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感言:眼中有学生,胸中有课程,脑中有目标,手中有教法。
眭庆华,男,大学本科学历。万州区江南初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
★主要业绩:
(一)出版物作品发表
1.与吴锡林等6人合编《生物学目标与检测》(八年级下册)(2003年12月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
2.参与编写万州区地方教材《三峡工程与环境教育》。
3.《浅谈生物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2篇文章发表在《实践新课程丛书·生物》中。(魏启万主编,2003年9月第一版,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管。)
4.《不要偏离“课改”的方向》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第6期。(陕西师大杂志社出版。)
5.《“叶片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设计》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第7-8合期。(陕西师大杂志社出版。)
6.《活动课的启示》发表在《三峡教育》2004年第7-8合期上。
7.《叶片与光合作用》发表在《伴你教生物·七年级上册》。(2004年8月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8.《耳与听觉》发表在《伴你教生物·七年级下册》。(2005年3月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9.《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发表在《伴你教生物·八年级上册》。(2005年9月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二)论文评奖
1.2003年11月,撰写的《探讨培养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思路和方法》一文荣获首届“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中学生物教学论文征文活动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委会颁发。)
2.2004年9月,教学案例《叶片与光合作用》荣获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案例设计一等奖。(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
3.2004年9月,撰写论文《探讨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在重庆市第二届中学生物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重庆市教科院颁发)
4.2004年12月,命制的试题《用古诗词命生物学试题》在万州区2004年中小学教师命题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万州区教科所颁发)
5.2004年12月,教学案例《耳与听觉》荣获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优秀案例设计一等奖。(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
6.2005年3月,撰写的《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一文荣获第二届“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中学生物教学论文征文活动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委会颁发。)
7.2005年9月,教学案例《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荣获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优秀案例设计一等奖。(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
8.2005年12月,撰写的《研究生物结业试题指导教师课改实验》在2005年度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万州区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委会颁发)
9.2006年4月,论文《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初探》在重庆市首届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市级培训中被评为“优秀论文”。(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10.2006年10月,行动研究成果《我的课堂因学生“插嘴”而精彩》获万州区教师第二届行动研究成果一等奖。(万州区教科所颁发)
11.2006年12月,设计的课件《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荣获北师大(版)《生物学》优秀课件设计二等奖。(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
(三)课题研究
1.主研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区初中体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2006年11月立项)
2.主研重庆市子课题《初中化学新课程不同课型的设计与实践》(进入结题评审)
3.主研万州区教育科研课题《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研究》(2006年5月立项)。
4.主研万州区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利用远教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式》(2005年9月立项),已取得阶段成果。
(四)其他
1.从2004年秋学期开始,撰写、编辑《校本教研动态》近90期,总计3万字左右。
2.在“中国生物课程网”、“万州教研网”、“枫叶教育网”、“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网”上发表文章数篇。
★成果一篇:
“叶片与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万州区江南中学 眭庆华
1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1.1 教材分析
“叶片与光合作用”,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的内容。该节要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本节内容涵盖了7年级上册所要求的主要内容。包括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绘图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节的教学在整册教科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节的教学设计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1.2设计意图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贯穿于依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探究式教学理应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探究式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1.3设计思路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一实验活动,虽然这个活动不是一个探究活动,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改进,让学生循着探究的过程完成这一实验活动,使这一普通的活动增加了“悬念”感,变得更加有趣味性,促进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充满激情,能够创造性地完成这一实验活动,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教材中的步骤。
1.4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必须掌握好学生练习徙手切片的操作时间,重点应该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也可以连续安排2课时,这样时间充裕一些。
(2)课前教师应准备好一些切得较薄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的水溶液中)作为备用。
(3)实验材料应该选用易于撕下表皮的叶,如菠菜、槐树、蚕豆的叶。可以在开学之初种些蚕豆,以供实验课上的使用。
(4)大班额上课,应事先分好活动小组,必要时可事先对小组长及科代表进行培训。
(5)徙手切片时,所用的切片很锋利,应强调安全,以避免伤害,同时应有防范措施,如准备医用碘酒、创可帖等药物。
2 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获得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肉、叶脉及气孔等基本概念。
2.2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思维等方面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2.3情感目标
参与制作徒手切片,体验实验活动过程,养成胆大心细、认真仔细的科学品质并强化安全意识(刀片很锋利);进一步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 教学重点
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4 教学难点
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5 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6 教学过程
6.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这样做既可复习已学知识,又可引入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6.2 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 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用刀片先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
(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教师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切片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实践,从而找到合适的切片法,这样做虽然有点“费时”,但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6.3 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伴,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片分表皮、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护细胞,等等。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明辨是非,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交流成果
由每小组选出制作得最好的一份玻片标本,统一由教师通过显微摄像投影到屏幕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评判,选出自己认为做得好的玻片标本并说出理由,再由作者介绍其做法并加以说明。
这样的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见解、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已不再是评判者和正确的化身,而是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6.4 创设练习情境,巩固探究成果
【创新能力训练】
从叶的横切面上看,从叶的正面看,保卫细胞和气孔的形状是否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践能力训练】
在两个花盆里分别种下几粒小麦或稻谷种子,一盆放在黑暗处,一盘放在露天里,等长出芽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学生当堂获得的知识还不够稳定,需要及时巩固。练习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继续探究。让学生带着“课题”下课,可加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课外”文章,实施探究性学习,让生物与身边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探究影响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此文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Z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