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坛之星--曾伟

教育感言:
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愿能通过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进而享受美、创造美、传承美。
主要业绩:
曾伟,上海中学团委书记,美术教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万州区美协会员。
参加工作11年,倾心于教学教研,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形成生动、灵活,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在高考美术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中,成绩显著,为大学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98年、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获得原五桥教委高考艺体上线美术指导第一名;在05年辅导的28名美术特长生中本科上线24人,专科4人;06年辅导的35名美术特长生中本科上线32人,专科3人,上线率100%,在万州区名列前矛。受到社会及上级主管部门好评。曾获万州区高中教育先进个人、语言文字先进个人、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
撰写的经验论文多篇获国家、市、区级奖。2004年论文《小画童大美术》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2005年论文《游戏水墨 创造无垠》获中国基础教育学会二等奖;论文《艺术滋养童年 培养终身审美趣味》获重庆市教委一等奖。;2006年论文《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专委会一等奖。
创作的美术作品《麻雀》、《红梅颂》和《国色天香》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6年获得万州区教委一等奖。
教学论文
艺术滋养童年 培养终身审美趣味
你或许也是众多周末背着画夹送孩子去学画的父母中的一员;你也曾领着孩子从书店里买走一本本简笔画教程,并惊喜地发现,孩子的画从此果然有了很大进步,“画啥得啥”了;看到孩子酷似名画的“奔马”、 “牡丹”、“虾”、“葫芦”等作品,你心中涌动着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在脑中勾画着孩子将来考级、获奖、做画家的宏伟蓝图……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望,他们甚至经常听到孩子说:“我不会画。”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拿起笔就能挥洒泼墨的孩子,现在面对画纸却难以下笔?是什么捆住了他的小手,蒙住了他的眼睛,束缚了他的想象?使得这些“小徐悲鸿”、“小齐白石”们说出了“我不会画”。
对这些酷似名画的作品,对这些“小徐悲鸿”、“小齐白石”们艺术家们是怎么看的呢?杨永青,少儿美术教育家如是评论:“我们看到有些儿童水墨面,题材比较单一,技法比较程式化,例如有的专画葫芦,有的专画牡丹,甚至题词也是‘牡丹富贵’、‘国色天香’等,显得老气横秋。”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何韵兰认为:“把孩子教成‘小齐白石’、‘小徐悲鸿’,或者以获奖、考级、加分为学习目标,都是个误区,都不利于少儿保持创造的乐趣和感知艺术的美好,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指出:当前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虽然已经形成规模,但是受应试教育和父母望子成龙心态的影响,它的导向和教育模式正在对儿童美育体系造成不良影响。
一.儿童早期绘画教育的状况和反思
作为一位普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这些“小徐悲鸿”、“小齐白石”的画,冷一看挺不错的,但细一品味,就总觉得缺少一种灵性,显得有许多的约束感和模仿痕迹。如果孩子从美术班上学到的只有严格临摹,习惯了别人的模式以后,他们还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吗?当他们拿起画笔的时候,除了这些别人的模式,他们还能表达出什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美术教学上,如果教师给出一个主题,一百个孩子可以画出一百种图画;而如果我们老师在黑板上画,孩子们在下面照着描,那么孩子们画出来的就是同一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很可能不是孩子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只是一个躯壳,没有个性,没有精神,没有灵魂。
艺术的本质是自由和率真,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如果我们过早地用各种成人的模式去训练孩子,让孩子临摹,照着别人的模式画花草树木太阳,那么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使孩子成为“模仿秀”,他会照着某幅画模仿得惟妙惟肖,或者熟练地画出某种模式的作品,但是这些画作毫无个性而言、缺少灵性,更重要的是,孩子失去了用自己的眼睛观看世界的能力,更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声音;二是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他可能从此厌恶画画,放弃自己曾经喜爱的画笔。所以,在孩子的早期绘画中,有一片原生态的净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保护和滋养。
二.涂鸦期——儿童早期的原生态绘画
你家里可能也有一个爱涂涂抹抹(或者曾经爱涂涂抹抹)的小家伙。你家的墙上、地上,甚至家具上,可能都曾留下过他涂抹的杰作。你抱怨:“这孩子,净瞎画,弄得到处都脏兮兮的!”同时,你对这些孩子“瞎画”出来的东西可能也很不以为然:“画的都是些什么呀?乱糟糟的。” 其实,这些完全自然状态下的儿童涂鸦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需要,是生命最早的状态,是重要的人生阶段。在生命的早期,孩子缺乏足够的语言能力,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有限的时候,用笔涂鸦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手段。这些作品就是“原生态儿童画”。
我们只要多留心孩子的自由涂鸦作品,你会激动地发现他们的作品与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极其相似。如果说艺术大师们是通过艰难的探索走到这里的,那么孩子就生活在这里。难怪艺术大师毕加索说,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就是为了向孩子学习;难怪在艺术家们眼里,儿童画很有审美价值。孩子的自然涂鸦是很有力度、很有表现力、很有魅力的。他们天真的笔触,把自己对世界的朦胧认识和感受,真实地表达到画面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画十分接近艺术自由、率真的本性,这正是儿童涂鸦的宝贵之处,是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的东西。它对于培养儿童创新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何韵兰老师说过:“我们的艺术教育界,原来一直没有重视儿童早期涂鸦的现象,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儿童,认识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认真对待这种生命的现象。”看到这些,对我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启示。
三.实验、探索、选择与创作——新的课堂美育方式
对于儿童来说,喜好美术者要比擅长美术者多得多,以乐为始,让美术学习给每个儿童带来快乐,一方面暗合于教育主体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愉悦的心理体验,引发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终身的审美趣味和善意的人格品质。
在实际教育中我逐渐生成了一种引导儿童学画的理念:将美感和技法,不着痕迹地转化成轻松有趣的一次次的实验,使孩子在快乐的绘画中体会种种可能的表达方式,体会到用笔的丰富性,用色的协调和搭配,构图的节奏等等。所谓“教”,我把它理解为是一种选择。先是对材料的选择,颜色、笔的大小、不同纸质的选择,然后是笔触的选择,布局或内容的选择,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关系的选择……”
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学生学画的过程成为了一次次尝试——发现、比较——选择的过程,一次次轻松有趣的实验。
最初学画的那段时间,我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涂涂抹抹,并且尽量让他们变换不停,感受多种多样用笔的方式,在纸上制造出不同的痕迹。学生每次发现了新的办法,都为之一振,然后非常积极地投入实践。”就这样我带着一群孩子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探索和尝试。让学生在感受中获得艺术的联想与感悟;在实验中体会创作的规律与手段;在材料与手段的运用中去丰富视觉的美感与想象。
记得我在色彩教学中,有时会让孩子们一开始只用一种颜色作画,启发孩子们发现一种颜色的丰富变化和可能性。多调点水,颜色淡了,运笔更流畅;少调点水,颜色更浓,在纸上造出了生涩的感觉,调的白色越多,颜色越浅,越明亮;把颜料涂在画纸上,是一种效果,甩在纸上,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效果;还可以用手指画,或者用纸蘸着颜料印在纸上……这一种颜色就像变魔术一样,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兴奋极了,脑中不断冒出很多主意,老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创造火花并热情鼓励,(我们在反对传统美育中依葫芦画瓢的同时,也应明确完全放任自流的美育的弊端。孩子的自由涂抹是无意识的,如果不指出其中的闪光点,把它变为孩子们有意识的创造,这些闪光点就会被忽略而得不到发扬;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动手能力得不到增强,审美素养得不到积累,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对自己的画感到失望,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只要稍加引导,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魔术般地在他们手下出现了。孩子天生对新奇的玩意儿感兴趣,如果我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创造,那种不受传统束缚,得天独厚,溢出心灵的想象去创作出来的鲜活、稚拙、充满生气的作品会使我们大吃一惊。
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快乐的体验。我国明朝著名教育学家王守仁先生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他认为儿童在“心中喜悦”的状态下才能不停地进取。在快乐的实验中,他们既在不断地观察和判断,又在体验各种技法,孩子们做的实验中,还包括尝试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这样潜移默化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尤为浓厚。
其实学生家长一开始并不满意这样的教学,他们总是讲某某老师已经教会孩子画什么什么了,而自己的孩子却还在跟老师瞎搞。但是随着孩子学习兴趣的高涨和课时的推移,孩子们因有所感悟而随心随意创作出来的作品是那样的真实自然、个性奔放和富有感染力时,家长们也就陶醉其中了。
四.艺术滋养童年——美术课堂的延伸
在培养儿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今天,美术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美术基本知识,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儿童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不仅在于传授美术基本知识,更在于带着孩子走出画室。带着孩子一起去感受生活、感受文化、感受艺术之美,就是在培养他的艺术感觉,造就他的慧眼灵心。
一)与自然亲近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以使我们足不出户了解天下,和学生一起看看外国旅游风光片,或浏览旅游画册,一起讨论这些国家的历史、建筑、自然风光、民族服饰甚至饮食、老师喜欢的是什么,学生喜欢的是什么,这些和我们中国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色等等。
带孩子看看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看看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买些小玩意带回家,与孩子一起把玩。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尝试制作,比如捏泥、剪纸,孩子一定会兴致勃勃、出手不凡。
让学生去看蓝天、绿树、高山、大海、感受吹拂的风、奔流的水、轰响的林涛、无论是沙漠还是荒滩、无论是雪山还是草原、无论是大河还是小溪、都自有天然的韵味。
二)与艺术对话
带学生一起走进艺术馆,听美术鉴赏教学,观看艺术家的创作演示,和学生一起讨论作品、甚至和艺术馆的艺术家一起参加创作。
现在的万州群众艺术馆正在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由过去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变为每个人都可以亲近、可以享受艺术的地方。有了一些贴近生活、活泼有趣的艺术活动,这样学生的参观兴趣会更浓,参观的收获会更大。我也常常鼓励学生多听音乐会,去看歌剧、舞剧、电影、多读书。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是相通的,这些活动会大大丰富孩子的艺术素养,即便以后不做画家也会对艺术有很好的鉴赏力,懂得过有品位、有情趣的生活。
三)与生活同行
我们的身边,无论是花草树木、房屋、路桥、服饰和生活用品,甚至我们吃的饭、喝的茶水、都会蕴藏着艺术和美。感受身边的美,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就是艺术品。
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去注意这些生活中的美,孩子的创作中会有更多元素、更有生活气息,同时他们生活的品位也会提高,会更热爱生活。
其实,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在他们眼里,小河边的石头、草地上的树叶、都美极了。甚至斑驳脱落的旧墙,或者长满青苔的屋顶,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天真想象和自由创作的材料:这快墙皮像一个大头娃娃!再抠掉一块墙皮,呀!娃娃在划船呢!
孩子的眼光是很独特的,他们往往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果我们像毕加索那样,向孩子们学习,我们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也会增强。
今天的画童中,可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将来真的成为“齐白石”、“徐悲鸿”,而绝大多数孩子不会终身与画笔为伴。但是,有艺术滋养的过童年,造就了他的慧眼灵心,积累了审美素养,懂得品位与情趣,他的生命就一定会多姿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