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文章频道 >> 教育管理 >> 教育管理 >> 正文
进入《万州教研网》更多资源导航
教学理论ABC系列之(三)       
教学理论ABC系列之(三)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350 | 更新时间:2006-11-28 | 文章录入:王文波 ]

课后反思与说课

一、课后反思的意义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与先前的说课设计,从而掌握学生的现有认知与目标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以便对下一步的说课设计,教学过程加以调控、部署,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林崇德先生认为,作为教师才华的核心,是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即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思、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为提高说课质量,而进行反思后的课后说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后说课案例

后说课不同于课前说课,课前说课是口头表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想及理论根据,按照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的思路展开,侧重于理论认识。而课后说课是根据课前说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实际课堂操作,通过反馈,总结评价,说出成功之处、欠缺之处、改进之处。是按照教的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进的思路展开,侧重于从实践效果的角度分析认识。因此,必须认真运用教学理论去分析研究,找出经验教训,探索新问题,发现新认识。现以义务教育初中第一册中的《滑轮))一节内容为例,从4个方面:说教学达标情况;说教法运用情况;说学生活动情况;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进行课后说课。

本节主要内容讲授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原理及其实验,还有4个练习题,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拖堂时间2分钟。

(1)说教学达标情况

1)展示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各是什么。会组装滑轮组,会判断物重由几段绳子承担。常识性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缺少渗透品德教育,应该给学生点出通过实践得出理论知识的简单认识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2)根据课堂学生问题的回答,学生实验操作的表现,以及课程结束前的测评反馈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各知识点达到目标要求的层次,并且会进行滑轮实验操作及组装滑轮组,能够用正确方法判断物重由几段绳子承担。由于时间较紧,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不够,有个别同学对动滑轮的杠杆实质认识不清晰。

(2)说教法运用情况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启发式目标教学法,围绕目标,通过实验引入、教师诱导、学生观察思考,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锻炼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1)实验启发式教学降低了学习坡度,激发了学习兴趣,适合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各个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引入问题,让学生观察,引导分析讨论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学得主动,有兴趣,知识点感到易学易懂。

 2)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制造轻松愉快气氛。用生动有趣的科学漫画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开头较好,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加强了学生参与、投入教学过程的机会,亲身感受、经历了探究滑轮使用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由于采用实验启标目标教学法,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在教师引导启发下,都能顺利地得出结论,记忆深刻,熟练地应用结论解答问题。

4)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将一个特制大木滑轮分别作为定滑轮和动滑轮,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每种情况下的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判断出杠杆的种类。这样比画图说明要直观易懂,理解深刻,不大费劲即可攻破难点。

5)在教学中,有的地方预先考虑不细。例如演示定滑轮的作用时,向下使用弹簧秤,没有考虑弹簧秤自身重力大小。演示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设计的实验太繁杂,增加了教学难度,这个实验可改为:在通过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钩码,滑轮静止平衡,这时定滑轮两边细绳拉力大小相等。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这样更加明白易懂。

(3)说学生活动情况

 1)教学中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积极参与,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教学中由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每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记忆深刻。多次分组实验,使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一次比一次操作熟练正确。

 3)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滑轮组使用拉力大小的规律:不看定滑轮,仅看有几段绳子和动滑轮组相联结,就能判断拉力是物体重量的几分之一。既掌握了具体的规律,又学会了总结规律的方法。  

 (4)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

 1)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程序是顺理成章的。没有遇到学生思维的障碍,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有讲有练,基本上都能完成当堂目标测评。

 2)各环节时间分配与预计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学生认识什么是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本来估计2min,却实际用了5min。另外有些环节讲后感到时间分配不合理,比如滑轮的理论探索用的时间长,实际应用练习用的时间少,不符合精讲多练的原则。

 3)本节课结束后,发现板书内容多,重点不醒目。教师语言有些地方重复较多,不够简练准确。

《滑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感觉是比较顺手的,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下次讲授这节课时,大体上可以不动,仅需在几个方面稍加注意改进:教师进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课堂结构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课堂前半段要紧凑一些,后边滑轮组组装练习稍微加强,克服拖堂现象。教师在操作滑轮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弹簧秤本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上一篇文章:教学理论ABC系列之(二)
下一篇文章:教学理论ABC系列之(四)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强化日常管理  促进学困生…[52]
·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与感悟[247]
·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123]
· 物质至上使道德理想步步退…[84]
· 用教师更多的爱转化物理学…[57]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650]
· 关于印发《万州区2012年春…[740]
· 2012年万州区教研科研工作…[433]
· 区教委副主任余明华到教科…[773]
· 关于开展“云教研”征文活…[654]
 
· 教学理论ABC系列之(四)[946]
· 教学理论ABC系列之(二)[893]
· 教学理论ABC系列之(一)[1122]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