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动研究优秀作品
课堂因你们而精彩
重庆市万州区高峰小学 余智豪
第一节是一(1)班的数学课,铃响以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这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我已经上过好几次了,因此,我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准备了课件,而且还对学生可能困难的地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开始上课了,我先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老师今年几岁了,学生兴致颇高,有猜25的,有猜38的……,接着我告诉学生老师今年33岁了,猜对的学生不禁欢呼雀跃。然后我问学生你今年几岁了,学生们抢着说自己的年龄,有的是8岁,有的是9岁。我追问学生:“你的年龄和老师比一比,可以怎么说?”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回答。我请了一位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他大声地说:“我的年龄比刘老师小。”我对他报以微笑,继续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小手明显地少了一些,我请了一位中等的同学回答,“还可以说,老师的年龄比我大。”最后,我让两个学生上来拍手,然后请小朋友把他们拍手的次数来比一比,说说谁比谁多(少)拍几下?或谁和谁拍的同样多?课上到这里,我挺得意的,想今天这节课肯定会成功。
可是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我开始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课件出示了这样一组学具:第一行摆了12个三角形,第二行摆了7个圆形。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从屏幕上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难不倒学生,有的已经抢着说出来了。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看了这两行学具,你想怎么说?我的预设答案是“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多或者是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少,又或者是三角形和圆形比,三角形的个数多,圆形的个数少,还可以是三角形的个数分成两部分……。经过短暂的思考以后,三分之二的学生举起了小手,我发现戴一鸣不但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而且人已经站了起来,于是我请他回答。他站起来,得意地回答: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12-7=5。他说话的语速很快,说完以后一双眼睛热切地望着我,我明白他在等着我的表扬。啊,他把我这节课要教的内容都说出来了,如果不是在这里,放到后面他这样说那就太好了,可是偏偏在现在。我有点不知所措,这个回答不在我的设想之中,一时之间,出现了好几种想法:请他坐下,请别的小朋友回答,不理他;让他说说他的想法;还是……。在我犹豫的时候,学生都盯着我,看来想置之不理是不行了。于是,我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又抛出了问题,“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大多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个别学生东张西望的,这时的课堂鸦雀无声,我自己也很紧张。过了片刻,不断有小手举起来。我心里七上八下的,请陈龙回答。陈龙很有把握地说:“我觉得戴一鸣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从12里去掉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7个,剩下的是多的部分。”我看见有的学生在暗暗地表示赞同,有的则显得茫然。于是我追问:“谁比谁多的部分?”“三角形比圆形多的部分。”陈龙回答得更有把握了。我注意到还有部分学生似乎还没理解,于是顺水推舟,让小朋友也用学具来摆一摆,找找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三角形比圆形多的部分,再让学生说说“你会怎么来解决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这个问题,有的小朋友表示同意戴一鸣的方法,有的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如7+5=12(个)、12-5=7(个)。接着,我改变了课前的设计,取消了例题,直接出示:
鸡 45只 鸭 30只 鹅 20只
你能提出比多少的问题吗?同桌可以商量一下,比一比谁提的多。在思考、讨论之后,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鸡比鸭多几只?;鸭比鹅多几只?;鸡比鹅多几只?;鹅比鸭少几只?;鹅比鸡少几只?;鸭比鸡少几只。然后,让每个学生选三个问题解答。最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解答这六题以后有什么发现?
第二节是一(2)班的数学课,虽然这节课按照课前的设计上得很顺利,但我总觉得没有第一节课来得精彩。回想第一节课,成功与失误都缘于这个问题:看了这两行学具,你想怎么说?失误在于这个问题太大了,课后我想想这样问,答案太多了。而本课的精彩也由此而产生的。比较庆幸的是我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发表哪些意见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分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虽然有着这么多的不可预测,但是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我想对我的学生们说:课堂因你们而生动,课堂因你们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