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泸州市江阳区弥陀学校 官兵
初三政治作为初中学生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同时也是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该科目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引起重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原因。
1、由于毕业班教师升学压力较大,政治学科周课时较少(部颁计划每周2课时),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少些,因而教师没有太多的机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再由于个别教师自身素质较差,所以会出现有的教师不分时间或场合,对学生随意批评、训斥、肆意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请出课堂;或者动不动就请学生家长,向学生家长告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只关注“尖子生”或听话的学生,漠视“学困生”的存在。因此让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使“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以致产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思想。
2、学校德育跟不上,或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苍白无力。有的学校一直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学校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师们的德育工作便可想而知,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几乎处于真空地带。而如今社会又是一个法治社会,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学校教师稍微出格一些,学生家长便到上级主管部门或新闻媒体告状或反映,使得多数教师想管又不敢管,怕稍微不注意,砸了自己的饭碗。教师们那点可怜的说教,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二、家庭原因。
1、家长的意识不到位。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的家长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成绩好不好无所谓,反正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算帐就行,会赚钱就是“英雄”。如此短浅的目光,他们的子女的成绩就可见一斑了,当然,他们的子女在将来也未必会成为赚钱的“英雄”。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缺乏和子女沟通,但“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对子女稍有不如意,便采取“高压政策”,非打即骂,而不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造成“学困生”的畏难情绪和惧怕情绪。
3、“留守少年”和“单亲家庭”子女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教育中,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已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少年”的父母亲不在自己的身边,大多把他们寄养在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家、亲戚家,深深的“鸿沟”阻碍了他们之间正常的沟通。而“单亲家庭”子女除缺少正常的沟通之外,他们还要面对社会的舆论,他们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生活中缺失父爱或母爱,造成一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中缺少爱的支撑。
三、社会原因。
1、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现在的学校都是从正面宣传自己。如像“今年我校又有XX人升入重点中学”、“XXX同学是今年的中考状元”等广告铺天盖地。根本不谈“学困生”的只言片语,使“学困生”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无人顾及自己。
2、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游戏室、网吧里的游戏举不胜举。大多数“学困生”身陷“室中央”和“网中央”而不能自拔,简直乐不思归。
3、受其他品行不端之人的影响。大多数“学困生”的是非明辨能力都不强,而社会上有一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人不是进网吧,就是进酒馆。而“学困生”误认为这些人是“操社会”的,潇洒,有气派,便往往仿而效之。
四、个人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要有奋斗目标,学习才有动力。可当问到初三不少“学困生”毕业填报什么志愿时,他们却说不知道,或者说随便,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由此很难想象,他们能在学习成绩上有多大进步。
2、学习方法不正确。针对政治科是文字学科,需要背诵的肯定不少。而有的“学困生”根本没有或不愿用时间去背诵,甚至有的认为到考试之前抓紧时间背诵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到考试之前,各科都抓得比较紧,“学困生”怎能顾得这么多。到最后,也只有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了。
对于这些“学困生”,教师是不是就可以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化:
一、情感渗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亲其师必信其道。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而且还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去走近他们,关爱他们,让“学困生”感到教师的亲切与和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变“教师要他学”为“他为教师学”,因而能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的“亲和力”是保持高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 改进教学方法。
1、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差异,对他们进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比如: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做简单的作业等。总之,要让他们在各自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长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他们的最大价值,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2、跟踪反馈,巩固提高。由于“学困生”的意志力普遍不强,因此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应及时进行全方位跟踪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根据问题“对症下药”,防止他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由于学生只有在牢牢记住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所以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首先要向“学困生”提出记忆的任务,培养他们对记忆的兴趣,讲明记住某些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增强他们在记忆上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其次,要指导他们掌握记忆的方法。如善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把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等。第三,要使“学困生”学会正确分配复习时间等等。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教育学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家长的教育,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作好家访工作,主动与这部分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交换“学困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商讨促进学生进步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家长与教师做到思想一致、教态一致,双管齐下,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