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独有的光荣与自豪。学校坚信,老师不放弃学生,学生就不会放弃自己。
“全员导师制”让所有师生的心灵都有了家一般的归属。
办学目标指明方向
在办学目标上,学校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群体:要求有教育思想(独立的见解)、有教育风格 (独特的魅力)、有教育能力(有精神追求)。对学生群体:要求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能写会画。
罗族诗向记者阐述了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含义: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基。幸福人生的基石则是完整、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入文情怀的培育和人文修养的陶冶。学校期望孩子们不仅会考试、有技能,而且能够深入理解人生与社会;不仅经济上富足,而且精神上愉悦,有胸襟,存大志;不仅能生活,而且懂得生活,会生活;不仅能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能够心怀人类,报效祖国。
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切实抓好高中新课改和初中变革课堂的工作,积极构建“五个校园”,践行“养天地正气,扬龙马精神”的理念,落实“志存高远,荣校报国”的校训,以文化为根,教研为本,培育“和谐进取,朝气蓬勃”的校风,形成“做人为学,身教言传”的教风和“乐学勤学 秉要知变“的学风。
乐学,求新,善导,不断追求真、善、美,成为每一位龙中人的人格素质;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以人为本,力争卓越,是全体教师的职业追求。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使每位教师有见解独立的教育思想,有魅力独具的教育风格,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能力。
学生乐学善思,彬彬有礼,自主探索,合作进取,彰显生命的活力与个性,具有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能力,促进生命全面、和谐、自主、健康地成长,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力争在常规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等方面,成为万州农村教育的亮点。
今年暑假,学校将抓住B校区整合到A校区的机遇,依山建构层递式校园格局,贯注多元文化因子,让学校像花园一样清新爽目,像家园一样温馨宜人,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课改理念催人奋进
学校坚持“七个一工程”和“十大举措”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六个一工程”即是:高一教师每期必读一本教育专著、订阅一本教育教学的杂志,讲一堂优质示范课或公开课,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解决一个教育教学热难点问题,帮扶一名学有困难的学生,一周一次教育教学分享。“十大举措”即是:一是建立领导联系学科制;二是解读新课标、熟悉新教材;三是集体备课要落到实处;四是教学计划要详实要落实;五是高一年级每个任课教师必须上一节合格课;六是每位教师必须撰写教学反思;七是拟定高中新课改课堂评价标准;八是建立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九是“走出去,请进来”;十是考核奖惩逗硬。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日趋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一年间,高——教师上研究课45节,随机教研蔚然成风,教育教学分享独具特色,60余篇教学论文荣获省市学会等级奖。同时,学生活动精彩纷呈,探究学习日益凸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龙驹中学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新成果……精神文化润泽生命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相辅相成,才能体现出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而其中以精神文化尤为重要。
学校以经典教育为抓手,把红歌传唱、经典诵读活动常态化,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读一篇美文、背一句格言;每周了解一个名人,上一堂自由阅览课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经典教育。
罗族诗告诉记者,经典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与审美习惯,丰富其人文素养,打下文化烙印。比如写字教育就有很多功能,可修身养性,可启迪智慧,提高审美能力,还可强身健体,德智体俱在其中。
同时,为适应需要,学校各班专辟了读书角,组建了“读书兴趣小组”。学生优秀作品编入校刊《梧桐雨》。定期开展校园体艺活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个性得到充分彰显,表现出良好的自主合作意识、参与竞争意识、主动创新意识。
构建学习型校园。教师在学习中进步,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校园氛围正在形成。尽管教师教学任务偏重,虽然绩效考核差距偏大,但老师们都能客观认可。正如老师们所说“不做沙滩上的沙石相互碰撞,要做天空中的群星相互照亮”,“不仅要坚持,还要懂得放弃”。
精神文化润泽学生生命底色。龙驹中学的孩子们都说:“每一次经典教育都有所感悟,每:一次心灵都得到洗礼、净化。”“将空余的时间投向经典,给心灵做一次深呼吸,让自己更了解这个世界,发现世界更多的美”……我们相信,这些学生时代收获的宝贵财富一定会伴随着他们走向未来幸福的人生之路。
文化是灵魂,是抽象的。但它是一种内涵,是深层次的。而且又是实实在在的。龙驹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融洽气氛,增强团队意识,尊重相互合作,使每个人发挥最大的创造力,这种精神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们深信,随着人文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