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缘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本文拟重点就以下几个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思路。
一、文本学习与生活、实践体验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加强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种观念是针对我国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书本学习和间接经验,课堂教学与生活断绝联系的缺陷而提出的。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书本本位,将完整的人的世界分割为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两个孤立的世界,剥离了教育教学同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的联系,排斥了社会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价值。新课程主张课程、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将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统一于一体,因而学习材料的选择、学习内容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都要紧紧围绕生活而进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此来支持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运用课堂学习中的所得来促进学生更广泛、更深刻、更敏锐地感受生活、反思生活和表达生活,但是也要注意把握好课堂文本学习与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之间的关系。
文本学习与生活和实践学习要紧密联系是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指导思想,但这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每一项学习内容的设计和每一个学习活动的展开都要有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实际内容,也不是说文本学习的重要程度就低于生活、实践学习。对生活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生活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教育联系人的生活实际,首先就要关注教师自身和学生的课堂生活;课堂教学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都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来设计;课堂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品行,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生存状态的重任,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价值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和未来世界;学生向生活和实践学习,不等于一切都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而是指自己有限度地参与实践和向他人学习;教育是基于现实生活和人生经验的过程,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和还原于既有生活和经验,而必须高于和超越这些零碎和具体的经验和生活,要将这些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整理、改造,纳入到在学习书本知识和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心智结构中,不断提升和完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学生学习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的方式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其途径也应是广阔的,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专门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活动。但大量的还是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文本学习。我们反对的是与生活社会没有联系的单纯的文本学习、学科学习和落后、与生活没有联系的文本,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文本学习和所有的文本。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选择那些既有经典性,又反映现代先进价值观、哲学观和方法论,同时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文本材料,进行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文本学习,与此同时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方法、技术的多样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内隐性和观念性的活动,如概念、原理的记忆、理解与练习等心智活动,而不太重视实践活动、操作活动、体验性活动,正是洞察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才强调要把更多的实践活动、体验活动与操作活动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充分地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一些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理念,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简单的思维活动和大量的多形式的身体活动。在一些观摩课上,教师们使用了较多的课件,采用了小组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课堂煞是热闹,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充分激发起来,多样化的身体活动没有带来深层的认知活动。显然,这种多形式、多媒体、多方法的课堂活动只是低水平的外显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方法与技术才是有效、有价值的?又如何处理活动与发展、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关系?活动是发展的表现形式,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学生的智力、体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目的。目的是本,手段与方法是末,本末不能倒置。多样化的活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可能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但不意味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活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多媒体的运用应该适度,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切记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而不应把活动的形式、方式等置于首位。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多形式的活动的开展及多样化的方法与技术的运用是否有助于每个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身体、情感和心理的健康以及现代公民基本素养的提升,是否有利于高质量、高效益教学的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课堂中及时有效地使用多媒体,确实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我们也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和一种教育资源,其本身不是目的,工具和手段的选择时机、范围和程度等要符合教学效益提高的目的。操作实践活动本身应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展开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和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难度较大、比较复杂和高级的实操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所占的份额应有相应的提高,不能停留在表层化的活动水平上。同时,操作实践活动应能激发起高品质、高水平的思维活动,高品质的外显活动与高水平的智力活动与思维活动应有机统一。总之,新课程的教学应注重把动脑活动与动手活动、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以及活动数量和活动质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活动水平、思维水平螺旋式上升。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常常遭人垢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被预先设定,课堂教学沦落为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及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表演过程,学生的思维、情感与价值观被限定在教师设置的框架内。教师的作用就是首先确立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节教学目标、考试目标)和德育目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传授已被系统化、简约化的学科知识,最终达至预定的教育目的。显而易见,教师和教材预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和弊端所在。在深刻把握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新课程提出了要重视知识、价值情感的生成性问题,强调知识生成和情感生成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价值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材所提供的现成的知识与价值观,第二类是教师与学生在生活和实践基础上积累、沉淀并内化到自己认知结构和价值系统中的缄默知识和缄默价值,第三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互动中所产生的新知识与新价值。如果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地重视第一类知识,即预设、现存的知识,那么新课程教学更关注第二类知识即缄默知识和第三类知识即衍生的知识。课堂社会是现实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以及其他偶然的因素决定了课堂社会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测性,而这些都可能导致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出现新的问题,课堂发生新的变化。教师与学生这两种主体间的互动、知识的交流、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都会带来新知识的产生和新思想的出现。正是通过不断生成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和新的情感,课堂教学才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性不断迸发的舞台,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才得到一定程度的展开,人的才能也才会获得相应的施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文化、知识与价值的薪火相传。无论人们对当今学校教育抱什么样的看法,通过教学把那些有用、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具有普适意义的现代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这个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不会改变的。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决定了课堂教学离开不了预设。实际上课程标准和教材本身就是一种预设,目标、任务的确定,内容、价值的确立以及方式和方法的选择等也都需要教师预先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承认和需要预设,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认识和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及如何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遵循课程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和认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参照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同时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与生活情形,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状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适度考虑教学方案,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需求,注重与学生一起互动,重视在互动中与学生一起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以及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教师既要关注教学方案,也要根据互动中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方案组织教学,开发和利用互动中形成的新资源,并把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系统观、辩证观和建立在复杂科学基础上的新的哲学观来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总之,强调预设的作用不等于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承认预设的价值的同时,应有动态生成的意识和实践;而在重视生成的作用的时候,也要适当进行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静态表现,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两者有机联系,并存互补,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两者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教学的元目的。
四、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由于受现代知识观、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标准化考试的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追求答案的一致性和思想、观念的统一性的特点很突出。针对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病,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多元解释、多种体验,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与思考问题,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这种多元观及其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等有重要意义。但新课程实验区的一些课堂教学继续追求统一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倾向,即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多种理解。
个体的智力、思维能力的差异及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但策略的多样性本身就表明策略与方法有优与劣、高与低之分及更优、次优之别。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更多地具有意义建构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个体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员,有着与他人相同的思维机理、认识机制,有着与他人相通的人心、人性、人情、人欲,都面临着共同的人生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也应具有共同的现代价值观。所谓现代价值观,实质上就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价值多元与思想自由、社会公正与平等、个体独立与自主,就是追求真善美。中小学校应该而且必须为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坚实的文化底子,在儿童心田里播下自由、公正、责任等精神种子。作为教育者,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这些现代价值观,并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现代价值观的启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经验、体验与思考的独特理解,激励学生勇于并善于表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和策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认识成果,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思维和理性都是有限的,因而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一定必然是最优的,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必然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存在着片面、孤立地看待和认识问题等等欠缺。教师应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视野局限,消除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形成的偏差,使学生思维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孤立走向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讨论规则,在讨论、对话时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关注他人看法,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汲取他人有益的看法、有价值的观念,而不是一味地只承认自己最优秀,自己的观点和成果最佳,拒绝向他人学习。总之,教师既要尊重和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追求更优策略和共通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与多元解释、多种策略与策略优化、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而不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尊重学生多元观念的口号下放弃对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和对学生进行先进价值观启蒙的责任。
|