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月活动小结
为期近一个月的教研活动现在基本结束。通过行政研究部署;教研组动员;执教者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严密的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研月活动。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上都有新的转变与起色,关键是教学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 教研意识从被动变为主动,自主研讨气氛浓厚。
学校行政把教研的组织、领导、动员各个环节都把握住,发挥各中坚力量,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统筹安排,把学校例行教研与教科所基本功大赛等和重庆市教科院的特教送教下乡活动结合,制定了学校教研月活动方案。对参与对象、步骤、评委组成、评价标准、结果应用都做了具体安排。充分调动了教师自主研讨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各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四个教研组语文有5人、数学有4人、智障有2人、综合有2人参加了教研月赛课,评出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各教研组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按学校的统一部署,集思广益,集体研讨,发挥了个人的教学风格与素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集体智慧,有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协同教学的教学模式,集体教研意识在自觉不自觉中得以转变。
二、 教师教学意识从课堂的主宰淡化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的参与者。
各组课堂教学都能根据学科特点把握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上,充分大胆地让学生走上课堂的主体位置唱主角,教师只引导,组织,平等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摈弃了一问到底的串讲式教学模式。不是形式上的座位改变,而是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力求体现新的教学观。把学习内容知识与学生实际与现有能力起点充分结合,从现实情景中学习,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深切体验,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朋友、平等的参与者。
三、 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体教师对学生的特点都有很好的把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各类残疾特点以及各自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都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放在第一位。在引导组织上下功夫,巧妙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在学生自我感悟中引导、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容器。在考虑双基时注重基础性,能分别对待差异性,针对优生和差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有不同层次的差异教学与个别教学与辅导。
四、 课堂教学手段从单一的一本书、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转变到多元的媒体为教学服务。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教学手段上的大胆尝试,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巧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用于教学中为教学服务,把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把抽象的学科知识学习变得直观自然了、快捷了。易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与物体微观世界。丰富了课堂容量,减轻了教师课堂劳动量,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特殊教育的课堂更具活力,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五、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1、 教师对教材、学生和教学媒介的关系上仍存在误区。从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表现上看仍有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仍受教材的限制,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教材。学生的主体性不强,过多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低估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放心。教学时学生体验不充分,或一下带过或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答案)。对待教学手段选择上没充分考虑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与方法。更没敢用直观的方法(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或语言(观点)。
2、 学科教学特点上仍有传统的问答式。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仍不时流露串讲、一问到底的现象。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把握不住;对学生语言特点分析不足;虽教无定法,但学生的语言特点与方式了解不清,课堂交流就受阻,就在学生理解上出现冷场卡壳现象。班级学生障碍类别多了,更具差异性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在方法上显得苍白无力了。
总之,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研究在学校教学中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渠道,也为相互学习,形成自我风格提供了机会。不失自我教研中的自我成长,相互借鉴学习提高的初衷。
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教导处
2007.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