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要把讲台变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快乐学习的平台。 ——刘西库
工作业绩
1. 教学 任02级文科6、7班教学,高考文科综合平均分居全区第一名,高
出第二名学校24分,7班雷蕾同学获区文科状元(重庆第4名),考入北大。任高05级文科9(实验班)、10、12班教学,文科综合成绩居区同类学校第一名。9班黎藜(任其指导教师)获区文科状元,与同班谢婷同学考入北大。2004年获重庆市重点中学赛课指导教师奖。
2. 论文论著 撰写教学论文多篇,先后获重庆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
文大赛三等奖、原万县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篇)、历史专委会一等奖(3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参与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辅导用书(知识出版社)、《新高考攻略》(历史)(延边人民出版社)、校本教材《巴渝文化》(重庆出版社)、《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重庆出版社)编委。
3.课题研究 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适应西部地区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研究》子课题《西部地区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课题组副组长、主研人,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执笔人(该课题已结题,获成果评比三等奖)。②重庆市课题《校本课程〈巴渝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主研人(已结题,上报评奖中)。
4.管理 连续担任8年年级组长,努力创新,摸索出一套年级管理的工作经验。任02级年级组长,创造万二中高考上重点总人数第一、重点本科率全区第一、本科率全区第一、升学率全区第一、理科全区前十名占7个(含状元)、文科囊括前7名、5人上北大、清华的成绩;任05级年级组长,获全区重点本科率、本科率、上线率第一,理科囊括前14名、文科前20名占18个(含状元)、6人上北大、清华,创造了万二中高考历史的最佳纪录。
5.班主任工作 2005年接手高07级文科实验班班主任工作,开拓创新,班级充满活力,先后获“先进班集体”、清洁评比一等奖(两次)、合唱比赛全校第一、班会评比全校第一等荣誉,班上的熊琳琅同学获“国际环保大使”出访英国(英国使馆组织,全重庆市1名,全国5名)。
立足基础 立足学生 提高复习效率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刘西库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使学生把握时代特征、理清基本历史线索、掌握基础知识、整合教材结构,培养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整个高三复习的成败。在高2005级的复习中,我从2004年10月结束新课开始第一轮复习,一直到今年3月中旬结束,占了高三复习时间的绝大多数。只有有了第一轮复习的扎实基础,才能使后来的专题和热点复习更见成效。
下面谈谈自己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几点体会。
(一)夯实基础,强调学科主干知识;重视教材,落实知识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在2005年
的文综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12道历史选择题几乎全部是基础知识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教材就能得到高分。重视基础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的明显趋向。
(1) 依托教材,整合知识。
单元复习时,首先归纳出本堂课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好本节的知识内容,
与学生一起做好每个单元的知识归纳。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下大力气夯实基础,不好高鹜远。根据内容,可以适当打破教材顺序。使学生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关联。例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个考点,可以通过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特点、结果、影响等逐一展开,这样,既弄清了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又比较了他们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重点、难点做深入分析,得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
(2)把握主干,敢于取舍。
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就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世界近现代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等。它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内容涉及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政治制度、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民族交往、国家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等诸多方面。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就是建立主干知识的知识结构或知识的相互联系。例如“中国的近代化”,要首先分别从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思想近代化等方面给予学生宏观的知识结构,再按照时间线索,理清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在具体的复习中,让学生始终用这条线索来思考、整理有关知识点。比如近代前期的政治近代化,从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不同政治主张和实践中,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把握主干线索,从而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结构。
在复习中,根据考试大纲,应把着眼点放在突出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历史学科主体知识的内容;二是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迁移渗透的内容;三是能反映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内容。高中五本教材70多万字,不宜平均用力,搞地毯式轰炸。对带星号的内容、没有现实意义和与其他学科没有渗透点的小字,应一律舍弃。
(3)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落实基础知识。
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例如复习“清
朝对外政策”时,应注意“中国秦汉至明的对外开放、清前期的逐步闭关锁国、清晚期的被迫开放、新中国从现代闭关锁国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内容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如17、18世纪全球变革中中国与欧美历史的联系。当时,欧美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而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则进一步加强,所谓的康乾盛世掩盖了专制主义的弊端和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的真实面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美国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而中国却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欧美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中国却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性。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把相关的知识通过比较牢固掌握,也适应当前的文科综合考试。
(4)突出系统性,让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
学生在复习时,往往注意了具体知识点的复习,而在总体把握历史上做的不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加强学生宏观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层次、网络和体系。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注重学生对历史基本线索的把握,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就单元复习来
说,要使学生弄清单元知识的起因、性质、经过、结果与影响,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这是理解教材、提高综合能力的桥梁,切忌死记硬背知识结构,要在复习中逐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
——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住历史阶段特征,才能使学生把基本
的历史现象放在具体的时代中去考察,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在复习中,我采取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的方法。在一个单元的复习开始时,先总体介绍一下本单元的基本特征,然后在对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复习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来总结阶段特征,这比完全由教师来代替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明清时期”,通过设置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衰落,统治日益腐朽;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政府箝制思想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及文学作品出现;阶级关系:反封建斗争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根本问题;民族关系: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和发展;对外关系:从海禁到闭关,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这样,由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既有利于掌握,也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教材。
(5)注意插入小专题的复习。根据当前高考的命题特点,比如选择题均是以一个专题为基点,出现3~5个相关的题目,所以,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适时插入一些小的专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而不能把所有的专题都安排在第二轮复习进行。这一阶段的专题设计,必须小而精,与现实联系密切。
比如,复习“明清时期的中国”时,可以通过解决下列问题,形成小专题知识结构:
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制中,掌监察的有哪些?(由本单元的“提刑按察
使司”引出,与当前的廉政建设相联系)
②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哪些?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调整生产关系
的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包括世界史的相关内容)(由本单元的“张居正改革”引出,与当前的改革相联系)
③ 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赋税制度?体现出怎样的演变规律?(由本单元
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引出,与当前的“三农”问题、农村税费改革相联系)
④ 中国历代政府对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加强管理,分别设立了什么机
构?采取了什么政策?(由“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引出,与当前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相联系)
⑤ 中国历代的对外政策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闭关
政策”引出,与当前的对外开放相联系)
事实证明,在第一轮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紧接着设计一些小而精的专
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难度降低,绝不意味着光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解决问题。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文科综合考试的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确,当前的文科综合考试,纯粹的历史问答题已经被淘汰,而代之以通过材料回答问题,即使在选择题中,试题也往往引用材料来提出问题。对材料的处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学生能力的提高。
就第一轮复习来说,教师一是注意教材提供的资料。现行教材提供的资料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在新课教学中,这些可能都已经作过分析,但在复习中,仍然应该选择典型材料,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文字材料,应视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运用。比如美国南北战争,分析教材给出的林肯的两段演说材料,了解林肯在就职前对待奴隶制的态度,以及到后来内战爆发后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呼应,对加深教材的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对于表格材料,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枯燥的数据发掘其深层内涵。对于图片材料,尤其是历史地图,更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到地图中,这对于适应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渗透极有必要。
二是注重学生解读新材料的能力。高考试题中的材料,一般来说提供学生以前未见过的材料,有与教材相关内容的新叙述,有延伸、扩展教材某些内容的材料,有反映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新材料。这些材料进入试题时都有以下特点:文字简洁,无大的阅读障碍;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并存;多为事实性材料;如果是争鸣性试题则会引用两则以上的结论性材料。所有材料,其目的是创设新情境以便应试者去认识,提出新问题让应试者去解决。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材料,选一些与教材重要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去阅读。在复习课上,通过制作课件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复习完主体内容后,让学生去阅读材料,也可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活跃气氛。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无论是对教材中的老材料还是新选的材料,都要一“材”多问,一“题”多问。三是有针对性的联系与讲评。
(三)重视复习方法的更新,发挥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在复习的主动性,可以极大的提高复习效果。在当前的高考复习中,普遍存在教师“包办“的现象,学生被动的接受,被动的记笔记,少了自己动手的和思考的时间。
(1)发挥学生在复习中自己动手的作用。
在复习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要使学生在复习中也能“自得其法”。而事实上高三的学生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复习问题,作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然后列表格的形式归纳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复习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可以让学生按照民族、活动区域、社会状况、与唐朝关系、设立的机构、民族演变等项目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点的归纳与复习,这远比教师把知识点归纳出来让学生记忆的效果好得多。通过列表格进行知识的归纳是比较简单的,在复习中,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提炼重点要点。例如,提炼康梁的维新变法活动:招徒讲学→提出理论→公车上书→创办报刊→组建团体→进行论战→应诏奏折→激荡全国→参与变法→昙花败落。这10个要点,都是从教材基本内容提炼出来的。由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线索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并且,考生要靠提炼加工来答题,要靠重点要点来答题,平时复习中有意磨砺学生的提炼加工能力和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复习。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日益受重视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而在高考中,题型本身就是以小专题出现,创设新情境、回答新问题。并且,近年高考试题已初露研究性学习端倪。因此,应适当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复习。通过提供材料,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关注热点和焦点,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进行复习,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知识,又避免了满堂灌、死记现成答案的弊端。(当然,高三阶段的研究性复习,不是让学生查资料进行,而是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基础上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提出了“土地经营方式与农业现代化”这个中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组问题:
①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② 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了土地,悲惨地流浪。法国大革命怎样解
决土地问题?
③ 法国雅各宾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但为什么马克思在谈到这个
问题时却说:“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对第③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不一。这时紧接着引出:
④ 阻碍法国两次工业革命进程的相同因素有哪些?
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不同的土地经营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作用。这时再进一步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
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
怎样?
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你同意这种观点
吗?为什么?
⑦ 你认为要进行怎样的变革和调整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这是一个跟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并且可以与政治学科相渗透的主题,中国实
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的发展是关键。第⑦问是个带很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在思维、讨论过程中,联系中外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发表自己见解,气氛非常活跃。在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关注现实生活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3) 讲练结合。
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检验学生复习完一节课后对知识把握的程度和对教材
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在课堂复习中少量的练习来进行。在复习中,要尽量避免复习课与讲评课完全割裂开来(当然,专门的讲评课是必需的。),在每堂复习课抽少量时间出示典型练习题,可以检验和巩固复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典型题的练习当然要精。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高考大纲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选择容易暴露问题的试题在课堂上练习,然后及时纠正。
在单元测试时,同样要精讲精练,尽量避免使用现成的套题,采用传统的“剪刀+浆糊”的方式,根据复习需要,进行试题组合,不搞题海战术。发现学生练习中比较普遍或典型的问题,讲评及时到位,而不是发答案了事,使每一次练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高三复习中,我也同样存在困惑。比如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尽量减轻学生
的复习负担?以今年的高考历史题来看,如何把握复习的难度?怎样处理考试覆盖面窄与复习面过宽的矛盾?等等。高考复习,每人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只是一管之见。提高复习效率,需要我们进一步摸索,以适应当前考试的要求。
(本文是笔者在重庆市2006年高考历史备考会上的发言,获重庆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