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学科教研 >> 初中教研 >> 初中语文 >> [专题]教研新秀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初中语文教坛之星  李  健       
初中语文教坛之星  李  健
[ 作者:初中室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359 | 更新时间:2007-2-28 | 文章录入:程静 ]

 

教育感言:语文是感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阅读生命里滴滴点点的纯。惟愿:以真心会童心,守望文学,拾捡文字,共舞真善美之彩练,共蹈青春之圆舞。

李健,1973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年级主任,万州区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现执教于重庆市万州区国本中学。

倾心教学改革,醉心教学创新,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和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先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人格,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教学灵性四溢。塑造了课改时期青年教师的全新形象,深受学生爱戴,社会好评,在万州区中学语文教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2001年至2004年分别荣获原龙宝、万州区、重庆市课改研究课比赛各类等级奖;为各兄弟学校语文教师提供观摩示范课数十节;《课改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困惑》等近30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区级论文赛中获奖并在各类各级刊物上发表;参与了多部教辅资料的编辑;独有的教学模式“预习—质疑—讨论—点拔—创新”在万州区初中语文教学中推广,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教研先进个人;个人成长经历在万州区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上交流。

课改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困惑

万州国本中学   李健

伴随新世纪的钟声的响起,新一轮课改拉开了帷幔。综观当今中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教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可操作性。然而,撩开《语文课程标准》神秘的面纱,伴随着教学过程中疑虑和困惑,不得不令我们兴奋的神经冷静下来。如何理解和落实新课标?新课标将要把语文教学引向何方?我们是否又一次高唱着“涛声依旧”?纷至沓来的问题,再次把语文教学置于尴尬之地。

困惑一:学生主体性的地位仅停留于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观念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确立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上,我们可以这么认为:1、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划一,崇尚自然。

对于这两者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认识。一是,把学生主体性体现,仅仅理解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二是,在教学评价中,人们对学生主体性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表现,更在乎形式。这也是本人深感困惑的地方。

最为典型的一例就是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热闹非凡,老师笑脸盈盈对学生的意见也一概首肯,看起来好象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和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而实际上,这外表的踊跃仍是由教师无形的手操纵着,教师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诱导学生说出预设好的“结论”,甚至还是由老师设计好问题,由学生寻求细节上的论证,课堂中学生有限的思考只是在揣测老师的意图。教师虽然有时也力图尊重学生,尽量认可学生的发言;但其隐含的价值取向,仍然左右着学生,学生的发言也尽可能取悦师者,或者朝教师认可的价值观念努力,为赢得教师的赞许,他们有时甚至主动地放弃了独自体验的权利,这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

令人忧虑的是,人们似乎已经认同了这种形式,教师骨子里潜藏的专制和唯我独尊,被外表的热烈被所淹没,而我们却陶醉其中,美其名曰:开拓、创新。殊不知这恰恰是一出语文版的“皇帝新装”,是对人文精神的亵渎。

语文课堂真正的平等,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在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还给他们自由言说、体验的权利。教师不应用自己或教科书上的见解去左右他们,对他们独特的体验不是轻易的否定或全盘肯定,而给以尊重和宽容,要有一种“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的气度和胸怀。而这种尊重,不一定通过轰轰烈烈的场面去实现,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人的尊重,对思想的尊重,对异端的宽容,对心灵的呵护。课堂上,当学生被老师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当教师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当他们遇到的是他们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时,难道沉默不也是一种美吗?“灌输”不也是一种需要吗?

困惑二:尖子学生霸占课堂,忽视教师的“桥梁”作用。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霸占课堂,然而实践已经表明,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越来越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霸占课堂舞台。面对众多的普通学生而言,教材的“深、虚、飘、空”,已经让他们在理解课文上感到困难重重,探究更不知从何说起。况且,没有一定学识积累的探究,充其量也只是人云亦云,根本达不到培养独立思考,活跃思维的目的。结果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充当观众或应声虫,少数几个学习尖子,频频发言,虽然也有思维的亮点,但见解缺少高度,深度,梯度。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形同摆设,无观点,无点拔,无引导,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我认为有些课文可以启发学生,但是一些独具审美内涵,文化底蕴,复杂深奥的文章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点石成金的帮助,众多的学生才会有深切的体会,学生的人知是有限的。例如:品读《藤野先生》一文时,当学生欣赏惯了轻松直观的商业文化后面对厚重文化背景,浓郁文化底蕴的文本肯定无从下手,要他们自主建构发现就象让他们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结果只能是乱了套!这时教师适当的,合理的,巧妙的提问点拨可以把学生直接快速的带入文本,将讨论抬升到较高的层面,帮助学生理清了头绪,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并获得独到的发现。因此教学的组织过程仍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引导,否则教学将是一盘散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难以提深,失去原有的价值。

面对新课程教师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首先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深入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其次教师要作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适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启发,但要做到点到即止。再次教师还要加强各方面的文化修养,通晓古今中外,知晓天文地理,关注社会风云,思索人生百态。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用取之不竭的知识感染学生,让他们不自觉的接受知识的熏陶。

困惑三:片面追求“热闹的形式”。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交流学习,因而绘画,音乐,舞蹈,小品,演讲,辩论⋯⋯走进语文课堂,给教学带来盎然生机。然而,部分教师刻意求“新”,锐意“改革”,认为形式越热闹课改越成功,教学中只重形式而忽视语文教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将课文搁在一边,只见热闹的形式不见文本的阅读,理解,欣赏。例如:有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执教《山市》这篇文言文。只让学生匆匆默看一遍课文自觉疏通字义。然后便搞小游戏,让同学们齐读出多媒体打出的几个古代词语的解释,找一位同学来说出原词语,答对有奖。教室人声鼎沸,又是掌声又是颁奖,可学生到底能获得什么呢?好书不厌读百回,一篇课文不品不思何以识得庐山真面目,读一篇文章应如卢贡品茶,七碗之境虽不必达到,但是三四碗总该有吧。没有阅读之本,学生如何理解字义,欣赏语言。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节课教师从此便将课本抛开,让学生观看电影《海市蜃楼》的片段,比赛画出了文中几幅山市变化图,研讨山市形成原因,并拓展了光的折射原理在现代生活的运用。可谓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但不知这堂课还姓“语”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离开课文深入细致的研读,不可能有任何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语文的学习立足文本是根本,搞活动是为了活跃气氛,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但不为语文学习目标服务,单纯为了追求气氛而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本末倒置的行为坚决不可取,势必偏离新课标的方向。教学是水到渠成的事,任何花活儿都使不得。

困惑四:迷恋“多媒体教学手段”。

自从多媒体走进了课堂,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就成为评价教师的又一项手段,一些评课好像都有这么一条: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于是很多的教师想方设法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越多越好,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完全否定,这必将给语文教学带入新的误区。

首先滥用多媒体禁锢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削弱文学作品的魅力。因为多媒体展示的是一个固定框子,是一幅现成图景,人们不自觉中被动的接受了,于是渐渐地忽视了独立的思索。然而新课标提倡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每个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比如赏析一篇优美的诗歌,首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图景,且不论这图景制作的优劣,单从效果来看,就强制学生往眼前图景上联想,学生本来可以通过文字自己去联想、去想象,去创造,但眼前已有的现实,大大的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那一行行精美的文字成为了一堆堆枯燥无味的铅字,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张力。

其次多媒体的穿插令人眼花缭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赏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如果配上“叶子与花”“月光如流水” 泄在上“叶子与花”上的图景。配上全国著名播音员朗诵课文的录音,配上了有着和谐旋律的名曲。再播放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电视剧片断,还有全国著名语文教师的上课录像。那么学生不知要看书还是要看屏幕,不知道是听音乐还是看书,忽视文本阅读,无法独享文墨之香。这繁多的多媒体手段,势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更好的亲近文本。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理解为基础,通过揣摩,感受,体验等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新的独特的境界。加大语言文字的阅读,注重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的正道,确不能滥用多媒体弄巧成拙。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老师必须得才兼备,文武双全才行。其实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只要课程实施者有新理念就都能上出火花。新课程,新理念要我们做的事很多,要研讨的问题很多,我们面临的是机遇和挑战,我们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课改扎扎实实地发展下去,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文章:新课标必读书的指导研究
下一篇文章:初中语文教研工作例会在教科所召开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3]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15]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0]
· 2012年度重庆市中学数学专…[293]
· 2012年重庆高考试题(文科…[118]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45]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39]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0]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2]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1]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