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乐意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
残疾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听觉、视觉、智力受损或肢体残疾影响智力充分发展,同时也使他们社会交往范围狭小,参与社会的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影响了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本文试就当前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残疾儿童健康心理的特征,促使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当前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
(一)一般心理障碍
1.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升学、就业等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对未来丧失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
2.孤僻: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
3.多疑:常常表现为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当周围事物出现时,不管与自己有无联系都会表现出疑虑、反感等情绪,并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充分流露。
4.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即使是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事,有些盲童也不愿做,一味地等、靠、依附于他人,自主自立能力很差。
5.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情绪暴躁,一触即发,对人无礼貌,好表现自己。
6.过度激动:是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二)行为偏差
1.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能低下儿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儿童由于残疾而使他们的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为。
(二)青春期心理障碍
1.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
2.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出现“单相思”而无心学习,或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
残疾儿童以上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因素。
1.自身因素:由于感觉器官功能缺陷或损伤,使感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盲、聋、哑、弱智等残疾,同时导致智力不足,而产生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对于残疾儿童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知所措,要么感到做父母的对不起他,而百般宠爱;要么作为负担而放任不管,缺乏塑造培养意识,这些都严重影响残疾儿童心理的健康。
3.社会因素: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对残疾人的歧视,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残疾人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也影响了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上同类残疾人中不良思想和行为对残疾儿童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
4.学校因素: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没有从残疾儿童实际出发.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加重了残疾儿童学习负担,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将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根据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性格和作风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因为盲、聋哑儿童的语言文字的习得,劳动技能的掌握,均有赖于教师,且明眼残疾儿童均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在学生身上打上烙印。
校风不良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更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比吃比穿、打闹、不讲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这些问题如严重存在,就会腐蚀和污染残疾儿童的心灵。
以上各种原因,并不是单一地发生作用的,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形成往往是主客观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所致。
二、残疾儿童健康心理的特征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应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自知——自我意识观念明确。自我意识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的知觉印象和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自己的体能、健康状况,和心理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性格、品德和智力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2.自尊——善与人友好相处。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但爱与同类残疾人交往,也乐于同健全人交往,能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比自己还困难的群体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 3.自强——有理想、有生活目标。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并发奋努力,把自己锻炼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