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科研 >> 理论点击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教研活动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教研活动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人教网 | 点击数:635 | 更新时间:2009-8-28 | 文章录入:宋运葵 ]

            

            教研活动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盛行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学校和有关教育教学研究部门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然而,当前的一些教研活动只重视教研活动本身,却缺少活动后的延伸,因而导致活动事倍功半,收效有限。在活动之后,我们更需要做点什么?

 一、组织者需要多一点指导、多一点了解

 众所周知,教研活动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组织者。为此,组织者在活动后不但要总结反思活动本身的得失,如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值得探讨,还有哪些需要改进,而且要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了解活动对教师教学的实际促进作用,开展后续的指导工作。笔者在开展课堂教研活动之后,时常下到学校听课,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总结提高。

 在开展后续指导的同时,组织者可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等形式向教师征求意见。如,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教学问题和困惑,今后需要研讨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和要求等,这有利于组织者从教师教学实践的热点中选择研讨内容,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二、执教者需要多一点反思、多一点互补

 在教研活动中,上展示课的教师大多是学科骨干,甚至是名师,但在平日里,他们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和研讨的机会并不多。为此,执教者要倍加珍惜良机,除了在研讨互动中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之外,活动后也要加强自我反思。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优秀教师也应该是如此。在上完公开课后,自己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专家的建议,要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听课者需要多一点交流、多一点实践

 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让所有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活动的主体,使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得到解决,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发展,教研意识得到加强。然而,在当前开展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课后安排给教师互动交流的时间不多,有的老师不敢在大庭广众下站出来提问研讨,从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研讨交流。

 为了真正地开展教学交流研讨,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者在活动之后,可开辟多种渠道让教师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如撰写听后感言,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研讨,这样更便于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近年来,笔者就以博客和QQ聊天平台让听课者与执教者、听课者与听课者、听课者与组织者或名师专家之间开展互动研讨交流。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在追问中探询更有效的路径,感到收效颇丰。

上一篇文章:保证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八个关键词
下一篇文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途径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强化日常管理  促进学困生…[52]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7]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21]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4]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6]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9]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3]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4]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